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论利益分析法在高校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利益分析法
 

[论利益分析法在高校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利益分析法

发布时间:2019-07-11 03:51:48 影响了:

  利益是高校教工实施教育行为的动力。针对教工利益需求的特点和在实际工作中的缺损,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强化体现以为人本的工作理念,是当前确保教工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研究高校教工的利益机制,把握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特点,是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工激励机制、有效开展高校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利益分析是基本的研究方法
  利益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学者们对于利益也有各种各样的阐释。利益分析法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研究众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
  (一)利益的含义和特点
  关于利益的含义,笔者赞同北京大学陈庆云教授的解释,“利益是供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生活资源”。按照这一定义,利益呈现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利益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是统一的。正因为人们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各种需求,才产生占有资源和条件的动机;其次,利益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只要是人,不论他(她)是伟人还是凡人,都要生存和发展,都有利益要求;最后,利益具有交换性。物质利益不仅可用于交换,而且在交换中有“量”的体现。
  (二)对利益主体需求的分析是一种行为动机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然而,行为动机是复杂的,人们并不总是以自利性作为所有实践的出发点。在资源和条件互相依赖的环境之中,利益主体必须把自身利益的需求,与实现他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在利他和利己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二利益是高校教工实施教育行为的动力
  高校教工从事服务人类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具备职业的一般特点,在工作中需恪守职业操守,同时必然要考虑投入与收益的最大化问题,但这种需求呈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
  (一)道德需求与利益需求均衡
  一方面,教工思想道德离不开其利益。尤其是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教工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长期的职称、科研的压力使得高校教工开始重新审视和更加重视自己的利益回报。另一方面,与一般的职业劳动不同的是,教师职业更加强调非功利的道德色彩。在教师们看来,道德和个人利益不是一对非得对立起来的概念,绝大多数高校教工更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依存度高
  现行高校教工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教工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物质需求的满足会带来精神需求的满足,而精神需求的满足也会带来物质需求的满足。如教工职称越高,表明其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越高,这本身是一种精神需求,伴随而来的就是相应的物质利益,同样地,高校教学技能,育人成果,机关、后勤服务质量等的评选,一般也会有物质奖励,而更重要的是对于获奖教工工作的肯定和可带来事业成就感的精神鼓励。
  (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起点高
  对比从前,高校教工的价值观已由单纯地追求理想、静守清贫向既注重理想又关注实际转变,对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首先,高校教师工作替代性不强,人才供给有限。其次,高校教师在进入高校之前接受教育时间长,成本相对较高,决定了他们进入高校后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程度也高。最后,随着社会高速发展,高校教工教学、科研、育人的压力增大,教师科研工作严谨的科学性、极大的创造性,育人工作的重复性和高强度需要相应的物质利益回报。
  (四)精神需求的强度更大
  高校教工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的特殊群体,其职业特点和性质决定了精神需要在教师的需要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更为关注自身精神利益的满足和维护。如一些优秀教师在职业生命中能享受到教师劳动的乐趣,能够享受工作,在工作中收获美好积极的生活体验和莫大的幸福。
  三高校教工利益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缺损
  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工利益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实现,甚至是缺损或畸变,导致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高校忽视教工适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存在,在管理上依然采取传统的利益激励机制。
  (一)把物质利益看成教工自我价值的全部,缺乏对教工的人文关怀
  教师利益问题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之一,但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教师的物质利益,简单地把物质利益的满足看作教师自我价值追求的全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对教工的“人本”因素,忽视了对教工职业需要、教工的全面和谐发展及提升教工生命质量的研究和体现,缺乏对教工的人文关怀。
  (二)重道德说教,轻道德实践
  目前,教工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重要任务。各高校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问卷调查、出台实施意见、制定师德规范、评师德楷模等等,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普遍存在着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低效问题,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仍停留在“重道德说教,轻道德实践”的阶段,缺乏对教工践行道德规范、端正职业道德的实际有效组织,也缺乏对教工思想政治水平的合理、统一的评价。
  (三)学校管理体系缺乏激励教工的利益机制
  高校评价体系中有关教工思想政治状况的评价指标多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忽视教工适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存在,自然也难以激励教工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的积极性,也难以发挥导向作用。当教工发现学校评价体系不准确或者不公平时,就可能对这一评价体系和管理方法产生异议甚至反感,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践行师德规范的热情,甚至有部分老师可能会因此逐步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把精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从而不利于思想品行和职业道德的提高。
  (四)教工的精神利益不能从教育中实现
  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的最高的精神享受来自于学生的成长。而今教工们“高尚”的奉献精神和致力于育人的师德已难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和多元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冲击,教工开展的教书育人活动往往不能对学生产生预期的影响力,从而产生沮丧、烦躁等失望情绪,精神利益无法与其付出的心血相当。
  四建立以利益为导向的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正确把握教工利益与教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强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工思想政治工作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制度上明确教工利益,稳定教工思想
  制度决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人们利益的实现,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要凭借和依赖制度。
  首先,要根据教工职业特点制定制度。高校教工是高学历的知识群体,有较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意识,不宜约束和控制过严;注重培养教工的合作精神;充分利用责任、成就来调动教工积极性。其次,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如良好的培训和教育制度,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统一的监督制度,让教工的道德和智力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最后,管理过程人性化。在教工的管理中引进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和方法,重在挖掘教工潜力;不能以权威性为目的进行管理,将显性和隐性管理有机结合;提高管理过程中教工的参与度,使制度易被教工接受。
  (二)优化工作环境,提高教工生活质量
  一方面,要关注物质利益,改善教工生活条件。无疑,高校教工是靠劳动所得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个体。管理者对于教工的利益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如提高待遇、提供周转房、安家费、解决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等问题,解决教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以激励教工转向更为高尚的社会需求,提升思想境界,树立起新的目标,在乐教中实现人生价值。
  另一方面,营造良好风气,丰富教工精神世界。教工对教师职业产生的不良思想,多是由这个职业的环境造成的。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价交换、利益驱动等市场经济法则在高校中也被消极地理解和运用,纯洁的同事情、师生情日趋淡漠,一些原本正常的组织行为和人际关系也被染上了物欲的色彩。高校对教工的制度评价和管理模式要公平公正,尊重教工的劳动和肯定他们的作用,并指导学生正确评价教工,此外还要创造条件关心教工的心理健康,帮助教工树立在学校和社会的良好形象。
  (三)提供发展平台,促进教工全面发展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要把高校教工的发展提到应有的高度,根据社会发展对教工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工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校组织的功能和教工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引导教工不断增强自主发展意识,积极自我发展。
  目前,针对教工发展,高校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制度建设、师培干训、教学竞赛、实践对话、经验交流、自我评估、成果出版等,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结合实际在工作中积极进行探索,如采用专家引领、课题带动、教师论坛、青年沙龙、网络交流等,务求教工发展的良好效果。
  (四)保证享有民主参与权,使教工有归属感
  教工充分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能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内化为教工个人的自觉需求,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与自身发展的统一。尤其要参与使得规范的制订,当教工从一个“执行人”转变为“决策人”,就能够体验到自身的利益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感到自己被信任、被尊重和重视,自我价值感提高,从而产生归属感,自我实现使心理需要得以满足,而为教工参与制定并确认的规范,才更有可能被学校所有工作人员所尊重、所遵守。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3]刘文华.高校教师利益机制分析[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刘超良,陈杰.教师利益:不可忽视的德育动因[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