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蜀道难]:蜀道难全诗赏析
 

[蜀道难]:蜀道难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9-07-24 09:44:55 影响了:

《蜀道难》教案

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了解唐代诗歌及发展历史;

2、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3、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4、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立足于朗读和背诵,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朗读要求: ①、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

②、品读课文,品味意境、欣赏风格

③、美读课文,体会情感,诵读全文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老师适当点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唐开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的一个夏天,年轻的李白昂首阔步走进长安,当时文坛泰斗贺知章读了他的一首《蜀道难》时情不自禁地惊呼:“子,滴仙人。”这一惊叹震动了恢弘雄阔的盛唐,也回响了千年,可谓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简介作者 (练习册26页和同步学案20页)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正音。

1、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 要求学生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雄浑、豪放)

2、学生齐读《蜀道难》

3、品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进一步品读全诗。首先,结合注解,默读全文。 思考题:

①画出由秦入蜀路线图。

②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三叹的内容。

③找出你认为最其震撼力的诗句诵读并简析。

答案提示: ①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

②:一叹蜀道之高险,惊讶突兀

二叹蜀道之惊险,畏惧发愁

三叹蜀道之凶险,无奈作罢

③: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4、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 “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

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课文背诵

二、赏析课文

1. 赏析第一段

(1)第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2)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蜀道的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 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老师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也可适当补充。

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3)学生再齐读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这一段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2)这段文字是怎样来写蜀道的险峻的?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

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3)学生齐读。

3、学习第三段:

(1)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2)学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3)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4、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总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三.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四.写作背景:同步学案20页以及练习册26页

(学会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

[提问] 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 何时 不可 胡为 早

[活动] 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创作于天宝初年。当时李白二十六岁只身出蜀,怀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使命,一路来到长安。可是此时的玄宗己经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玄宗了。他任用奸臣,沉迷声色。不到两年,便被“赐金还乡”。此后到处漫游。同时,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在四川等偏远地区出现藩镇割据现象,怀凯翩之心者,非徒安史。写作本诗李白第一次进长安,求官失败,失望之极所作。借送别朋友,发抒心中愤愈。 这条蜀道,是一条李白的仕途之道,也是李白的人生之进。李白极写蜀道之难、蜀道之险,其实是曲折地写出了他在长安的失败经历,进出了官场之难、官场之险。

[明确] 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课文文言知识总结:

一、古今异义:

1危乎高哉 危 古意:高 现在:危险

2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 古意:只 现在:表转折 但是

3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 古意那,这指开国之初 现在:你,如此

4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相隔 现在:到

二、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鹤”通“鹄”。

三、词类活用

【调朱颜】 调,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作状,向西。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特殊句式

四、倒装句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和它后边的“上青天”构成的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后置,正确语序为“于上青天难”。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嗟:叹惋之辞,相当“唉”。 胡为:为何,为什么。 这是一个疑问句中的倒装句式,整体可以翻译为“唉,你这远方的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

五、 虚词

【而】 用作连词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