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加强职业高等学校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首先应解决认同问题
 

加强职业高等学校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首先应解决认同问题

发布时间:2019-07-10 03:53:29 影响了:

  摘 要: 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先应该解决高校教师人人都应该加强学习、修养这样一个认同问题。“知识越多越反动”是荒谬的,“有了知识道德就高尚了”是幼稚可笑的。还原教师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正确认识自身,有助于教师增强学习、践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师 师德建设 认同问题
  这里说的认同问题,并不是指哪位教师会说师德建设不重要,师德规范不合理、不科学,而是从另外的层面探讨如何才能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因为师德建设问题已不是才出现的新问题,加强师德建设的呼声和要求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等等。这些对教师的要求和行为规范是家喻户晓的。但近些年来,在高等学府却不时传出丑闻:一是高校领导钱权交易;二是乱收费;三是学术造假。这三类丑闻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现象,它们告诉人们高校“象牙塔”已不圣洁,已长出毒瘤,在高校的领导和管理层、教师队伍、后勤服务部门这三大板块都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学校的领导是好的,涉嫌这些丑闻的人数并不多,但影响很坏,他们的劣迹严重抹黑了教师的美好形象。
  这种现象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有知识的人,又学习过做师为人的道理,在行为上却反其道而行之?经研究这类案例,我们发现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如市场经济消极效应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等;主观的原因,如放松了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忽略了自身修养的提高,以致丧失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出现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等等。事实告诉我们,学习了师德规范,未必就产生了认同感,如果缺乏内心深处的共鸣,则这种学习等于无用。本文之所以把教师、教育工作者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考虑到师德建设是一个整体,不可能由教师单独完成,再者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本身也是教师。这里讲的认同是指要还原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普通人身份。
  按我国对人群的分类,教师、教育工作者应归为知识分子这个类别(或称为阶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妖魔化阶段,二是神话阶段。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教师、教育工作者被妖魔化
  妖魔化阶段是指改革开放以前的三十年。那三十年,知识分子被当做团结、教育、改造的对象,是需要向工人、农民学习、接受工农群众教育的对象。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中都受到冲击,“文革”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里还搞出了“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估计”成为压在科技教育界知识分子头上的两座大山。知识分子身心备受摧残,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出现“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论调,知识分子原罪的荒谬理论和政策取向严重扭曲了社会对科技教育界知识分子的看法,既伤害了教师、教育工作者,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更危害了党和国家的事业。
  二、教师、教育工作者被神化
  神话阶段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里神话是指把教师的人性、人格神话。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知识分子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教育、科学知识受到重视,科教育工作者受到社会的尊重,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科学教育事业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社会各界对科学工作者、对教师赞誉有加,在各类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我们常常看到、听到这样的话语:“知识分子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离开了知识分子,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文化教育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有’公民的培育,都只会是一句空话。同时,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这些评价当然是必要的、正确的、中肯的。
  但我们也要从中看到,在对科教工作重要性的强调中,对从事科教工作的知识分子的赞誉中,对如何积极引导,严格要求知识分子的话语却显得不够。大学校园是圣洁的象牙塔,教师成了品学兼优的楷模,这便使教师、教育工作者被神话了。
  认真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相关会议上的讲话,谈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都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善客观条件,让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提出希望、要求。遗憾的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教师、教育工作者被神化容易让人产生误读,以为只要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博士生,就成了国家需要的人才,就会对社会、国家作出贡献,就是有价值的人,有道德的人。事实证明,知识并不代表道德,人的品德与知识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知识层次高道德就高,心灵就美,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这种认知既不利于社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大学和教师,又不利于教师、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自己,这对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三、必须还原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普通人身份
  教师是一种职业,它是社会众多行业中的一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就是一个脑力劳动者,在人性和人格上和其他行业的人没有两样。教师既不是妖魔又不是圣人,教师、教育工作者就是普通人。如果社会或者教师本人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脱离了教师客观的实际社会身份,对教师本人,对国家的事业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在充分肯定教师的贡献和优秀品质后指出:“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2]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是有针对性的,教师队伍并非完美无缺。但有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却认为,自己学历高,有专业知识,平时遵纪守法,工作也不错,自己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师德建设是别人的事。这种看法不就是认为有知识、有文化就会有道德的神话吗?而触犯法律的,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又多是这些教师、教育工作者。
  一个人走进大学校园当了教师,他是不是就具备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所规定的德行呢?那些道德规范是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一个参照系,并不表明每个进入教师行业的人就达到了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会自然就成为一个教师的品行,它需要一个学习、认同过程,有的人可能还要通过痛苦的思想磨炼,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步内化为个人品行,也就是说需要提高道德修养。
  把教师妖魔化是不对的,有知识并没有罪;把教师神话也是不对的,因为有了知识未必就道德高尚。教师需要物质生存,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激励,因此教师也会为名利所困扰。学习、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做之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订版.2010:340页.
  [2]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2011-12-23.
  [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7-08-31.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2005-1-13.
  [5]人民日报:高校腐败成社会焦点,2010-5-18.
  [6]陈桂生.也问“教师是知识分子吗”.来源:教育参考,2008-08-20.
  [7]杜瀚.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09-0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