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对话式”教学案例举隅及思考|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对话式”教学案例举隅及思考|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发布时间:2019-06-12 04:18:48 影响了: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广大一线语文老师已普遍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显然比让学生契合教师和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来得更有价值。因此,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努力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关系,而这场对话最终是以学生对作品意义的深入理解告终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差异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讲述的是:假日里,天气格外闷热,萨莎跟着爸爸妈妈和姐姐到森林里去散步,正当他们一家人陶醉于森林中的美景时,骤然间下起了一场大雨。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莎。当天真而又可爱的小萨沙弄明白家人将雨衣让给他,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谁也保护不了,是一家人中最弱小的一个后,面对着在滂沱大雨中已被冲掉了几片花瓣儿的蔷薇花时,他将雨衣毫不犹豫地盖在了粉红的蔷薇花上,因为他觉得蔷薇花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他找到了比自己更弱小、更需要保护的对象。在一节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观摩课上,一位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案例】
  师:课文中描写蔷薇花样子的句子,共有几处?
  生:两处。
  多媒体映现:
  【雨前】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雨中】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师:雨前的蔷薇花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而雨中的蔷薇花却是那样的娇嫩纤弱,你们想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两句话呢?
  生:雨前的蔷薇花一定很漂亮,我觉得应该用喜爱的语气来读,而雨中的蔷薇花已经被冲掉了几片花瓣儿,应该读出怜爱它的感觉来。
  生:雨前,天气是那样闷热。萨沙一家人看到美丽的蔷薇花,心情一定会变得舒畅起来。所以,我觉得前一句用轻松的语气读。
  生:我基本同意他俩的看法。不过,我觉得读的时候应该再抒情一些。
  生:我觉得在读描写雨中的蔷薇花这一句话时应当用高兴或者兴奋的语言读。
  师:(犹豫了一下,感到很意外)你能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吗?
  生:萨沙也许是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当他可以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时候,一定会很兴奋。
  (听课老师议论纷纷,有的啧啧称赞)
  师:(面带微笑)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书,老师很高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重点描写了萨沙与妈妈之间的对话。老师希望大家运用刚才的学法读好这段对话。
  多媒体映现:
  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妈妈笑着回答说。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师: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或几句练习着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
  生:(兴趣盎然地练读这段对话)
  师: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我想读第一句话。(读,略)之所以这么读,是因为我觉得当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将雨衣给了萨沙,萨沙的心里一定觉得很奇怪!
  师:对!就是这么读!
  生:我读第三句话。(读,略。学生强调了“我”“就是最弱小的了”)当妈妈认为萨沙就是最弱小的人时,萨沙一定很不服气,应该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
  生:当妈妈认为萨沙就是最弱小的人时,萨沙的心里一定挺难受的,所以我觉得也可以用难过的语气来读这句话。(读,略)
  师:(频频点头)
  生:(个个跃跃欲试)
  生:我想读最后一句话。(读,略。学生强调了“现在”这个词)萨沙找到了比自己还需要保护的对象,一定十分兴奋,所以,我强调了“现在”这个词。
  生:我也读这句话。(读,略。学生强调了“我”)萨沙为妈妈把自己看作是最弱小的,心中还有些不快呢。
  生:还可以这样读。(读,略。学生强调了“妈妈”)萨沙急着要妈妈告诉自己,他不是最弱小的!
  ……
  【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广大一线语文老师已普遍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打破传统的“讲读”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读书和思考。只有当学生通过阅读、感知、思考,有了“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时,才能真正积累知识、感悟事理,进而受到美的熏陶。上文课例,教者努力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的关系。而这场对话最终是以学生对作品意义的深入理解告终的。我们发现,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显然比让学生契合教师和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来得更有价值。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又均有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淀等差异。唯有鼓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见解、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在相互的交流、碰撞甚至是争辩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伴随着他们倾听与思考,博采众长,触类旁通,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充满灵性的,才会生发出更多的意外、惊奇和精彩。那么,如何才能创造这样灵动的课堂呢?
  一、关注差异,树立个体的差异观
  儿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这些智能又具有独特的、多样的表现形式。然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老师依然将更多的教学和评价活动直接指向考试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加上大班额教学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往往被我们无奈地忽略了。课堂常常会变成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是“观众”与“听众”,他们最终只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丧失了自我的阅读言说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