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享受数学]自主参与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享受数学]自主参与

发布时间:2019-06-12 04:24:54 影响了:

  数学是美的文化,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学科,而数学课堂也应该充满灵气与活力。怎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数学的神奇与美,使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前提条件,它能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一)以疑激趣
  亚里士多德作出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一个游戏情境。上课一开始,教师宣布做一个“游戏”,让学生说出任意一个多位数,教师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2、3、5整除,学生可以通过计算验证。每个学生心里都被老师装了一个谜,想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此问题情境有效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欲望。
  (二)以奇激趣
  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教师要善于应用数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他们才会被数学所吸引,让他们产生“非学不可”的参与欲望。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导入新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显示出两个等圆和一个长方形(相应的圆柱侧面展开图),色彩鲜艳的图形,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利用动画效果把这二个平面图形组成一个圆柱体。如此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探究新知的冲动。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愉快的数学游戏、动态的多媒体演示、生动的数学故事、欢乐的数学比赛、有趣的猜谜活动等。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同数学内容去思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在导入时需要创设,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巧妙设置教学内容与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得到发展。
  二、丰富探究方式,体验参与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他们才能从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独立思考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由自己去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独立思考可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我听过一年级《退位减法例1(13-9=?)》一节课,授课老师知道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便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用小棒独立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索。结果学生得出的各种算法让我大开眼界。一个学生说:“我先去掉3根,再想添上几根是9根呢?从一捆里10根去掉6根,10-6=4,所以13-9=4。”另一个学生说:“我从13里数出9根,再把剩下来的数一数,是4根。”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从一捆里10根去掉9根,还剩1根,1+3=4。”……虽然他们有的表达并不合理,但我发现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二)动手操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是认识学习数学之源泉,又是数学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在课堂中巧妙设计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有利于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做中学”观察、折、量、想来抽象其特征。具体做法及要求:①观察。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②折一折。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③量一量。用直尺量长方形每边的长度,用三角板直角比一比长方形的每一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在这人人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边想边操作的习惯。
  (三)组织讨论
  组织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重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缺点。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内广泛开展讨论,这不仅有助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所以在组织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相互影响有时远远超过老师,年龄特征的一致性和思维特征的相似性,使他们有时更能接受同学的意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实现小组成员的优劣互补。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后,并不急于告诉学生三角形的特征,而是出示一张摇摇晃晃的小椅子,并预备几根木条,让学生讨论:怎样修椅子就不晃了呢?先分组讨论,再组织交流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鼓励质疑问难,深化参与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引导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的学生,教师要发自内心的表示赞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一位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汽车上的测示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位学生是受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疑“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启发提出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测示器、车轮与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种质疑问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对所认识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他们带着参与的激情驰骋于知识的海洋,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四、注重生活实践,拓展参与时空
  学生从事实中经过归纳概括所获得的结论还只是经验性的,教师必须引导他们用获取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以开拓延伸,以形成多种新信息,把数学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乐于从事的课余生活的组成部分。
  如学了利息知识之后,让学生算一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三年的与连续三次存定期一年的(从第二年起可将前一年利息一起存),哪种存法合算?又如教学了“统计的初步知识”后,可让学生对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或喜欢吃的水果调查统计,进行整理、分析,制成统计表,再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使每位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数学课堂上多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总之,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数学的奇妙天地中与教师一起去体味数学,学习数学,享受数学。长此以往,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主动参与的无限乐趣,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