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基层电子政务的症结】 具体电子政务例子
 

【基层电子政务的症结】 具体电子政务例子

发布时间:2019-03-11 03:57:03 影响了:

  基层电子政务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联系最为紧密,是连接政府和人民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石。      基层电子政务是指县、乡(镇)级及其下属的政府机构(包括城市社区、街道办、自然村等)以及政府部门的派出机构的信息化。这些机构是我国政府职能执行的基本组织,也是政府组成的基本单元。同时,这些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是之前电子政务建设的盲点,也是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
  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共设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个市(地区、州、盟)、2800多个县(县级市)以及38000多个乡(镇)。除自然村/社区办事处外,基层政府的数量就超过省市级政府100倍之多。如此庞大的数量,决定了基层电子政务的市场规模将是非常可观的。然而基层电子政务在吸引越来越多厂商关注的同时,却日益凸现出好看不好吃的困境,被视为一片铺满黄金的沼泽地,主要有以下几类问题。
  
  第一,条块分割的矛盾。
  
  政府行业信息化可分为“条”电子政务和“块”电子政务两部分。所谓“条”主要指“十二金”工程等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所谓“块”主要指各级地方政府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条”电子政务和“块”电子政务相互交叉构成了政府行业信息化的基本框架,“条”电子政务在地方政府层面必然受到“块”电子政务的影响,而“块”电子政务在行业管理部门又较大程度地受到“条”电子政务的影响。
  行政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电子政务建设,研究表明,电子政务水平越高的城市,条块分割的冲突越激烈。
  
  第二,易陷入“目标不清晰”的陷阱。
  
  国家早就出台了有关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具体到基层信息化建设,却仍然缺乏明确而又权威的指导意见,因此一些地方在开展基层信息化建设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统一的建设模式与内容服务提供方式。
  此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导向不够清晰。除了少量较为成熟的电子政务系统外,其他大都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导向。因为目标导向不清晰,加之多数IT服务商对政府信息化和政府业务的理解不足,所以造成信息化的需求很难被准确把握。再加上政府部门对项目管控的力度也有限,最后建成的系统功能和实际需求往往有很大偏差。
  
  第三,系统升级和资源整合的困境。
  
  不少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试点项目往往是由某个部门出于本部门的工作发展需要独自承担的,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资源整合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来自其他部门的阻力也会逐渐增加,对整体信息化制约较大。另外,起步较早的应用系统由于无法适应后来需求,需要升级,但由于技术、人员以及成本方面的问题,往往无法满足切实需要,致使很多系统闲置不用。
  
  第四,难以实现“产品化”。
  
  产品化程度低是电子政务难的症结所在。同企业信息化相比,政府信息化的难度更大。企业的很多环节,比如工作流程、机构设置等,都是可以调整的,而这样的调整在政府就显得比较困难。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软件厂商二次开发的工作量比较大,产品化程度上不去,从而也就影响了软件厂商的利益和积极性。
  
  第五,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基层政府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各地、各部门的差距很大,需求复杂,造成常规的产品规划很难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第六,软件厂商“做大”和“做专”的矛盾。
  
  做大,即提供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 做专,即做专业的单项业务提供商。对厂商来说,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能力相对就会弱一些,而做专业的单项业务提供商,整体规划能力就会有所欠缺。从市场角度来看,做大可以在更多领域取得效益,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软件厂商往往是在多个项目间疲于奔命,容易丧失竞争力; 做专,虽可以提高细分市场的竞争力,但风险系数较大,而且往往无法满足客户的整体规划需求。
  
  第七,有偿服务的困境。
  
  据有关资料,国外软件与服务的比例是3∶7,而国内的往往是7∶3,这反映出中国用户还不够成熟,对软件和服务应有的价格认识不够。激烈的行业竞争使软件企业为控制成本,往往降低服务质量,或提高服务价格,以此求得生存空间。然而服务方面的调动空间有限,软件产品和服务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大量“一单式”企业存在。(李庚昌,ligengchang@126.com)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