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析“精讲多练”在语文课改中的运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浅析“精讲多练”在语文课改中的运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3:54 影响了:

  很多人都认为,“精讲多练”是数理化教学的规律。殊不知,“精讲多练”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并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难以估算的价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基本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已成为新课程的走向,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一改过去陈旧的教育方式,寻求新的教育之路。然而笔者认为,“精讲多练”在语文教育中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精讲”在语文课改中的运用
  
  精讲,不是少讲,而是废话假话不讲,大话套话不讲,真话实话精讲。废话浪费时间,假话亵渎诚信,大话妄自尊大,套话滋长虚荣,对这些我们要力争做到不讲。而真话实话,就要不遗余力地讲透。
  
  (一)典范文章要精讲,以便于学生全面掌握文学基本知识、语言基础知识。
  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就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我们就可以不遗余力地精讲。作为一代伟人所创作的传世名篇,字词的精确值得一讲,修辞的灵活运用值得一讲,论点、论据、论证等议论文基本知识值得一讲,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更值得一讲。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文学基本知识和语言基础知识,这样就能在往后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省去了教师许多口舌。
  
  (二)自读课文要精讲,以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意、挖掘文章内涵。
  这里对自读课文的“精讲”不是要求讲全面、讲细致,而是对精要之处作适当点拨。自读课文是紧随讲读课文之后的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多少困难的文章。我们对精讲篇目已经进行了细讲,学生对文体知识基本掌握,如果再对自读课文进行精讲,那就未免有点浪费时间。因而,教师只能对重难点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二、“多练”在语文课改中的运用
  
  面对七至九年级的学习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内的那点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光凭老师的那张嘴也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就要求学生“多练”。
  
  (一)多“练字”,练就“打门锤”。
  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是敲门砖。一笔规范、流利的书写,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审美价值,还是良好的第一印象,成功的垫脚石。因此,学生在课余时间,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多练字,可以使卷面清楚、整洁,也可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多“练说”,练就“好口才”。
  口语交际是学习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学生口语交际的机会。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三分钟绘声绘色地述评自己的所见所闻,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参与主题演讲,设置情景进行交流,开展模拟法庭或辩论比赛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口语交际技巧,能自如地应对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交际对象和场合。
  
  (三)多“练读”,练就“广角镜”。
  多练读,除了能练出一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普通话之外,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视野,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材料,多体会写作的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多“练笔”,练就“好文笔”。
  一个从来就懒于动手的人能写出好文章吗?即使他通晓历史,熟悉地理,饱读诗书,我想答案也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要在学生丰富的积累上强调练笔,让学生多写,课内写,课外也要写。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触到的,随时动笔记下来,日久天长,学生作文就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感要发了。有人说过:作文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要你去做,作文就会出彩在你的笔下。当然,一篇佳作很难一蹴而就,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都是有力的例证。因此,学生在练笔写作文的同时,还要练笔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标点也传神。
  总之,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下,“精讲多练”已不是数理化的专利,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并且非常实用。只要我们能做到“精讲多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不会是一纸空文。
  
  (作者单位:余庆县城关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