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用科学眼光认识水稻“大三围”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
 

【用科学眼光认识水稻“大三围”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19-02-13 04:29:01 影响了:

  珙县粮食局近几年为推动全县粮食产业化的发展,主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吕世华来珙培训传授“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俗称“大三围”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经多年合作研究成功的以节水抗旱和高产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集成创新技术,经过我局和相关乡镇四年来的示范推广,发现它确是正常年份增产、高产,在干旱年份保产、增产的好技术。这一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对促进我县水稻生产和粮食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三围”使用的主要技术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技术,且整合了水稻旱育秧技术、稻田少免耕技术、水稻精量推荐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大三围强化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该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抗旱效果和增产增收效果,也具有防坐蔸、节肥、省种、省工、抑制杂草等作用,特别适合丘陵旱区和盆周山区应用。
  
  二、“大三围”栽培技术的优点
  
  我们从2005年开始在珙县的示范推广发现,“大三围”栽培技术的栽秧时间比传统栽秧方式可提前15~30天,能很好地促进秧苗分�,提早水稻成熟时间,具有节水、增温、除草、防病害、防坐蔸功效,据计算:“大三围”栽培比传统栽培节约用水60%~70%,节约用肥10%~15%,节约用种50%左右,节约用工8~12个。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 增温早发 水稻喜温,对温度要求高,“大三围”使用地膜覆盖,好比给稻田盖上了被子,有效提高了地温,早栽的水稻不怕“倒春寒”,所以“大三围”栽培提倡早栽,提倡栽小秧(两叶秧苗),可促进水稻的早生快发。
  2 节水抗旱 地膜的使用,大大减少田面水蒸发,厢沟灌水减少水的渗漏损失,节水可达60%~70%;再则是提高了水稻的耐旱能力,在分�期耐旱时间延长5~8天,中后期耐旱时间更长,干旱年份抗旱能力表现尤为突出。
  3 防除杂草 由于形成了膜内断氧,盖膜处杂草不能生长,只在厢沟里面有少量杂草,除草效果相当好,达90%以上。
  4 抑制病害 地膜和三角形栽培大大改善了光照条件,特别是地膜对阳光的反射,增加了叶子背面的受光度,对水稻病害起到了有效抑制,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5 省工、省时、省力 由于使用一次精量施肥,跑肥少,以后基本不需追肥,二是不需做除草工作,三是减少灌溉用工,因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力投入。几岁的小孩也能轻松操作栽秧。
  6 省种 由于覆膜促进水稻分�早发多发,用种量比传统栽培降低了50%左右。
  7 防坐蔸 地膜显著提高土温促进移栽后根系生长,可防坐蔸。
  8 保证稻米质量在我县水稻收割季节,用传统技术栽培的水稻往往正逢阴雨季节,往往晾晒是大问题,而使用“大三围”栽培技术的水稻成熟时间提前7~10天,可避开秋季阴雨,保证了水稻收得好,稻米品质高。
  9 环保 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具有良好环保效果。
  
  三、“大三围”栽培技术在珙县的示范推广情况
  
  干旱是珙县主要的自然灾害,4~6月栽秧时节降雨量小,而且县境内降雨量分布不平衡,加上灌溉条件差,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多,据了解我县望天田、高�田和尾水田水稻亩产一直很低,农民种稻常亏本。我县有12万亩稻田,有过半的稻田是属于这样的类型,象2007年春季的干旱,就造成秧苗栽不了,不得不荒了田,或者即使勉强栽下去了,也是死苗。
  2005年始,珙县粮食局使用“大三围”栽培技术在仁义乡罗家村试点种植,当年最高亩产达到840kg,创我县水稻高产纪录,大面积比传统栽培技术增产150kg/亩以上。2007年在石碑乡红沙村示范种植30亩,石碑乡政府调查统计增产150kg/亩以上,县农业局测产增加100kg/亩以上。该村4社杨世蓉对自己的3亩“冷浸田”作了栽培比较:2亩用传统方法;1亩使用“大三围”覆膜栽培。传统方法栽培的水稻产量极低,用杨世蓉本人的话说是:几个人在田里找谷子割来还不够一个人打;而使用“大三围”技术栽培的水稻产量达到了500kg以上。“大三围”水稻良好的长势和高产受到了红沙村农户的普遍欢迎。附近村和与其相邻的兴文县九狮镇的村民也纷纷自发前来参观。2008年,石碑乡红沙村使用“大三围”技术栽种水稻近300亩,在水稻抽穗时遇到冰雹灾害,刚出的穗粒被冰雹打掉50%左右,但就是这样“大三围”水稻的产量与采用传统但没有遭受冰雹灾害的田块产量仍旧持平。2009年石碑乡将有更多的农户自发采用“大三围”技术。
  在这里,我们要算一算投入与产出账:①投入:用地膜70元/亩;②省工:10个×15元/个=150元;省种:10元;省水:50元;省肥:10元;③产出增加:100kg/亩×1,68元/kg=168元。综合起来,每亩能为农民朋友增加318元的收入。珙县按6万亩稻田计算,则可为全县增产稻谷600万kg,为农民增加1800万元以上的收入。
  
