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_警惕语文课改中的一知半解
 

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_警惕语文课改中的一知半解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7:59 影响了:

  课改,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老师们大胆更新教育观念,全力开展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课改局面喜人。这十年的改革路上,也出现了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一知半解,甚至误解的问题。所谓“一知半解”,即为“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全面、不透彻”导致语文新课程走入了改革的误区。所以,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认清课改精神核心,理清课改思想源头。
  一.知“自由”半解“自主”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包含了“以学生(人)的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含义。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之一是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东拉西扯,甚至即兴表演,一派繁荣,教师乐得当观众,为了鼓励学生参与而频频叫好,自主探究变成了自由活动,没有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没有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无物。误区是:有学生自由发言就叫“自主”,有分组讨论就叫“合作”,有激烈争论就叫“自主探究”。有的老师还感叹:课改新风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把不住,抓不牢,因为学生不可控。
  其实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却不懂得怎么行使“自主权”,不懂得自主探究的目标和方向。比如,在七年级教授文言文《童趣》一课时,对于“鞭打蛤蟆”的探究,学生们有的认为,作者鞭打蛤蟆是因为蛤蟆长得难看很令人讨厌,有的说,作者手里拿的可能是小树枝或者杂草,根本不是皮鞭,不能算是鞭子,怎么能把“鞭数十”的“鞭”字理解为“鞭打”呢?学生的这些理解,都偏离了老师设置这个任务的本来目的――回味可爱童真!但这些又的确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谁都懂,关键是老师自己必须先把握这个自主学习的指向性。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设计要求教师教学必须达到的三个维度。但新课标还明确指明了自主学习还有两个实施要点是: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实际上,少有学生真正关注到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笔者认为,只有激活学生,才能激励学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所以,在“教学生学”这个层面上,教师还要握教学对象的认识梯度:先认识学习目标是什么,然后认同学习目标,最后明确要达到这个目标自己该干什么。也就是: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
  自主学习的课堂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转变性、复杂性和生命性的特征。其实,教师也是有自主性的,只不过,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得不一样,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教师在对教材的解读、任务的预设、课堂问题的解决等方面都是具有个性和自主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有个性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所谓“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应在自主权这个平等的层面上进行平等的对话。
  二.知“认知”半解“元认知”
  主动性和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和核心品质。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呢?这就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做文章。
  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J. H. Flavell认为,元认知是指“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它是“关于认知的认知”。
  我们每天都在探索,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来认知世界,却很少教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对认知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即便是有,也是零散的无意识行为。
  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元认知活动包括这样三个方面:(1)计划(2)监视(3)调节。一般来说,元认知控制与认知目标、认知课题和情境等因素密切相联。
  比如教授传统名篇《马说》一文。教师首先确定授课目标。学生通过预习环节,依靠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就能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这只是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层面的认知。这时,开始“自我监视”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理出“已知”和“欲知”(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求同存异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独立思考归纳总结的方式)。经过汇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经认知的知识基本集中在第一层面。“未知”和“欲知”的问题都集中在第二层面,即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探究。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句“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两个认知对象“其”和“马”来分析。提示学生:“其”指谁?“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其”和“马”的命运之间是什么关系?深研课文我们知道,韩愈在文章的结尾将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痛切之感集中于这一句,教师问的三个问题,既是将所有学生的“欲知”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后凝聚而成的三个问题,也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把握,这种提问对学生对课文都是顺势而为。同时,这种提问也是对第一层面认知活动的检查、调节。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知背景(识人论世)(2)、知文言 (识文论意)(3)、知名马(识马之悲)(4)、知伯乐(识矛盾)(5)、知情感(识作者立场)(6)、知写法(识文本)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自我监视和自我调节。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
  三.知“预设”半解“生成”
  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w.Doll)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一书中明确指出:现代课程从课程目标制定——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对课程目标实现的评价,是一种线性的、封闭的秩序系统,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整个课程的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设定目标、计划或预期结果,它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非预定性因素。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应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课程组织者需要考虑到发展、变化等动态因素的存在和影响,构建一种“形成性的”而不是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是却有界限的课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