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做些什么才算歹毒【“算用结合”,我们该做些什么】
 

做些什么才算歹毒【“算用结合”,我们该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9-01-14 04:55:32 影响了:

   [摘要] 面对算与用的结合,我们该如何应对?落实“算用结合”又需要我们教师做些什么呢?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给出的答案是:教师狠抓“双基”、适时结合、互相依托、还主动于学生。
  [关键词] 算用结合 狠抓双基 适时结合 互相依托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对“算用结合”的问题,笔者作过许多尝试,进行过多次小结和反思。然而,时至今天,笔者再次进行了反思:新课程是否要我们抛弃传统的计算与应用?面对算与用的结合,我们该如何应对?落实“算用结合”,又需要我们教师做些什么呢?
  一、算用结合必须以落实“双基”为抓手
  这里的“双基”,指的是:(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课程标准对算、用问题的基本要求。《课标》中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目标是这样的: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此外,笔者觉得还应让学生感悟算与用的共性所在,如通过算理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或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里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来知晓算理、算法等,让学生自己体验或感悟到一些我们老师所不能或不便讲明的东西。
  因此,我们教师在落实“算用结合”时,不应抛弃传统的有关计算与应用题教学时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算理、算法、算的速度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思路、步骤等,把算与用教学的隐性目标贯穿与长期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得算与用更好地结合。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图例1看木偶戏的场景(本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1人),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只是让学生提出“现在看木偶戏的有多少人?”并解决这个问题,那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会解答一般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了(本文中的第一“基”)。但是,这样是不是达成了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了呢?显然不够,还缺少解题策略多样化、策略之间的比较分析、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阐释、评价与反思的进一步深化等隐性目标的达成。
  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肯定会收到不同成效的,如上例:教师应该事先知道学生中肯定会出现:(1)22-6+11;(2)22+11-6;(3)11-6+22这3种不同的解题策略,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某一种或前两种解题策略的话,那肯定是不够的;当然,有了这3种策略而不作进一步分析比较,不要求学生说说每种策略中每一次运算所包含的意义,不让学生去评价、反思这些策略……同样起不到培养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的作用,也落实不了本文中提出的第二个“基”的。
  可见,“算用结合”离开了上述“双基”,就没有生命力,只能是简单机械地解题练习罢了。
  二、算用应该适时结合,各有侧重
  几年来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算”与“用”不是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结合的,也不是不需要结合的,而是需要适时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各有侧重的。所谓适时结合,笔者给它下的定义是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课堂教学时空的差别、学生的差异、课型的区别等因素,“算”与“用”应当适当、分时段、有针对性地结合。综观近年来的教学体会,笔者回顾了自己遇到的如下几种“算用结合”的不同情况:
  1.在大多数学生会“算”后再“用”。如当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一)后,在练习三中安排了6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来解决,从而达到先算后用、算用结合的目的。
  2.为算而用。如教学《表内除法》(二)后,在练习十一中紧跟教学进度安排了诸如“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合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如果现在有6台电脑,你打算怎样安排?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张电影票需要8元,现在有40元钱,能买几张票?”等为算而用的巩固练习。
  3.为用而算。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后,教材安排了诸如“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需要多少米?”等为用而算的练习。
  4.算用同时落实。如三上《口算乘法》的例题就是根据游乐园价格表提出数学问题,并巧借在运用所学的计算技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之机,使学生产生需要学习新知的渴望,从而解决所提的数学问题,且同时又可进行开放性练习,真可谓算用结合,一石几鸟。
  5.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我们可以根据“算”或“用”内容教学时的需要,在课前、课中、课后展开针对性的“算”或“用”的强化训练,如在教学一下《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3(小朋友做游戏时的数学问题)之前,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或前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安排一些口算、说计算时的想法等课前专项训练。
  三、算用结合还须互相依托
  虽然我们都觉得在进行“算用结合”教学时,应该把握“算用结合、以算促用、以用引算”的要领,但笔者觉得还应该让“算”与“用”自然结合、互相依托。既然,《新课标》已经将“算”与“用”合二为一,笔者认为,那就是让我们不要将它们再割裂开,教学时也不要单独地只考虑其中的一个,而应让它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更无须让学生知道怎样是“算”、怎样是“用”,而应该让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所用,谁也别离开谁。
  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不是单纯的“算”,这里的“算”便是从生活实例中来,又将“用”它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就拿7×8为例,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知道答案是56,而应使他们明白当7个加数都是8或8个加数都是7时,产生了这个乘法算式,更应让他们知道它既表示8个7是多少、也表示7的8倍是多少的含义,它可以解决怎样的生活问题等。
  四、算用结合应还主体于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算用结合”,但笔者认为,“算用结合”的主动权在于学生,我们还是得扮演好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还主体于学生。如果我们随时注意着“算用结合”,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感受不到“算用结合”的好处,享受不到参与后的成功体会,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应该视为我们教学的失败。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创设合理的情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与“用”的方法或策略,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算用结合”的优势,避免单纯地进行枯燥的计算,从而又起到掌握知识或技能、发展思维的作用。如本文第一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图例1看木偶戏的场景教学,如果没有创设好情景,不放手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是不可能找到(1)22-6+11;(2)22+11-6;(3)11-6+22这3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的,也达不到举一反三,会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的目标。
  综上所述,“算用结合”需要我们教师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更需要我们教师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总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