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首席科学家是什么级别_首席科学家建言2011年粮食产业发展
 

首席科学家是什么级别_首席科学家建言2011年粮食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9-02-17 04:23:53 影响了:

  2007年以来,在财政部的连续支持下,农业部组织实施的50个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仅在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对农业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建议,更是在服务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粮食“七连增”及农产品有效供给贡献了力量。
  2011年粮食产业发展趋势如何?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分析解读如下。
  
  小麦:不断强化生产基础能力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
  据农业部农情调查,2010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达3.4亿亩,增加100万亩。从气象条件看,去年入秋以来,尽管华北和黄淮部分冬麦区出现旱情,农业部已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大力开展以抗旱保苗、控旺防冻、培育壮苗为中心的冬前麦田管理。从价格政策来看,2011年国家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受价格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2011年国内小麦价格将呈稳中走高态势。
  2011年全球小麦种植面积与2010年相比基本持平。从价格走势来看,受俄罗斯等主产国小麦减产以及世界小麦库存水平偏低等因素影响,2011年国际小麦价格仍将保持高位震荡态势。
  2011年小麦产业将围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创新和完善科技研发体制机制,加大小麦产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强小麦科技支撑能力。
  建议把良种、农机等增量补贴尽可能向真正的小麦生产者倾斜,特别是要借用这个政策杠杆引导种麦能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尽快建立健全对小麦主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应根据实际调出小麦数量,不断增加对产麦大县奖励等转移支付以及农田水利、机械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小麦生产的基础能力。
  建议加大对小麦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小麦产业化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优势区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关系。
  
  玉米:多手段促进生产快速增长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
  2010~2011年度国内玉米需求将继续增长,价格将在较高价位平稳运行,2011年国内玉米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种业竞争将更趋激烈,耐密高产多抗品种成为企业竞争重点。玉米深加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加快。自然灾害及生产能力将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2011年应加强对重点科技支撑领域的支持,发挥技术对生产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广玉米合理密植、测土施肥、夏玉米直播、秸秆还田、免(少)耕、土壤深松、旱作节水、适时晚收等关键技术,加强中低产田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瓶颈,稳步发展玉米播种和田间管理机械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各地重大病虫草害的特点,加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加强和支持重点区域玉米生产条件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北方春玉米、黄淮海夏玉米和西南山地玉米三个优势产区的增产潜力,特别是玉米主产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采取适当政策加强农业机械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
  加大对加工企业的支持。建议国家将玉米淀粉产品列入国家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在玉米加工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在龙头企业与基地产销关系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完善国内玉米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在必要的时候对市场进行调控。加强运用国家储备粮吞吐调控市场的能力,适时把握好储备粮的轮进时机和节奏。
  
  大豆:向优质食用方向发展
  
  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
  2011年世界经济有望复苏,国际市场原油需求增加,通货膨胀预期增强,这些因素都为大豆价格上涨打下了基础。从国内市场看,东北临储收购政策的实施,使得国产大豆价格有了底部支撑,畜禽市场回暖等因素有力地支撑2011年的大豆市场。但国内紧缩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2010年较高的进口量制约了2011年国内大豆价格上涨的空间。
  2011年要把发展大豆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粮食构成的重要举措来抓,除继续支持东北大豆地区的大豆生产外,对其他地区的大豆生产给予与其他粮食作物相近的政策扶持,还大豆与其他作物公平竞争的环境。
  确立以发展食用大豆生产为主、保持油用大豆生产能力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食用大豆生产,引导大豆食品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同时,继续推进高油大豆品种选育和生产基地建设,稳定提升油用大豆生产能力,保持国产大豆油市场占有率基本稳定。
  在大豆主产区,探索建立有效推进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营销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大豆生产主体由传统分户产销向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标准化生产、组织化集中营销转变。
  目前,我国大豆实际压榨能力已达1亿吨,利用率仅为42%(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压榨能力的盲目扩张,刺激了中国进口大豆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减少内资大豆加工企业的生存空间。建议严格控制国内油脂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扩张,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高粱:加强多抗性品种选育
  
  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邹剑秋
  受高粱收购价格驱动和2010年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气候的影响,2011年全国高粱生产面积将明显扩大,特别是围绕大型高粱加工企业的周边区域高粱种植面积将显著增加,专用高粱生产基地会进一步扩大,部分地区将实施统一的种子供应和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机械化程度,促进高粱的标准化生产,保证原料的数量和质量。从地区间分布来看,高粱增长面积仍主要集中于四川、贵州、重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等高粱种植优势区域。
  2011年高粱产业要加强多抗性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力度。我国高粱生产多以雨养农业为主,干旱、病虫等灾害发生增多,培育多抗性的高粱新品种是高粱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加强品种的专用性是促进高粱产业市场开发,提高品种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针对不同地域限制高粱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多重技术的综合集成,建立多层次示范区(点),结合基层推广组织培训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户,使科技成果得到有效的应用。结合高粱专业种植基地的建设,配套推广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高粱的标准化栽培技术。
  以高粱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科研+企业+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将科研与生产结合,促进科研单位与高粱加工企业的深入合作,了解企业需求,指导高粱生产,提高产量水平和质量标准,保障农民利益,促进高粱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高粱生产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议国家将小宗粮豆纳入国家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机和农资综合补贴范围。对高粱高新加工企业(如高粱饲料企业和能源企业)在政策上适当倾斜,从而完善高粱产业链条建设,提高种植效益。
  
  谷子:对主产县加强政策倾斜
  
  谷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刁现民
  由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张杂谷”等谷子良种补贴的启动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小杂粮产业发展的重视,预计2011年谷子生产面积将稳步发展,但增幅不大,总产较上年度有所增加,但物质投入的增加以及受其它粮食价格的上涨影响,谷子价格上涨趋势趋缓,基本和上年度持平。
  2011年谷子产业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体系结构。谷子耕作栽培以及农业机械化远落后其它作物,建议国家启动针对丘陵旱地的谷子高产、高效生产配套的播种机、收割机、脱粒机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谷子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行业科技项目,推动我国旱地谷子生产水平。
  加强谷子产业政策倾斜,在主产县建立产业示范区。谷子生产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建议国家对谷子生产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主产县加强政策倾斜。一是把谷子品种纳入良种补贴和种粮补贴,把谷子配套农机纳入农机补贴;二是对谷子加工企业在政策上适当倾斜;三是在储备粮中以最低保护价收购一定数量的谷子,作为国家储备粮,这样可以引导干旱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老少边穷地区的谷子主产区的农民利益。
  建议在农牧结合地区大力发展谷子生产。谷子粮草兼用,是缓解粮草争地的首选作物。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发展畜牧业缺乏足够的天然草场,谷子无疑是粮草兼用的最佳作物,发展谷子生产可在不减少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生产大量饲草,缓解粮草争地的矛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