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根|怎么找到自己的假音
 

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根|怎么找到自己的假音

发布时间:2019-04-07 05:13:00 影响了:

  毕业于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队伍中的年轻力量,为社会所瞩目。  也许,他们当中有的人不顾实际地追求高学历和高学位,曾一度错过干事业的机会;也许有的人当小环境与心中的理想闹别扭时,产生过诸多的烦恼和不快;也许有的人,在能动的适应中找到了事业的支点……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他们都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寻求着发展,渴望着功业。
  前不久,我们来到上海,采访了几个八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所思所行告诉我们:不管你在大学里考分有多么高,不管你毕业时抱负有多么大,只有当你置身于社会生活中,才能对你的才华、志向和胆识作出真实的评价。成就出自于平凡而普通的社会实践。
  张竹,24岁,航天部国营五三九厂第一研究室助理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哈工大。三年来,他勇于攻克高精尖科研项目,在执行通讯卫星发射任务时,他负责的“DP—1测试仪”,在卫星即将发射前的一次测试中,突然发生故障,他胆大心细,很快排除了故障,荣立了通讯卫星发射的三等功。
  他来了。他带着“狂”劲来到了新单位。
  怎么能不“狂”呢?1969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时候,张竹还是只能瞪大眼睛询问人造卫星是怎么上天的小学生。而今,他已成为空间技术研究队伍中的一员。
  张竹并不是“狂”得没边。他知道,航天部搞的是空间尖端科学,知识分子成堆。他所在的研究室,总工程师一提溜一串,不少人曾参加过我国火箭、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负责带他的总工程师,就是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参加者,那悦耳动听的“东方红”乐曲声,就是他搞出来的。而对这么多的高手强者,没有本事,拿不出真东西,也只能是瞎狂。
  起初,张竹向带他的总工学“锁向环”技术,这是十分单调乏味的工作。但他学得很认真,盼望大显身手的时候能够用上它。
  机会终于来了。1982年底,厂里接到参加通讯卫星发射任务。由于事关重大,领导决定派指导张竹的那位总工去。张竹哪肯错过良机,死缠着领导,非去不成。进厂才四个多月,竟敢争着去干入厂十多年才有资格排号的工作,全厂舆论哗然,褒贬不一。领导也很为难,这是我国十年来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如果出了事,工厂可担不起责任。这时,带他的总工说了一句关健性的话:“小张平时很用心,他可以去。”于是,领导正式拍板,派张竹承担发射同步卫星的仪器保驾任务。
  张竹走后,厂里和室里的领导才有些后怕,整日提心吊胆,生怕一个电报打来,要求换人。然而,张竹干得很漂亮。
  他到了发射基地,一蹲就是8个月。和战友们一起日日夜夜不停地为通信卫星忙碌:遥测、遥控、跟踪,数字、符号、波形,张竹一丝不苟地进行查对和积累。在卫星发射前的一次总体检查中,他突然发现DP—1测试仪发生故障。按常规,只要将备件换上去就行了,可张竹没这样做,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全部操作过程,迅速查明了原因,及时排除了故障,确保了卫星发射工作的顺利进行。
  张竹荣立了通讯卫星发射的三等功,被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一时间,他成了新闻人物。张竹对此事却看得很淡。他说:“我只不过是有运气,是卫星发射这个‘机缘’才使我得以表现。”
  是的,在人生的很多时刻,确有那种瞬间机缘。比如,突发的战争,会使一个看来平常的人,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战斗英雄;一次难得的重大科研实践,能使一个研究人员的才华充分展现,成为一代名流。然而,没有平时的觉悟与道德的积累,没有日常的意志与技能的储备,是决然不会有瞬间的飞跃和升华的。张竹,如果他没有平时的认真钻研,那位总工能在关键时刻举荐他吗?如果他没有敢于担风险的勇气,能够顶住舆论毅然地抓住机会吗?他的成功,就在于平时琐碎工作中的磨练和关键时刻能动的争取。
  干鹤翔,31岁,上海海难救助打捞局科研所助理工程师。1980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为完成国家海洋开发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深海“潜水员配带装具”的任务,他阅读了大量文献,翻译了几十万字的资料。他第一个担当试用者,取得了成功。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深海作业装置的空白,达到国际同等产品的先进水平,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并获得交通部科学技术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
  真巧了,刚采访完一位“航天者”,又碰上他这个“赶海人”。小干思路敏捷,精明强干,讲起话来单刀直入。
  “80年毕业后,我分到打捞局新成立的科研所。我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社会压力很大。曾想考研究生,彻底摘掉这顶帽子。后来还是放弃了,我憋着一口气,非在工作中干出名堂不可!”
  1982年10月,研究所接受了交通部下达的研制潜水员配带装具的任务。所里为此成立了一个六人科研小组,干鹤翔出任组长。
  干鹤翔干得很来劲,带领着伙伴们穿梭般地往返于京、津、沪之间。一切有关单位、有关的情报所都跑到了,甚至连抚顺煤矿井下用的面罩,他们也都找来作参考。仅用一年时间,他们就拿出了设计方案。
  “失败?当然我们有过许多失败。如刚开始我们设计的面罩金属部分都是用锡焊的。后来在海南岛的一个海军基地实验时,发现不行,又全部改为银焊。再如,潜水面罩的内堂流道,国外的每分钟通400升气流,而我们仅有200升左右。经我们重新设计,每分钟可达500至600升,赶上和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
  1985年4月,干鹤翔小组研制的MZ—300面罩式和TZ—300头盔式作业潜水装具,双双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并分别获得交通部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人们对于鹤翔刮目相看了。
  当我们忍不住请小干谈谈当时的感想时,他却这样答道:“青年人总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屑一顾,而对看起来自己不容易办到的事很上心,非干不可。殊不知这样做正是本末倒置,欲速则不达。做任何大的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干起来的。只有大量的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才能积蓄和集中一个人的才华能力,才能把他一开始认为不对口的知识,变为自己运用自如的工作本领。在一旦需要你挑大梁、干大事的时候,你就可以担任上阵,经受住考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