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基于“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_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基于“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_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9-07-05 04:01:27 影响了:

  摘要:“教学工厂”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主要分析了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和基于“教学工厂”模式下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原则、途径和要求,校企文化只有在碰撞和交融中才能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教学工厂;高职;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韩鹤进(1978-),男,江苏东台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讲师。(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基于‘教学工厂’模式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GZYLX2011006)、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142-0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高职校园文化也要融入行业、企业文化,以文化浸润服务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在校企文化融合与对接的过程中,整体上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学工厂”作为一种合作模式与理念,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的对接,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彰显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实现了校园文化育人的目标。
  一、“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NYP范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创始人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它将工厂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员实践能力、提高学员职业素养的目标。双元制的成功充分吸引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界的关注,众多高职院校学习取经,并将其成功经验纳入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
  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工厂”的借鉴探索与实践中,打破了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主体,确立起“学校+企业”的“双核”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专业设计和课程开发,保证专业的职业性与课程的应用性。学院依托“教学工厂”,完成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的任务,并借此实现了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形成一个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规模跨越、模式转型、向内涵提升的高职发展道路上,校园文化建设也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源于文化的自发性,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仍相当薄弱。
  1.过于注重形式,教育性有所失重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载体与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化人”,实现教育的功能。但现行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过于追求载体和形式,导致了形式过度。一是略化于校园文体活动。激情中活跃的文体活动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部分,但频繁的活动组织让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受到影响,但学生社团的主体性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虽然有不断立起的建筑,不断出现的景观,不断改善的设施,但总是让人感觉到校园里缺少应有的学习氛围与文化气息。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书面化。很多时候校园文化的建设总是停留在领导的讲话稿中,学校的文件规划里,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详细的建设规划,但却缺乏内容的落实或建设成果得不到师生的认可。
  2.职业倾向泛化,技能性内涵失真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行业元素,引进企业文化,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但对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过于推崇,反而会丧失校园文化建设的本真,偏离职业技能教育的内涵,造成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的障碍。一是有的院系在物资投入、硬件改造、环境布置上,形似教学做合一,但却并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二是有的院系为了所谓的“业绩”,为合作而合作,盲目引进企业及其文化,结果只能是水土不服,文化流产,影响培养质量;三是有些教师自身专业及职业技能能力不足,不能正确引导技能文化的传输,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涵养作用。
  3.建设内容简化,系统性设计乏力
  由于高职院校建立的时间不长,很多院校又是易地而建,校园文化的累积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设计。一是内容雷同,缺乏特色。由于缺少高职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参考,很多时候建设一味参照甚至搬抄本科院校经验,或者脱离所在地域文化和学校发展优势进行文化建设,多数只是形式的单调与重复,没有形成特色。二是建设支离破碎,缺乏系统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并不是说盖几个楼,运用几项新工艺,做几次讲座,搞几次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创新,它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几个方面入手,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推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三、“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的创新
  “教学工厂”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首先它要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担当技能提升的使命,但同时它也是一种企业组织,需要市场与利润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因此,它需要依托于学校自身专业与智力发展的校本优势,汲取区域与行业的参与并服务其发展,才能拥有较好的生存能力。因此,在“教学工厂”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文化融合,突破了传统习惯创新发展,有效地服务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创新建设的原则
  (1)以人为本。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差异性、丰富性、发展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激发本有的潜能,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智能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成长成才道路。
  (2)能力为本。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它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瞄准就业岗位,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和教学的针对性,把能力培训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充分体现职业性,把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放于重要的位置,培养能力强、技能高、素质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