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情况【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情况【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9-06-29 04:09:55 影响了:

  【摘要】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中职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承受能力,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将关系到今后劳动者的素质和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德育的发展趋势显示,德育一方面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协作,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必须改革和创新。本文就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策,谈点认识。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思考
  1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中职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总体的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学生的正面教育受社会的反面影响: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严重抵消了德育实施,学校中进行正面教育的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向学生宣传正面的东西,强调主旋律,一味地用模范榜样,先进典型教育学生,而忽视日益变化的德育环境,回避纷繁的现实,尤其是社会的阴暗面,一些不健康的录像、书籍、游戏网络等,充斥着色情、暴力等内容。对处于“三观”逐渐形成的主要时期的中职学生而言,极易产生腐蚀作用,学校课堂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常常被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所抵消,给学生留下的是苍白无力的说教。致使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所宣传、灌输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其实效性严重消弱。
  1.2 中职学生的低素质基准给教育带来的困难:招生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阻碍中职学校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也曾经困扰了许多职教工作者。而随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许多中职学校的规模“超常规”发展,人满为患,没有“门槛”的教育生源现状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考不上普高,又没有其它出路,家长认为放在家中不放心,不如找个读书的地方,交由学校教师看管,以免在社会上跟了坏人 ,这类学生是被家长送来的。由于成绩不理想,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走入职校的。面对这样一群多不是自愿选择职校,成绩不理想,只是想简单地获得高中学历,谋求一定的就业机会,进取意识、自律意识不太强,心理上存在着自卑,学习和品德的“双差生”,在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度非常大。没有明确的奋斗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茫然,学知识不是重要的,只图混个文凭罢了,谋求职业也是遥远之事,更谈不上什么进取的意识。这样的生源给学校的文化教育、德育教育都带来困难。
  1.3 厌学情绪、就业压力给德育带来困难
  (1)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学压力的,或者说也没有什么“升学”的愿望。抱着一条学好专业技术就行了的传统观念,这样就会使许多人感到困惑、自卑、彷徨、看不清前途之路,无远大理想和抱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怨学心理。主要表现为:自身基础薄弱是众多学生怨学的共同特点,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上感到很吃力,再加上毅力不强,意志薄弱,感到难以坚持学下来,厌学心理也渐渐地产生了。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也给中职生造成读书没有用的思想,只要会挣钱即可的思想充荡学生的头脑,厌学心理也随之产生。另外,家长对学生期望不高,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停留在只要不捣乱就行,学得好,学不好,学得会,学不会那是另外的事情。种种因素就助长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2)就业制度改革,社会就业压力大,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因素,过去那种毕业包分配,端“铁饭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职学生失去了他们最渴望的激励因素,学校也失去了吸引力。很多学生怀有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地认为学得好和学得不好没有什么两样,觉得没有盼头,看不到前途。良好的目标是促进一个人为之努力奋斗的基本动力,失去了目标必然失去方向。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学生,面对择业时所遇到社会用人标准的众多因素,如学历、性别、容貌、专业等,还有权利、关系、金钱等,使得尚不成熟的中职生感到忧心忡忡,对未来缺乏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给德育带来困难。
  1.4 德育工作滞后,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德育合力不强
  (1)现实的智育评估措施非常具体,操作性强,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而学校也没有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学校在制定德育计划时不一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味地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地降低。同时没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方法简单陈旧,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硬的多、软的少;罚的多、奖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批评多、表扬少;强迫多、引导少。
  (2)学校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主体的缺失,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意老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仅限于在德育课上向学生传授一套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导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另外,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德育其实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该把德育穿插于其中,做到一点一滴地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一点许多的老师还不能够做到。甚至有个别教师敬业意识淡薄,把从事教育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言行不一,纪律散漫,无法做到为人师表。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够紧密。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中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德育教育不健全、或者就把家长会开成“告状会”。教师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必有的联系与沟通,无法形成教育的合力。
  2 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针对以上现实困难,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条例》和《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应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实际,灵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法,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采取相应的对策,落实学校德育工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