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味在妙合:味妙烤鱼吧
 

味在妙合:味妙烤鱼吧

发布时间:2019-06-20 04:19:57 影响了:

  城市里的人们视而不见季节悄然变化,而人的精神故乡在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所以,那种“游吟天下,寻觅我的灵魂”的诗人和作品,叫人有些陌生,又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近几年来,我每天清晨都会收到九思先生发来的一条清言短信。一天的生活就从细品这清词丽句中的冷香幽韵起始。这些给我和许多读者带来思想启迪和审美感受的清言,已陆续由北京出版社结集出版三集,各以《三平斋夜语》《人生大格局——三平斋夜语二集》《人生从容——三平斋夜语三集》命名。
   清言作为一种文体,其文思和审美价值,真正识之者不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都是中国文学的奇葩,而明清的小品文和清言亦不可小觑。清言可谓小品文中的小品。知堂老人就很看重清言,视之为“文学发达的极致”。
   清言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哲理,记录心灵感悟,表达对宇宙、对人生之洞见,确实有诗、词、小说、论文所不可比拟和替代的风致。它幅短神遥,既显示作者的功夫道行,也考验读者的根器修养。饶宗颐先生为《三平斋夜语》题词云:“味在妙合”,可谓确评。“妙合”,其“妙”在“合”也。法悦禅喜,会心莫逆,既是智慧的撞击,也是心路旅程难得的慷慨邂逅。我们跟《菜根谭》《幽梦影》《呻吟语》的相遇,不正是如此吗?
   清言属于士大夫文化。士是读书人,大夫是官。既是文化精英,也是政治精英。此双重身份使士大夫从内心到行为都不免矛盾和尴尬:由于“志于道”,他们有热情,有理想,有承担;因为栖身体制,他们又面对诱惑,有自律,被羁绊。于是,他们便有了积极用世与消极遁世并行的儒道互补式人格。他们对社会人生丰富独特的体验、情怀和趣味,遂成为其笔下锦绣文章的沃土和温床。
   同样是士大夫文化,如果说《论积贮疏》《出师表》是身居庙堂职责所在的创作,那么清言就基本属于心在山林的个人闲情逸致。四库馆臣以“《世说新语》为清言之渊薮”,信然。清言始于魏晋、盛于晚明,有着深刻而相似的社会原因,那就是时局危殆、政治黑暗,作为清流的士大夫在体制内被边缘化。行义达道,“兼善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甚至任情放诞的“独善其身”便成为有意或无奈的选择。“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清人查慎行的这句诗,隐含着多少远去的激情和遁世的惆怅!
   如果说《世说新语》的清言之“清”具有与“浊”相对的紧张,表现出清流自矜、自持、自许的意味,那么晚明清言之“清”则更多的是与淡相配的松弛,表现出身处浊世的无奈与无谓,颇有既洁身自好,又和光同尘、顺势而为的意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古今的同慨!所以,无论是《世说新语》,还是《菜根谭》《幽梦影》《呻吟语》,无论是意旨高简的机锋、壁立千仞的人格,或者流光溢彩的文辞、隽永深厚的义蕴,清言文化总是那么魅力无限、滋养人心。
   九思显然不仅把自己的精神谱系确立在这样一个士大夫传统的脉络里,更重要的是他从不回避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在自序中,九思对古人小品高度评价,封面上又钤以清人联语“书似青山常乱叠”的闲章,他还坦言自己是在秉承北宋人黄庭坚提出的“换骨夺胎法”,其踵武前贤之心,“踵事增华”之志,一望可知。
   事实上,《夜语》中许多词句若放在《菜根谭》《幽梦影》或者《呻吟语》里,文采、慧思、识见都未遑多让,或竟几足乱真。如曰:“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乐言事之易者,不知事;乐言善之施者,不知善”。以棋局喻人生,乃老生常谈,九思亦“以棋局察世事”,但他指点给我们的却是“让一步方见胸襟”“弃一块赢得先手”“饶一着实为上策”“了一局人生如戏”,正可谓新翻杨柳枝也。
   又如,曾国藩说“为人处事,须在淡字上着意”,九思则演绎为:“以高淡为怀,以清淡养生,以远淡治学,以恬淡修身,以旷淡处世,以平淡做人”。曾氏若泉下有知,或亦引为知己。唐以来三教合一,“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九思则慧解云:“少年当学儒,积极进取;中年当学道,顺其自然;老年当学佛,一切放下。”
