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
 

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9-06-26 03:55:32 影响了:

  摘 要:就业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选择“铁饭碗”的职业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公平竞聘,职业的选择也由以往的“静态”发展为“动态”,由过去的“长期稳定”转变为“随时变动”,这种就业形式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影响的分析,发现了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职业选择; 问题;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15-03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变革,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问题日益凸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选择是指一个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的各种行业中,经过各方面相关因素的权衡,决定进入一个部门,占有其中一个工作岗位的过程。职业选择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与前途,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问题,深入思考其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择业观、择业价值观的变化影响以及在职业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观、择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择业观是人们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择业观对人们的求职、择业、就业准备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周慧琴认为大学生择业观落后于形势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单纯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过分突出自我。这种人在择业时,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把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作为首选因素或唯一因素,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即使单位看中了他的一技之长,但如果不能满足他个人的需求,也不肯“屈就”;二是求舒服实惠,避艰苦风险。择业时首选考虑的是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等“硬件”是否舒适、现代化,待遇是否丰厚,把城市、机关、科研单位定为首选目标;三是择业期望值过高。由于过去“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仍存留在一些人的意识里,所以择业时,往往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一味向往党政机关、教学科研单位、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等,而对国家特别需要且需求量较大的乡镇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却不屑一顾;四是以不正当的竞争,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大学生择业观的不同表现,导致了其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障碍。[1]
  择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个人的择业标准以及对具体职业的评价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发现,80年代初,中国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以“发挥个人特长”和“有社会贡献”作为首选标准;到了90年代,大学生把“发挥个人特长”、“丰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晋升发展的机会”作为择业的标准。到了当下,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高级职员”作为理想中和现实中的首选职业,把“收入丰厚”、“充分发挥能力”、“职业中的自主程度”作为择业时的主要标准。这表明,随着社会制度变革、转型社会利益结构重组、价值环境多元发展以及文化价值变迁,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表现出择业标准趋向现实化、择业主体意识自我化、择业价值取向呈现功用化、多元化的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的自身问题
  首先,大学生没有科学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模糊不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对职业的体会并不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今后要从事何种职业也说不清,所以仅根据大学生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来决定和影响其职业倾向,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自身没有合理定位,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很迷茫,不能科学的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他们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社会竞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大学生择业倾向现实化,突出个人价值,追求自我发展,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择业时自我主体意识增强,强调个人兴趣的满足、专长的发挥,倾向于关心个人利益、实现个人价值,更多地考虑个人发展空间、企业福利待遇、地理位置,而不愿意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缺乏社会责任感。最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期望强,但在择业时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茫然、焦虑、自卑、怯懦、心理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低等问题。他们选择职业时有的优柔寡断,没有主见,把希望寄托于父母和社会关系上;有的不从自身实际出发,盲目跟随、盲目攀高;有的求职失败后自尊心受挫,消极懈怠。大学生这种不成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2.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高等学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首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单一的专业教学,其专业课程设置过窄、过专、过深,而且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对大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实习、实践环节薄弱,利用文理交叉的课程设置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作法也不多,抑制了学生志趣的发现、潜力的发挥及个性的发展,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有些高校未经市场调研和论证,竞相开设热门专业或利用有限资源过度地细分专业,忽略了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师资条件、教学条件、社会需求相挂钩,致使学生专业技能难于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再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有脱节,缺乏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和互动,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科研创新的课程较少,致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难于适应社会的需要。最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不仅不能创造性的去完成工作,有的学生甚至都难于适应本职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高校生存的根本,而对于高校而言,面对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真正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职业的竞争和工作的需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