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武术术语的特性与规范化分析_武术术语
 

武术术语的特性与规范化分析_武术术语

发布时间:2019-02-16 04:19:48 影响了:

  摘 要:武术的专业性、学术性、民族性使得武术术语具有单义性、系统性、形象性和抽象性等多个特性。研究武术术语的特性,规范武术术语的命名和使用,对科学地传承武术文化,继承武术传统成就有着历史与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武术术语,特性,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80-05;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48-03
  
  Characteristic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Wushu Terms
  Xiao Yakang
  Abstract: The speciality, technicality, and nationality make the Wushu terms featuring mono-meaning, systematic, and abstractive. Properly naming and using Wushu terms are very meaningful to study the features of these terms and make the proper usag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Wushu Culture.
  Keywords: Wushu terms, characteristics, standardization
  
  武术术语是用来正确标记文化内涵和技术内容等武术各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和任何一门传统文化一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术语体系。尽管武术术语的总体状况欠佳,但它仍是武术重要的构成部分。它体现了武术作为一门传统文体的基本特点和风格,是人们研究武术文化发展演变的重要依据。直到现在,一部分传统武术术语仍然保留着原创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 武术术语的基本特性
  
  (一)抽象和专业性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伴随着武术技术的发展,人对动作的认识也在不断开拓与深入。武术术语的发展过程,同样也是人对武术动作的探索和认识过程。如八极拳六大开动作术语 “顶”“抱”“单”“提”“挎”“缠”等,可能只有武术圈内的人能分清这些动作术语的内涵。所以,表达动作概念的术语也同样经历着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武术术语的抽象性必然导致武术术语的专业性,因为抽象的语言所表达的已不再是武术动作的具体的全部结构和全部过程,而只是动作的主要结构和特殊过程, 也就是说掌握和使用武术术语必须具备有关的武术专业知识。
  (二)形象性
  形象性是武术术语有别于其他科学术语的显著特性,武术的研究对象门类繁多,形态、结构、现象各异, 为了真切地描述研究对象的表象特征, 并从概念上给予科学的界定,由此产生了形象性术语。武术术语中的动作术语是一种动作概念的表达,语言与文字的使用与人的形态动作密切关联,而人在表达武术某种形态和动作时,往往又需借助其他器械的形态或动作的形象和概念。例如,刀术语中的“缠头”“裹脑”等;双手带动作术语中的“抱刀势”“望月势”等。通过借助器物与人体的形象来确切地表达一个动作使人更易理解、记忆和使用。
  形象性术语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段来构词的一种方式,是直接使用比喻词对中心词加以修饰,武术的形象性源于对动物防御动作及人类的搏斗动作的模仿。形意拳就是吸取了龙、虎、猴、马、鸡、鹤、燕、蛇、鹰、熊等动物的动作与形态而组成的一种拳术。象形拳是模仿各种动作的特长和形态的拳术,如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鸭形拳,以及八仙醉酒、武松脱铐等。所以在武术招式上有很多关于动物及人的动作术语,对于武术模仿动作进行形象的描述如,如“螳螂蹬枝”“蝎子摆尾”“铁牛犁地”等都是象形拳中对取形动作的模仿。
  (三)科学性与实践性
  武术术语的语义范围准确,它不仅标记一个概念,而且使其精确,与相似的概念相区别。它反映动作的基本形态及抽象动作的基本特征,并对其所描述的动作及技术只能有一种理解,如武术动作术语中的“弹腿冲拳”“后撩腿”“正踢腿”“外摆连”等。在武术的教学与训练中掌握和使用武术术语对加深动作技术的理解和动作技能的形成都能起着积极作用。因此,需要掌握和使用武术术语的不仅局限于武术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还有众多的武术爱好者。
  (四)民族传统性
  某些领域的术语有很多是外来语,而
  武术的民族传统文化特性使得武术术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都来自民族语言。如取自《周易》的“八卦掌”和取自“三皇”历史文化与哲学思想的“三皇炮捶”。这种带有浓厚民族传统性的武术术语是武术发展过程中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术语的创造、发展和运用都与所属民族的文化、语言、习惯及项目发展过程等密切相关,所以至今任何运动项目都没有统一的、世界通用的术语。”
  (五)精练与直观性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民族传统项目,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而汉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武术的不同流派、不同拳种及其技击、技法、功理、功法、练功原理进行口头的概括,使武术术语短小精悍,武术动作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武术中的拳法、腿法、掌法、步法等等都可以用武术术语很直观地表达,如“旋风脚转身劈叉”,短短的几个字就描述了四个动作(旋风脚、转身、腾空、劈叉落地)。这些术语带有精练与直观性,属于现代武术内容术语,对于传统武术文化内容就需要更多的文化蕴涵理解其术语了。
  (六)系统性
  武术术语的系统性表现为武术术语自成一个较完整的概念系统,例如“劈”派生出了“劈刀”“劈掌”“劈枪”“劈挂”“劈打”等。由一个系统的武术门类和拳理派生出术语,例如出自关中古老的红拳拳种,以“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其,刁打为法”为拳理,便派生出红拳门类的系统术语,如雀地龙、撑补势、单片、鹰勾架、抹手、盘头花子、裙拦等,带有红拳的烙印。[1]。又如八卦掌仅从手型派生出仰掌、俯掌、竖掌、抱掌、劈掌、撩掌、挑掌、按掌、穿掌、托掌、撞掌、螺旋掌等。还有以旗鼓势为标志的翻子拳的腋来势、铁翻杆、千斤坠等特色术语。
  
