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食品谣言何以成“真” 食品健康十大谣言
 

食品谣言何以成“真” 食品健康十大谣言

发布时间:2019-04-18 04:23:59 影响了:

  当下到了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成都的王先生听朋友说“有瓜农往西瓜里打药,打的是甜蜜素和胭脂红”。虽然对此话并不深信,但想到现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王先生认为还是不吃西瓜为好。
  在今年早些时候,酸奶、苹果、杨梅纷纷“中枪”,传言层出不穷,甚至引发公共危机。2011年,一则香蕉树染病的消息被讹传为“吃香蕉致癌”,导致香蕉价格跌至1毛一斤仍无人问津,蕉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香蕉烂在树上。据统计,广东、海南的蕉农因谣言而造成的损失至少达7亿元。
  食品谣言为何如此泛滥?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68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7.6%的人指出是食品安全的社会公信力脆弱;62.8%的人认为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59.6%的人表示相关部门的辟谣缺乏说服力;28.8%的人指出一些媒体社会责任缺失,未经核实就传播谣言;19.9%的人认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何明升指出,这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信任出了问题,“我们最起码的信任基础有所动摇,公众对政府监管、生产商、经销商产生了不信任,这源于一些现实的基础,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杜俊飞表示:“通常来说,谣言的背后有社会抗议,对社会秩序或者某种社会现实不满时,人们就用谣言作为一种无声的谴责。尽管有些谣言带着恶意,但这是一种弱者的抗议。”他指出,食品谣言的背后就是人们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社会抗议。
  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是无辜的,因着这份焦虑去了解、接触一些真相也是合理需求。但是,不假思索地造谣、传谣就很不负责任。更重要的是,当处于有意无意地扩散谣言过程中,做出“有害无害一概不吃”的选择时,对企业的伤害是巨大的。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现代公民,有理由表达自己的焦虑与愤怒。但是,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公众应该明白社会后果,更应该基于理性做出力所能及的真假之辨。
  对于政府来说,食品监管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食品行业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行业,单个消费者不可能全面掌握有关食品质量的全部信息,有些食品企业就选择以次充好来牟取利益。在此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实施强制性的规章制度,迫使企业提供安全的食品。就目前正在实施的监管制度体系而言,制度不可谓不健全,手段不可谓不严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就曾说过,“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全世界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但“监管力度全世界最强”不等于不会出食品安全问题,事实表明,这些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如同市场失灵一样,政府监管也可能失灵。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不可能掌握全面的企业生产信息;其次,政府官员在监管过程中出于自身私利的考虑,可能会和被监管对象勾结起来,成为他们的保护者。
  业内人士认为,美国引入第三方介入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政府不直接介入食品监管,只负责有关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同时推行第三方监管体系,其中食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是重要的执行者。美国建立了许多包括产业、消费者、独立专家组成的监管机构,法律赋予其信息披露的权力。在美国,各级卫生机构都雇用食品检查员、微生物学家、流行病学家等,对食品进行持续监督。
  (本刊综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