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历史的选择]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是历史的选择]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

发布时间:2019-06-28 03:57:47 影响了:

  编者的话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法宝,贯穿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但是在中国社会面临转型发展,社会思潮多元,社会结构、民众的认知模式及认知水平都发生很大变化的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它对于中国问题的解决有何意义?社会各界应如何参与其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是与同时期社会思潮涌动息息相关的,并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不断深化发展。从其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社会思潮的出现,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一系列前提条件和历史机遇;每一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发展,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的一次大检阅。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是在与社会思潮的交锋中不断得以推进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伟大实践。它的发展历经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种种挑战与交锋,在其中得以深化认识、壮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阶段性交锋的过程。由于交锋的对象主要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不同的社会思潮,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迎接和回应。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得以取胜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我们有千千万万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这其中就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份可贵的功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阶段之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早在共产党成立之前就已酝酿。早在1899年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的《大同学》一文中就提到过马克思,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刊发《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里称“麦喀士”(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朱执信在《德意志社会科学革命家列传》中,比较早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传递给了中国人民,这使得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进入到中国人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及其大众化具有实际意义的开端在“五四”前后这段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思潮澎湃起伏,各种思潮涌上政治舞台,其中以三种思潮势力最有能力左右中国的命运。一个就是维护旧秩序的思潮,第二个是资产阶级思潮,再一个就是社会主义思潮。在这一时期思潮的交锋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得以开辟新天地。《新青年》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陈独秀、李大钊等成为这面旗帜下的旗手。李大钊在1919年《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和第六号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表明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并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乘本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有点正确的解释……”①,这篇文章不仅系统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还解读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发展和希望。1920年~1921年间,陈独秀发表了《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劳动者底觉悟》、《谈政治》、《马克思主义学说》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成果的阐发,标志着李大钊、陈独秀从民主主义者转向了共产主义者,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并将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主要手段,担负起马克思主义引进和传播的任务,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之门。
  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达200多种,分布地遍布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②1918年~1919年发行刊物中开辟专栏介绍马克思学说的就有30余种。③知识界通过创办刊物在工人中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随着刊物的增加,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了大众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阶段之二。20世纪30、40年代,在国内革命战争进行的同时,社会思潮也波浪起伏,国民党的文化钳制、复古主义思潮的形成、文化发展的争论,都是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步发展的历史诱因。针对各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潮的论争,党必须旗帜鲜明地发出声音,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这次交锋是从文学领域开始的。1929年,中央宣传部在上海成立了由潘汉年任负责人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1930年3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即“左联”。几乎同时还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中国教育家联盟、中国青年世界语者联盟等,各左翼文化团体又联合组成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在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纲领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它普及与一般。”④左联把文学应该向工农大众宣传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即所谓的“文学大众化”问题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在党的领导下,知识界一些左翼人士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点放在了一般社会大众的身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成为当时社会思想和政治运动的潮流。在这一方针指引下,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被简约为朗朗上口的公式,有人把社会主义生动地形容为“五日的工作周,七小时的工作制”,这对于当时苦难深重的广大民众而言,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潮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运用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性教育的优秀典范,到1938年“从印行的数目来计算,它已经有了两万以上的读者”。⑤蒋介石曾感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防线。⑥这一时期,胡绳的《新哲学的人生观》、《哲学漫谈》、陈唯实的《通俗辩证法讲话》、《通俗唯物论讲话》都深受大众欢迎,使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20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大众化,也就是把毛泽东思想大众化。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毛泽东思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解放区乃至全国得以普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