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浅谈宁夏南部山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造成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浅谈宁夏南部山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造成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发布时间:2019-02-25 03:54:38 影响了:

  摘要:通过对宁南山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的分析,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宁南山区;水土流失;治理      1水土流失的现状
  
  宁南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5 800km2,占区域总面积的80%。其中23.70%的面积侵蚀模数达5 000~10 000t/km2,
  属于严重区。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息息相关,宁南地区草原和森林覆盖率极低,水土流失以水蚀和重力侵蚀为主,稀疏的植被,使陡峭的地面裸露,导致松散的黄土更为裸露。据研究,其水力侵蚀以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为主,侵蚀程度由六盘山有植被覆盖地区向西北部黄土裸露区加深,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害造成该地区土地资源严重破坏,耕地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全年流失泥沙约1亿吨。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给山区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河道下游地区的安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破坏土地资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耕地面积的减少将给子孙带来极大隐患。多年来宁南山区因沟壑侵蚀、表土冲刷、水冲沙压等原因损失了大量的耕地,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土壤肥力下降已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严重障碍,在土层较薄的地方,严重的水土流失,可使疏松表土流失殆尽,最后基岩裸露成为光板地。在流失严重的地方,不但表土流失殆尽,而且砂层变薄,出现碎屑层,土壤既旱又瘦,坡面的小老头松只有1m多高。另外,因长期沟蚀,把坡耕地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沟壑,坡地资源在破坏,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肥力普遍衰退,坡耕地土壤严重沙化,土壤含沙量高达60%~70%。
  2.2淤积水库,阻塞河道,破坏交通,水旱等自然灾害加剧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积在水库和河道,对水利设施造成严重威胁,加剧了洪涝灾害。
  2.3生态严重恶化,加剧区域贫困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乱砍滥伐,植被破坏,生态严重恶化,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土流失是贫困的宁南山区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
  
  3水土流失的治理
  
  3.1进一步认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南山区水土保持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并存,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宁南山区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面积大,大陆平均海拔高,而且是季风性气候,冬春干旱,夏季雨量又相对集中,与其他地方相比,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因此,宁南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既与人为因素破坏有关,同时也与其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宁南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规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3.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制止人为破坏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
  开发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低,“三同时”制度贯彻不力。主要原因:一是部门之间协调不力,二是一些地区还存在地方保护思想。这种现象必须尽快扭转。建议进一步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土资源的强大舆论,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的行为。
  3.3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加强监督机构与设施建设《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把预防保护工作摆到了首位。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治理成绩,但宁南山区水土流失总面积却并未减少。这充分说明了水土流失预防工作的力度不够,监测、监督机构不健全。为此,建议各地、县都要加强监督、监测机构的建设以及设施建设。每年都把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监测结果公布于众,这是加强群众与干部水土保持意识的有效办法之一。水土流失监测的内容不仅限于不同程度水土流失面积数量,更应力求做到公布流域产沙量的增减数据以及流域水质污染情况。
  3.4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按区域生态工程类型分工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按产业类型划分为农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牧业生态工程等。另外,也可按生态系统类型来划分,如河流中上游山丘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风沙区荒漠化防治生态工程。为了克服条块分割、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贯彻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整体性原则,建议河流上中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以水土保持为龙头,大支流治理为骨干,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县为基本管理单位,以3大效益为中心,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指导下,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措施等相互配套,农林水等部门相互配合,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发挥综合效益。在干旱的北方风沙区及草原区,以荒漠化防治为龙头,采用生物、工程、农业、牧业措施,对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开发利用。
  3.5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关键在投入。建议中央财政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预算。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都要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并逐年增长。银行增加用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贷款,并适当延长贷款偿还年限。在利用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时,要优先安排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自1998年开始,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启动了一批重点建设工程。各级地方政府要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重点,在资金上给予保证。广大农民群众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应注意充分调动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结合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工作,制定鼓励政策,推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承包、租赁和拍卖,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6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实施科教兴水保的战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就目前情况看,科技投入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区域内各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科技人员待遇低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单位,地处偏远,条件更艰苦,人才流失严重;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低水平重复研究多,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课题开展得较少,无法有效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实行重大问题的科研攻关,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提高水土保持科学治理水平和开发效益的关键。国家在增加水保治理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对水保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以支持科研推广工作的开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