   九思又论生命如四季:“大道纵横,放胆行去,少年景色在前程。险路崎岖,云水殊胜,青春苦乐一秋风。天涯浩缈,家国之梦,中年心事似归蓬。人生知己,浊酒相逢,老来输赢笑谈中。”儒家的拿得起,道家的看得开,佛家的放得下,义理相涵,逻辑相通,与生命融为一体,深刻而生动,读之心潮涌动。
   笔者也听人谈及清言的审美意趣导致思想“内卷化”的负面后果,那就是过于关注个人情志的内在纵深,洞天风光,高则高矣,美则美矣,但因卸落了天下情怀与社会责任,终究只是云一片,风一缕,不免轻飘无所着落。正所谓“得于文者,皆一饷之欢,而非千秋之志”。
   九思却谓不然。他说:“大道,不在花团锦簇中,而在平凡的追求里;志向,不在西风战马中,而在平生的格局里;境界,不在诗情画意中,而在平常的心态里;胸襟,不在奇山大水中,而在平和的智慧里。”这与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东林党人对比,或相较于在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中有所坚守的魏晋名士,境界高下亦判然而别。这也许可以看成是某种发展与成熟。九思“对自己砥节砺行,对别人相逢随缘”,他的“胸襟,不是退让,不是权衡,不是机谋,而是放下荣辱之心的自在”,这正是中国士大夫的写照。
   细品九思,我以为其精神气质和审美风格更接近吕坤。《呻吟语》特立独行,别是一家,关键就在它与“务讲禅宗”“幽言玄谈”不同。它以儒家思想做基础和基调,反映在作品里就是两点,一是重视修养,二是讲究担当,即《大学》里讲的“修齐治平”。从审美角度讲,它并未因少了一些感伤、叹喟而略输文采。
   九思之文,呈现的既是积极进取、心怀天下,又胸襟开阔、厚重大气。例如,古人讲人生重历练,云“琴不可不学,能平才士之骄矜;剑不可不学,能化书生之怯懦”,九思则强调,“道不可不学,能立吾辈之正气”,把修养问题由技的层次提升到道的层次,与文天祥《正气歌》的意义境界贯通。
  所谓士大夫,士在大夫之前。九思强调“明道,是处世第一义”,正合“士尚志,志于道”的士之古义。“诚”与“敬”为宋明理学所最重。九思同样赋予其特别地位:“以诚心应万众,持敬意对万事。”
   在九思笔下,官与民的关系是:“官场事虽千奇百怪,然终究不能离开民字。民者,国家之根本也。故以民论事,则世无不可治之事”;“为政不以绩效为标而以民生为本,决策不以独行为是而以比选为优,理事不以急务为大而以全局为谋,韬略不以机变为旨而以沉潜为重”,充满了民本思想和善政理念。
   在魏源《默觚·治篇》“善斗弈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一语后,九思写道:“善为官者不唯上,善理政者不唯书。”初看,似狗尾续貂,细加玩味,方知前一句与时代相勾连,后一句与魏源的经验论哲学相契合。一前一后,深邃思想与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互相见证,互相发明。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儒家文化的浸润,使得《夜语》在一般清言的清雅、淡静之外又透射出几分清正的道德之美。南怀瑾先生扉页题签“思入风云变态中”,即是对作者人间情怀的嘉许。实际这才是传统士大夫人格应有和固有的气质与风貌。强调这点,在今天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半月谈》曾载文《透视官德缺失之痛》,列举了今日官德缺失的七宗罪,第一条就是“趣味低级,生活腐化”。晚明人吴从先的《小窗自纪》有一句说得好,“读书可以医俗,作诗可以遣怀”。官德不彰,民风难淳。书香社会,正气官场,人所共望。问题是作为清流的“当代士大夫”,又该到哪里寻找?
   当读书生活被许多官员放逐的时候,九思却选择了以书为友,与道同行。“月缺月圆时,人有梦,我有书”,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清新雅致甚至有点孤芳自赏的身影。我不关心是否作者夫子自道,我联想到的是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那一丛莲花。
   莲花在,则清流无间断,清言足可闻!
   值得再稍加讨论的或许是九思秉承的黄氏“换骨夺胎”创作法。它成就了江西诗派,但“以故为新”的套路和“虽只字半句不轻出”的拘束一直受人讥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来是走向一流大师的不二法门。由附庸而自成巍然,这也是必然做出的改变,因为毕竟《夜语》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且已隐约显现出自己的风格。
   每天阅读一段九思先生如酒如茶的清言佳品,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远去的精神故乡。
   作者为本刊特约撰稿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