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新课程视野中小学体育教育【新课程视野下如何进得历史概念教学】
 

新课程视野中小学体育教育【新课程视野下如何进得历史概念教学】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0:39 影响了:

  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愈来愈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关注,许多历史教师不断长期地投身并致力于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无疑对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新课程实际,笔者认为历史概念教学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历史概念的相互比较
  
  众所周知,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个性以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历史概念。对历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种典章制度等,只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都可以进行比较。
  比较在历史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增进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但教学中运用比较形成历史概念,必须避免概念的模糊和混乱。同时也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
  
  二、建构系统化的历史概念体系
  
  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历史空间、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历史概念虽然源于史实,但它毕竟又高于史实,只有对史实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揭示概念的共性和个性,联系与区别,根据因果、包容、并列、递进等关系,组成有一定层次的概念体系。
  
  三、注意历史概念教学的动态性
  
  由于历史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会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见,作为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概念具有动态性。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当原有认知结构不适应新的认知结构要求时,就需要对之加以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尤其是那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的形成更是如此。如中国古代的“屯田”这个概念,三国时期有曹操的“屯田”,三国以后许多朝代都有“屯田”,但内容、范围等各不相同,通过教学就使学生原有的“屯田”概念不断丰富,认知结构被赋予新的意义。教师要注意及时导学点拨,积累概念,建立历史概念体系,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
  
  四、注重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从认知逻辑的角度来说,教师应针对各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确定各年级能掌握的历史概念,并分别给出不同的要求。如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主要要求他们对比较简单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司马迁、四大发明、赤壁之战等。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要求他们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进行概括,如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概括一些抽象程度较低的历史概念,如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等。而到了九年级或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能力渐趋形成且不断提高,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概括历史概念,并运用历史概念及其相关的基本规律(原理)去理解、分析新的历史材料并做出评价。如运用“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来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具体史实。
  
  五、注意运用、组织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基础。历史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文物、模型、图表、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设计历史游戏、角色模拟、编演历史剧、搜集乡土资源等使教学方式活泼化,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或档案中心等)、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或运用史料来传递感性认识。
  
  六、防止历史“概念化”教学
  
  重视和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概念化”教学,即在教学中,把生动有趣、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做简单化的介绍,不认真研究它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忽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孤立地、片面地对待历史概念或以抽象的概念代替或削弱生动具体的史实的教学。
  在新课程实践中,理解历史概念本身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教学任务,而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础。作为历史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各种概念上下左右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体系,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明确概念间的差异,加深对某一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加完整、明确和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并能准确地运用,甚至形成一些新的历史概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