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的语言观浅探:柏拉图式的爱情

发布时间:2019-01-13 16:38:18 影响了:

  摘要:从两个方面,对柏拉图所持的语言观进行初步分析。第一部分,结合柏拉图的哲学体系阐述其语言观;第二部分,则将柏拉图语言观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 文艺的摹仿 语言学 语言观
  
  一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讲述的故事对文字的作用予以贬低。他认为,文字作为外在的符号,“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它会使人们善忘,因为“借助文字的帮助,他们可无须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像无所不知,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在这里,柏拉图贬低了文字的地位与作用,对文字保持着警惕的态度,这一观点为西方两千年的形而上学传统所继承,乃致被德里达视为统治西方哲学史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从而祭起解构的快刀。本文将对柏拉图的这一语言观加以分析。
  在《斐德若篇》中,苏格拉底讲述了一个故事,图提将他的发明向塔穆斯国王进献,建议向全国推广。当涉及到文字时,图提认为文字是医治教育和记忆力的良药,可以使埃及人受更多的教育有更好的记忆力。然而国王说,文字会使学会它的人善忘,因为他们就信任文书,只凭外在的符号再认,并非凭内在的脑力回忆。因此,文字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而通过文字进行的教育使人们学到的只是真实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实界本身。借助文字的帮助,人们虽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实际却一无所知。
  要理解柏拉图这一观点,必须联系柏拉图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与文艺思想来理解。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柏拉图的思想体系:
  1.理念论的哲学本体论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的理论基石,是其哲学本体。柏拉图认为,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而真正实在的东西应当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苏格拉底所讲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这种实在就是柏拉图所称的“理念”,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理念不依存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底向高的体系,最高的、最完美的理念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
  从理念论出发,柏拉图否定了现实世界的可靠性,这样,在柏拉图那里,作为真实世界的理念与作为个别事物的现实之间就出现了对立,而理念世界则具有至高的地位,是世界的根源之所在。
  2.文艺的摹仿说
  从理念论出发,柏拉图对古希腊早期流行的摹仿说进行了改造,形成其唯心主义摹仿说。
  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床为例说明其他的观点。他认为,现实的床是对理念的床的模本和影子,而画家画的床是对现实的床的摹本和影子,即画家画的床是对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因而和真理隔了三层。
  可以看出,在柏拉图理论中有三种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理念世界是第一位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而文艺所摹仿的现实只能是摹仿理念的摹本,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象,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因此,柏拉图把文艺创作中对自然的摹仿贬之为照镜子,在他看来,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体现理念世界的本质。这就否定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否定了文艺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3.文艺创作的灵感说
  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否定了文艺的价值。然而另一方面,柏拉图也承认有一类文章“可以给人教益,而且以给人教益为目标”,“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他也承认对荷马这样的伟大诗人是满心景仰的,在《对话集》中柏拉图也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诗的喜爱。这是因为在柏拉图那里,伟大的诗篇的创作者不是他所说的摹仿者,而是“爱智慧、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这种伟大诗人与摹仿者是根本不同的,因为伟大诗篇的吟诵所依靠的不是摹仿的本领,而是灵感的赐予。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柏拉图那里,理念始终是其理论基石,处于第一性的位置。而人们要把握理念世界,就要依靠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依靠神灵凭附陷入迷狂,而不能依靠文字。因为文字只能帮助再认,无助于“凭内在脑力的回忆”。
  柏拉图这一观点为亚里士多德所继承,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说“口说的话是内心经验的表征,书写的话是说的话的表征”,书写乃是内心经验的表征之表征。这一观念同样见于后世诸多哲学家。如索绪尔所说“语言和文字是符号的两个不同的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征前者。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
  
  二
  
  德里达在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和解构的同时,认为非拼音文字的汉语是“发展在一切逻各斯中心倾向之外的强大文明运动的证明”。诚然,中国古代文论没有将言说与书面文字加以绝对清晰的分界,然而对于语言与思想的断裂,古人也是早有觉察,早在孔子著述中便有类似柏拉图的焦虑。
  《论语阳货》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对于竭力推行“仁”、“礼”的孔子来说,对弟子的道德教化,对仁政的宣扬,应当就像天地万物一样,以自然流动的方式昭示人们。他讲的“无言”便是如同四季运行、万物生发一样,以一种完全自然的形态教化弟子。显然,这正是一位精神导师和哲学家的梦想:梦想知识和道德在传授中能够不失其纯真,不经过词语的过滤,也无须乎一再的解释;梦想整个文化的传承无须乎借助语言;梦想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隔在思想和思想的实现之间。而这正是中西很多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如同柏拉图担心文字遭到不同的人们的误解一样,孔子也意识到了话语言说要注意适当的对象。“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柏拉图的担心同样困扰着孔子,即担心言说一旦外化为文字,无选择地落到每一个人面前时,可能会遭到误解与扭曲。这似乎可以从一个方面来解释为什么孔子没有留下著作而是通过其弟子的记录――如同柏拉图记录苏格拉底的对话一样――传流后世,这个事实似乎显示了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字的怀疑。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面对这一困境的策略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是,我们在《论语》中看到的孔子完全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对话者,而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训导者。与柏拉图一样,孔子采取了对话语录体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地克服言说与思想的紧张关系。
  应当说,虽然柏拉图没有专门论述语言问题,但作为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物,其语言观值得我们重视。本文所作的,只是一个尚不成熟的浅探。不过我们可以说,柏拉图的这一思想在后世许多哲学家那里都看得到影子,为后世所发挥、继承。因此,我们应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斐德若篇.
  [2]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大出版社,1996.
  [3]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