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发布时间:2019-06-17 04:13:57 影响了: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高科技的竞争。21世纪的新一代应是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一代。培养高科技人才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它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校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就要讲求每一节课的效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抓住学生“好说”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主表达能力;抓住学生 “好奇”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抓住学生“好动”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抓住学生“好胜”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应用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为学生架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学生在这种巨大的欢乐情绪中,就会产生好好学习的欲望,也就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
  【关键词】 培养 自主 课堂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1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高科技的竞争。21世纪的新一代应是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一代。培养高科技人才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它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校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就要讲求每一节课的效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 抓住学生“好说”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思维的外化,思维借助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都离不开表达,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就是桎梏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有口头表达的机会,不断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主表达能力。如我在教学“7+5”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己摆7个黄圆片,再摆5个绿园片。指导学生说出:先把5个绿园片分成2份(3和2),3个绿园片和7个黄圆片凑成10个圆片,再加上2个绿园片就是12个圆片,所以7+5=12。接下来指导学生把圆图片和算式进行对照,诱发学生叙述计算的思维过程,口述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计算方法:看大数,想凑十,分小数,算连加。强化学生的语言自主表达能力。
  2 抓住学生 “好奇”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好奇是学生的一种共同特征。每堂课的开始,创造一种新鲜好奇的情境,能够使学生随着老师的讲课内容进入一种自觉自愿的思考分析境地。首先,教师要重视每节课的导语,使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其次,在新课中复习旧知识,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过渡问题,导入新课既自然又有新意,使学生迫切要求了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讲课效果就好。再如在课堂上,及时渗透教学的一些奇闻轶事,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时,一上课就跟学生说:“现在,我们来玩个猜谜语的游戏,不论同学们说出的是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学生举出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大的数,老师一一回答。他们又通过计算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奇,很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于是老师就趁势利导,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通过今天的学习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会带着基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这种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障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可以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以及自主思考能力打下基础。
  3 抓住学生“好动”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际操作,充分运用眼、耳、口等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把6根、3根、5根、2根4堆小棒,分成每堆“同样多”的4份,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移多补少”的“平均思想”;然后将4堆合在一起(总数量),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4堆(份数),求每堆多少根(每份数),从而得到求平均数问题的常规方法。这一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动作思维阶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借助动作思维来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用中发展自己的自主动手能力。
  4 抓住学生“好胜”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应用能力
  知识的应用往往以练习的形式出现,练习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练,知识才能巩固、深化,练,才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练习效果如何,则与学生对练习题有无兴趣关系甚大。近年来,我们坚持“教学做合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24小时计时法”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说说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并算出自己每天在校学习的时间,做家务的时间,晚上睡眠的时间,看看这样安排合理吗?怎样安排才最合理、最科学?如何成为时间的主人?学习了“百分数”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作业:①要求学生分组实验黄豆的发芽率,规定每组实验的粒数和质量,并要求认真地观察。②一周后的课上,让各组学生查看黄豆的发芽率和未发芽率的粒数。③各组分别计算发芽率。当汇报求得的发芽率不同时,我们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发芽率不一样呢?要使自己实验的发芽率高,必须怎样做?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巩固了求发芽率的方法,还懂得了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证苗全是关键所在。有效地把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为学生架起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学生在这种巨大的欢乐情绪中,就会产生好好学习的欲望,也就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