  二 武术术语的规范化
  
  (一)武术对外交流的语言障碍
  就武术对外翻译而言,它既属于以介绍原语文化为目的的表达型文本,又属于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的信息型文本[2]。目前,武术翻译主要趋向于竞技武术部分及简单术语的翻译,多语种的术语出版物和带解释的术语词典日益增多,专业性的缩略语词典的出版也受到重视,但是关于武术专业的术语研究仅仅限于几篇文章的探讨和普通词汇的英语翻译,武术术语的研究严重落后[3]。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体委武术科出版了 《长拳基本动作和应用术语》一书。书中仅限于“长拳”术语,对传统武术内容,尤其对传统教法、练法、功法以及拳谱诀谚的翻译涉猎较少,即使翻译出译文也不能让国外读者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
  因而事实上该书在对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新编“长拳”术语对有些民间拳家和拳种也影响颇深,使得“祖传”谱词中混进许多新编长拳名词,新老混杂,面目全非。因此,首先应采取爱护与慎重对待的态度研究武术术语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随着当代武术文化的迅速发展,许多以前很少见到的术语在理论研究中频频出现,但同时不少论著文章或是对某些术语理解上有偏颇,或是在视角逻辑上发生游离,因而,在术语的使用上有些混乱。这种术语表达规范化方面的欠缺,妨碍了武术理论进一步的交流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二)从建构科学理论角度认识武术术语
  术语规范化,即运用规范化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制定术语标准,使之达到一定范围内的术语统一,从而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术语规范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与概念体系相对应的术语体系。专收学科和一定专业领域的概念,构成一个概念体系,与之相对应的术语,在专收学科和一定专收领域也需要构成一个术语体系。使一定范围内的术语,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经过对其选编、注释、定义,形成人们普遍接受的一套专门用语。我国已经颁布了《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和《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两项国家标准,全国科技名词委也制订了《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开展术语规范化工作,制定和审定术语标准,除依据规范化的一般原理外,需要按照这些标准去制定、编写和审定。
  武术术语是武术文化发展的产物。随着武术的传承发展,武术术语连同它们标记的文化理念、概念传播开来,这是武术术语的传承过程。武术术语用词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武术因其自身的特点,赋予武术术语独特的特点。任何一个武术术语的问世,都表达着新的科学概念。术语的命名是借助语言学的构词手段来限定词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术语是具有名词性的词和短语,除仅有一个音节的术语外,还可以分为:(1)并列结构。如:功力、虚实、器械等。(2)动宾结构。如:接手、喂手、引手、采手、擒手、圈桥等。(3)主谓结构。即中心词+形容词或动词。如:刀盘等。(4)补充结构。如:套子、起势、行著、溜腿、击刺等。(5)偏正结构。如切掌、云掌、双撞掌、扑掌、按掌、挑掌、亮掌、阳掌、阴掌、盖掌等[4]。通过对中心词的限定或修饰,使概念表达精确。无论采用何种构词方式,术语的单义性是显见的。
  恩格斯曾说过:“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括着这门科学的术语革命。”术语是概念的名称,概念是术语所要表达的内容。弄清概念并非仅仅为了解决名词术语的含义[5],更重要的是能清晰地反映出研究对象。因为如果所用术语的概念不明确,就容易混淆一些相邻界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无法确切把握研究对象的实质。
  
  三 结束语
  
  武术是一门文化,构成武术语言的武术术语内容也极其丰富。武术具有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背景,倾注了中国人浑厚深远的才智与传统哲学理念,形成引人入胜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博大精深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涉及先秦儒家、道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宗教、医家等流派的哲学思想。并各家之所长,汇多彩之风格的同时,武术文化涌现出大量的哲学及各家用语和很浓的民族色彩与信念、行为的专业术语。在继承、挖掘武术术语的同时,应尽快建立更规范、更准确的武术术语的技术系统与理论概念体系。
  
  参 考 文 献
  [1]中国武术拳械录编纂组.中国武术拳械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01-302.
  [2]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50-51.
  [3]马明达.武学探真[M].下册卷三.台北:逸文出版有限公司,2003:329-335.
  [4]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3-18.
  [5]汲智勇.试论武术术语体现的文化精神[J].体育与科学,1995,(2):14-1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