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2018版大学思修笔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想课堂的建构]
 

2018版大学思修笔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想课堂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9-01-21 04:12:38 影响了:

  摘要:遵照教学规律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小班讨论”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实行“互动式教学”,既能结合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又能取得小班教学的良好效果,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营造理想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理想课堂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通过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新课程。它与其他三门必修课一起,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新课改方案实施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积极进行了教学方法革新的探索和尝试,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式”或“灌输式”等教学模式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因此,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班级人数很难实现小班授课,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因此,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实际出发,把“小班讨论”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尝试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大班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班讨论”这个中心环节,实施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创设教学环境,构筑理想课堂,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小班讨论”教学作为一个纽带,既有效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的结合、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的结合。这种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以讨论主题为中心,统领理论与实践教学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参与教学的观念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它超越了以往教育中单纯的“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的观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现代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坚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参与、体验和自主性学习,通过组织学生的探究、研讨活动,形成具有科学教育特征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强烈的问题意识,用问题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小班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双主体”教育观,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教学相长。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主角”地位,使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又要精心组织、及时引导讨论课堂的进展,运用教育机智,发挥好主导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新生活为起点,全面介绍和分析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相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新出现的问题,提高适应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共同进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但必须有一个主题统领,这个主题也是课堂教学所要求的。用同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知行统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理论教学的主题统领实践教学诸形式,以实践教学内容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根据课程的逻辑体系及教学进度,可依次安排四个主题讨论题目。这门课程的逻辑体系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绪论、第一章、第二章,主题是适应大学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讨论题目为“你认为应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第二单元:第三章,主题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讨论题目为“大学生应如何认识顺境成才和逆境成才?”。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题是社会主义道德观,讨论题目为“大学生应如何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第四单元:第七章、第八章,主题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讨论题目为“大学生应确立什么样的法治观念?”。讨论题目提前布置,紧扣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通过突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加强生活教育,使学生逐步学会解读生活、解读人生、解读社会,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实践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这样,就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纯学科式的说教和理论脱离实际的空谈,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教材中的知识点,由此获得的观念才易于内化与升华,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学实效性,也提高教学的可信度。
  
  二、以“小班讨论”为纽带,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和学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同一活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关注的是科学世界或书本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实际上否认了教育是探究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普遍采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多徘徊在“教师输出――学生接受”的单一传导上,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前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看戏”,缺少互动的氛围和反馈的渠道,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学生受制于教师,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课堂,让学生也成为主动者,并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有意识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生上台作主题发言、以班为单位选派代表分组辩论、自愿结成小组集体写作论文等教学活动,努力创建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式的“民主型”课堂。
  首先,从教学安排上保证“小班讨论”的时间和地点,在课程表中显示相应学时,授课计划中一次“小班讨论”占4个学时,把常规教学班分成两个小班分别在两个时段进行。其次,讨论结束后,每个学生应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学习心得,作为实践教学的成果,利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自我展示,每个学生都要过关,其他同学打分。如果教学班人数过多,则分成10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增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同时,还可邀请班主任或辅导员参加,将课堂讨论打造成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合力融入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平台,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畅通表达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以课堂讨论带动课下学习、主动探索,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和倾听,在交流中见贤思齐、择善从之,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双向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教师必须废除“注入式”教学,采用“小班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而不是“强迫学生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由被动的“填鸭式”灌输变为主动地思考和参与教学活动,营造一个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达到“我会学、我乐学”。教师还要注意做到寓教于乐,克服“空洞说教”的弊端,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以综合考核为标杆,检验教与学的效果
  
  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查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收到较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试都采用闭卷的形式对理论的实际应用与行为修养的考查,导致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处于“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状态。以“小班讨论”的成果实现教学过程与考核测评的统一,考试形式和考核方式主要是围绕主题讨论题目,经过课堂充分讨论后,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每次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课程论文。根据四次课程论文情况、日常表现(教学参与、考勤、道德纪律表现等)、随堂测试等环节,综合评定成绩,既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情况,也是对授课的一次检验。基本上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把“小班讨论”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点,既能结合当前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又能取得小班教学的良好效果,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作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班讨论”占去不多的学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收到教与学互动的良好效果。这种教学改革有效地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有机统一于一个教学主题,使理论教学得以深化、实践教学得以总结、课程考核有了依据,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建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理想课堂模式,引导学生把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代的发展要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统一起来,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这样就培育了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敏.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责编:路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