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改造苗寨:促进民生的一种新思维 新思维
 

改造苗寨:促进民生的一种新思维 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8-12-28 04:25:38 影响了:

  撰文 王 动 责编 彭 亮 设计 祝伟慧      新华社9月28日刊出以“3亿元改造世界最大苗寨,保护还是破坏”为题的报道,称9月26日,贵州省每年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旅游发展大会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召开,四方宾客的目光聚焦在这个有着1700多年历史、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苗寨。为了迎接这次大会,政府共投入3亿多元,在当地完成了道路建设、主会场馆、苗族博物馆、精品街建设、民族古街改造、观景台、河滨道民族特色改造等20多个重点项目。政府对西江如此大动作的改造,在各界引起争议。
  
  评论
  现在有一种观点,谈到少选民族文化,就强调“原生态”。真正的“原生态”到底怎样?看看贵州就知道。
  不到贵州,不知道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不知道那些村寨之贫穷落后。我到过屯堡、黄果树、黔东南等地,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原始落后是很难想象的,脏乱差的程度超过了游客承受的极限,更不用说吃住行游购娱的条件。这个新闻中透露了一个信息:中国政府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西江千户苗寨,竟然是乘这次大会的东风,才全面修路、拉水、拉电,可以想象这里的人一直是怎样的生活水平。这里农民的一年人均纯收入才一千多人民币,而且很大部分是外出打工所得。就算它的文化再好,也是一朵“恶之花”,违背人性和公平,与现代中国格格不入。它们不但不具备大规模旅游的基本条件,它们本身的存在,也是政府的一大耻辱。对这些人民谈“淡化旅游的商业化”、“抵制物质主义”,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吗?不能为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美好想象。让别人为自己保持“原生态”。
  所以我们完全应该为这样的改造叫好:新建旅游公路使得从州府凯里市到西江只要40分钟,比原来缩短了1个多小时;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延伸到苗寨深处;村民新建的房屋随处可见;在民族工艺品一条街上,各种银饰店、刺绣店鳞次栉比;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苗族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苗族文化;一家家苗家乐、农家乐的老板娘忙得不亦乐乎;新建的两间公共厕所,干净而宽敞……当地人介绍,短短一年间,西江农家乐由80余户发展到200多户,农家乐年平均收入在5万到10万元左右。预计农民今年的人均纯收入将由去年的1700元增加到25加元……
  苗寨的命运即将彻底改变,不只有在田里当农民和在城里打王两条路,而是接轨现代文明,通过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村寨的现代转型是游客和原住民的双重选择,现代化和商业化恰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如果一种“文化”既不适应当地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又没有向大众传播的条件,那它的归宿只有自然消亡或者死于博物馆。
  千年苗寨的现代化改造,是原住民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是游客的需求。具体的一些改造方法可能存在争议,但是政府的这种促进民生的“有所作为”是值得肯定的。
  
  声音
  农民生活水平低,导致许多人外出打工,民族文化传承艰难。通过改造西江,把他们吸引回来,参加民族文化表演或兴办农家乐都能够实现增收,同时又建设了家乡。当自己的文化得到社会和游客认可并增加了收入时,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得到提高,反过来他们更会重视自己的文化,保护自己的文化。
  ――黔东南州文化局局长袁刚
  这样做,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是致命的破坏。3年来我来西江搞创作不下30次,没想到现在家家都成了农家乐。要实现老百姓增收,要开发旅游,可以通过别的方式。现在游客来这里看到的全是表演。一种商业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原生态。
  ――黔东南从事苗侗文化油画创作的艺术家苗耀升
  “实施精品战略是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如何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贵州省省长林树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