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读后感且介亭杂文200字 _且介亭杂文读后感
 

读后感且介亭杂文200字 _且介亭杂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2:53 影响了:
且介亭杂文介绍

鲁迅先生写《且介亭杂文》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所以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的右半,“介”为“界” 的下半).住在“半租界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名《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且介亭杂文包含什么文章

且介亭杂文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且介亭杂文》共三集,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同时出版.前两集由鲁迅亲自编定,后一集里部分稿件也经集中,其余则由夫人许广平代为辑成.这些杂感不仅技巧圆熟,论证丰富,而且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也大都经过融会贯通,遵循杂感的特点结合在具体的内容里,符合于中国成语的所谓“深入化境”,在艺术上表现了突出的简约严明而又深厚朴茂的风格.

鲁迅简介200字以上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先后在杭州。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唐宋传奇录》、《南腔北调集》、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华盖集》,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

1909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语丝》、《奔流》。

1918年5月,整理《嵇康集》。

1918年到1926年间、《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杂文集《热风》、《三闲集》。

1927年1月,浙江绍兴人,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古小说钩沈》,字豫才..、《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散文集《朝花夕拾》。

1904年,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而已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后从事文艺工作,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搜集、研究。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百科一下就有了,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 鲁迅0年起、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二心集》。

1956年、“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

他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

【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其中“且介”二字怎么读?】作业帮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 鲁迅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百科一下就有了.........要习惯手动啊手动~

100~200字的名人事迹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贝多芬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等等。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使他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保尔 柯察金 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他总是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保尔和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表现了甘愿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他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

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

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害出命来干。

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

他爱丽达,但受“牛虻”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的方式来了个不告而别。

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需要,就是能够继续为党工作。

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且介亭杂文〉这本书名字的意思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

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

《且介亭杂文》共三集,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同时出版。

前两集由鲁迅亲自编定,后一集里部分稿件也经集中,其余则由夫人许广平代为辑成。

这些杂感不仅技巧圆熟,论证丰富,而且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也大都经过融会贯通,遵循杂感的特点结合在具体的内容里,符合于中国成语的所谓“深入化境”,在艺术上表现了突出的简约严明而又深厚朴茂的风格。

鲁迅为什么要取《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得名由来: 鲁迅先生写《且介亭杂文》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

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所以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的右半,“介”为“界” 的下半)。

住在“半租界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名《且介亭杂文》。

附:原文如下 鲁迅杂文集《华盖集》和《且介亭杂文》的得名由来 鲁迅杂文集《华盖集》和《且介亭杂文》的得名由来 高一课文《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题记》中引旧时命相家言,说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成祖的先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鲁迅觉得自己就和一个普通人交了华盖运一样。

“碰钉子”自然是常有的事。

用“华盖集”来作书名,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强烈的愤懑和反抗。

《拿来主义》一文于1934年6月7日发表在《中华日报》副刊,暑名霍冲。

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鲁迅先生写《且介亭杂文》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

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所以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的右半,“介”为“界” 的下半)。

住在“半租界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名《且介亭杂文》。

谁有鲁迅的资料(200字左右)

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抱着到“异地”去寻“别一类”的“人们”的目的,自己也有了权势,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

浙江绍兴人、《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后从事文艺工作,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华盖集》,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

这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路”,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鲁迅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在南京路矿学堂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日本就是通过西方的医学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但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也在同时发展着。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

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状况和被西方帝国主义所欺侮的历史命运。

社会的昏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在这时,人生像一杯苦酒,喝在肚里,苦在心里,欲吐吐不出,欲忍忍不下。

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

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可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

它带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华民族的凄厉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意志和信念。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