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初一数学备课【备课与初三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之我见】
 

初一数学备课【备课与初三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2-27 03:53:57 影响了:

  摘 要 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是否精彩,是否能取得更大成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如何做好备课与初三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合理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在规定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广大初三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备课 衔接 初三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备课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在研究教材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确定的教学方法以及设计的教学过程,还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设计课堂练习等工作的综合。将备课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衔接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所在,因为备课与课堂教学衔接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从而取得更大成效。初三数学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备好课,又要积极做好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切实做到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所以对于每一节课都要在衔接上多花点功夫,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备课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授课的目的性
  要使学生初步了解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对新知识有足够的预想空间,形成一个大概的认知目标目标。为了贯彻新课标所强调的“教”要服务于“学”,教师必须在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的前提下,通过在备课中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好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相应的对策的方法,在授课中实现教学任务。这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需要的预测,从而掌握其现有水平以及情感状态并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①通过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2 授课的逻辑性
  我们知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教案里的知识生动地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所以,教师的教案需要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思想内容等方面做细致的总结和阐述,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然合理而且精彩的情境创设对自己的教案加以阐释和发挥。
  3 授课的趣味性
  备课与教学的有效衔接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新鲜感,而且更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促使其全身心投入,从而激发其思维的波澜。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课本知识,虽然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积累,但从感官角度来讲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因此,将生产生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亲切氛围,从而使其更好地接受知识。
  4 教学的梯度性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校的老师都在根据学生的水平自己编写教学案或讲学稿,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编写的学案或讲学稿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内容的整合,在教学的引入过程中注重层次和梯度,让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时,课本的内容安排了两个生活实际问题:一个是花边有多宽;另一个是两位数的设元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 ++= 0( = 0)的概念。这样的设问引入让很多中下层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半天都没反应。为此我们可以在学案或讲学稿中安排从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引入,直接举例如:这样的方程,既简单又明了,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懂他、听明白;然后再举个例子: ++ 3 = 0这两个方程一对比,让学生来指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马上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然后再用学案或讲学稿进行概念的理解和巩固,这样上起课来就顺很多。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与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使课堂效果达到最大化。
  5 教学的综合性
  教学中对各个层次的知识作为老师在备课还是必须要考虑到。北师大的教材编写的知识成螺旋式上升的,在用公理去证明其他定理时我们还要注意到我们初三是面向中考,从备考的角度来说,出的题目抓不住,但内容和方向是规定的,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对教学的安排和学案(讲学稿)的编写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比如在讲授北师大教材九上P17页的勾股定理的证明时,到有道中考题是这样的。
  例:图1是用硬纸板做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图2是以c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请你开动脑筋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
  (1)画出拼成的这个图形的示意图,写出它是什么图形;
  (2)用这个图形证明勾股定理;
  (3)假设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板有若干个,你能运用所给的直角三角形板拼出另一种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吗?请画出图形的示意图。(无需证明)
  
  图1 图2
  细心读过课本的同学认真思考后会发现,其实这道题我们在课本P19页《阅读材料》中出现了完整的解答。
  对于第(1)问直接答是直角梯形,再画出图形(如图3)。
  
  图3 图4
  关于第(2)问证明如下:
  ∵四边形ACDE是直角梯形,
  ∴S梯形ACDE = (a+b)(a+b)=(a+b)2。
  ∴∠ABE = 180�- (∠ABC+∠EBD) = 180�- 90�= 90�,AB = BE.
  ∴S△ABE = c2
  ∵S梯形ACDE = S△ABE+S△ABC+S△BED,
  ∴(a+b) 2 =c2 + ab + ab,
  即a2 + ab + b2 = c2 + ab, ∴a2+b2 = c2
  对于第(3)问,可以让学生联想之前的“弦图”(如图4)。
  6 教学的准确性
  在授课过程中,问题的表述要准确,简明不含糊,使学生不会感到字面上的困难对问题的理解更容易。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也要在课前的备课中有所准备。另外,授课前需要考虑两个目标: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的设计,也就是要通过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让每个学生都能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怎样通过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来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等。这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知识点和能力点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学法指导,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探究的方法、技巧。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由于学生的疑问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而不断生成、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连接的随机性,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衔接调整。对于进入质疑环节学生所提出的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教师不能让教案困住思维,要在随机应变的前提下不断发展、超越、创新。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的情况下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这一教学任务时,要把“如何突破定理”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而且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应把结论和定理证明的发现结合并突出和为的发现从而自然地引出辅助线。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渗透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平行公理等价这一实质。在这个问题中,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和“平角等于”作为学生主动构建的认知基础,使其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相结合,形成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
  对于如何唤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可采用两种方案进行问题情境和迁移情景的创设。方案一:采用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同旁内角和同时渗透极限思想的方法――让点A沿射线BA运动直至太阳甚至更远的位置,从而使得A′C与A′B平行。方案二:用平移的方法进行变换进而拼成平角。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生成”:(1)从外角和性质类推出内角和性质;(2)已预习的同学可能会照葫芦画瓢,却不能掌握原理;(3)极少数学生会选择三角形内角和为定值的结论再借助方程式的方法进行证明……基于上述可能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引申,以“填辅助线的方法证三角形内角和为”这一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足够的空间中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辅助线的方法,这会对学生后继知识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③
  总之,教师充分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做好备课与课堂教学达到有效衔接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系统地把握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对于那些典型题例教师自己要先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和掌握。只有让自己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才能对每一课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也才能在课堂上做好衔接。提高备课与课堂教学衔接的有效性,优化教学设计,编写优质的学案或讲学稿,要多关注备课中的信息采集,扩大信息来源,努力增大教学信息量,并且要将所搜集来的信息设计的尽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把最能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教给学生,把教学引入学科领域的前沿”。教师的备课应该考虑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明确学生在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中需要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让学生懂得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哪种具体学习方法,使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
  
  注释
  ①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 教育部.普通初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③ 李宝玉.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方法和途径[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