  四、对“大三围”栽培技术的认识误区
  
  在我县有部分同志虽承认“大三围”技术的节水抗旱和增产效果,但却未全面认识该技术,甚至存在严重的认识错区。现探讨如下:
  误区1:“大三围”栽培技术增加了50元/亩地膜的投入,增加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不高”。
  仅从地膜来看,确实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把省工、省种、省灌溉水、省肥、产量增加等因素综合起来看,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就如前面我们算的账:每亩能为农民朋友增加300元以上的收入,难道是“经济效益不高”吗?
  误区2:“大三围”栽培虽然能增产,但每亩在栽秧时要增加4.5个工,在现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大面积推广的可操作性不强。
  “大三围”在栽秧时确实要增加用工量。但栽秧用工并不是水稻生产的全部用工,如果仅仅凭一个环节的用工量增加,就匆匆下“在现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大面积推广的可操作性不强”结论是很可笑的!从水稻的整个生长周期来看,使用“大三围”栽培技术可节约用工8~12个,在现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更应该大面积推广!
  误区3:“大三围”栽培技术的使用,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大三围”栽培技术的使用让农民省去了漫长的田间管理环节,在省内成功推广“大三围”技术的地方,很多农民在栽秧结束后就外出打工,到收割季节才回家,他们的体会是采用“大三围”对打工家庭特别省心省事,打工农活两不误,因此推广“大三围”非常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从而显著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误区4:“大三围”栽培技术增产的原因是密度增加了。
  “大三围”栽培技术由于是使用三角形稀植栽培,降低了栽种密度,用种量降低了50%左右,窝数仅4167窝/亩、共12501株/亩;而传统栽培技术窝数有10000窝/亩左右共15000~20000株。“大三围栽培技术增产的原因是密度增加了”观点是一个没有经过调查的错误结论。
  误区5,由于地膜的回收十分困难,长期进行水稻地膜覆盖栽培必然会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其后果十分严重。
  确实,“白色污染”是地膜农用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但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众所周知,地膜已经广泛地使用在农业生产领域,我们从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处。据调查,本县这几年采用“大三围”的稻田地膜均已回收,未见所谓的“白色污染”。另外,地膜的使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取得了另一方面的也是更为重要的环保效果。地膜的得失还有待历史去鉴定。
  
  五、启示和建议
  
  通过4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大三围”栽培技术不仅能实现水稻的增产、促进农民的增收,而且能够保证在稻田只有少量水源情况下,秧苗能满栽满插,并且不被干死,非常适合我县望天田、高�田和尾水田之类缺水田和山区冷浸田较多的县情,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大三围”栽培技术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新的事物,应该用理性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它。“大三围”确实是一项能为广大农民朋友带来实惠的好技术。为促进这项技术在我县的推广应用,特建议:①农业部门应认真研究、科学认识这一先进技术,担当起大面积推广的任务,促进我县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②以“专家+协会+农户”模式示范推广;③积极向省有关部门争取推广资金,县配套相应资金进行推广;④加大宣传力度,重视技术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科学耕作方式迈进。
  
  (通联:四川省珙县粮食局6445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