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度量正式技术评审效率的关键指标【度量与分析域在同行评审中的实践】
 

度量正式技术评审效率的关键指标【度量与分析域在同行评审中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9-04-21 04:07:49 影响了:

  【 摘 要 】 度量与分析域是CMMI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域,但要在软件项目中有效实施却是困难的。同行评审是软件行业一致公认的最佳实践,软件企业越来越重视同行评审。本文探讨如何将度量运用于同行评审中,以促进同行评审的有效开展,最终达到保证软件质量的目的。
  【 关键词 】 CMMI;度量与分析;同行评审;实践
  0 引言
  CMMI是集成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其目的是帮助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开发与改进能力。
  CMMI中定义了1级完成级、2级管理级、3级定义级、4级量化管理级和5级优化级5个能力成熟度,同时还定义了与成熟度等级对应的一般目标。另外CMMI描述了分属于从管理级到优化级这四个成熟度等级的22个过程域,它们由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组成。当企业达到了和某个成熟度等级对应及以下的所有一般目标,并且实现了该成熟度等级及以下的所有过程域的特定目标时,可认为该企业达到了这个成熟度等级。例如如果企业期望达到CMMI成熟度3级,则它要达到1级、2级和3级的一般目标以及属于2级和3级的过程域的所有特定目标。从某个角度来说,越是属于低成熟度级别的过程域越是基本和重要的过程域。度量与分析域在CMMI1.1中是属于3级的,但在1.2版本中它被修改至2级中,这说明这个过程域是较难实施但又是非常重要的。
  1 同行评审流程
  从1972 M.Fagen 提出同行评审并在IBM推行后,如今被公认为最佳实践的同行评审已经在软件企业中广泛应用,同行评审可以比测试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软件产品中的缺陷。目前,对于同行评审的过程定义已经非常完善,例如角色定义、职责分配、以及不同评审类型的过程及步骤等。我们以正式的同行评审的审查为例,审查的流程一般如下。
  (1)由作者发起同行评审,确定同行评审的参与者及其角色。
  (2)将待评审的工作产品发给参与者进行预审,参与者提交预审缺陷。
  (3)召开同行评审会议,按照主持人、讲解员、记录员、评审员等角色职责对工作产品进行评审,提出评审缺陷。
  (4)作者按照评审缺陷修改工作产品。
  (5)验证人验证缺陷是否修改完成,如作者修改无误,验证完成,该同行评审结束;如修改有误,返回给作者重新修改直至没有错误,同行评审关闭。
  虽然流程明确,但如何评价和分析同行评审的效果以保证同行评审过程的质量目前研究应用的并不深入。本文将在同行评审中应用度量与分析进行探讨,为软件企业在如何更好地实施同行评审提供参考。
  在将度量与分析域引入同行评审过程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度量与分析过程域的的特定目标及特定实践。以下是度量与分析域的特定目标与特定实践。
  (1)特定目标SG1:协调度量和分析活动,它有下面的特定实践:
  1)SP1.1:确定度量目标;
  2)SP1.2: 细化度量;
  3)SP1.3:确定数据收集和存储规程;
  4)SP1.4:确定分析规程。
  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特定目标SG2:提供度量结果,它有以下特定实践。
  1)SP2.1:收集度量数据;
  2)SP2.2:分析度量数据;
  3)SP2.3:存储数据和度量结果;
  4)SP2.4:通报度量结果。
  针对同行评审过程,我们确定的度量目标是保证同行评审过程的有效性。接下来是要细化度量,确定数据收集和存储的规程以及确定分析规程,实际上就是制定与度量与分析相关的流程,并形成文档。这里最关键的是数据收集及分析过程,对于同行评审过程,应该收集哪些数据?如何对数据分析?
  首先要考虑收集数据。我们知道同行评审的目的是发现缺陷,因此发现缺陷的数量肯定是需要收集,这包括预审提交的缺陷数量和评审后确定的缺陷数量。但绝对的缺陷数量对于不同的评审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评审的工作产品的规模和类型不同,因此我们还要收集工作产品的规模数据,对于文档来说是页数,对代码来说是代码行数。按照缺陷密度也就是缺陷数量/规模可以对同一类的工作产品的同行评审进行比较。除了缺陷密度,我们还需要了解过程的效率,也就是发现缺陷所花费的时间长短,因此还要收集各评审员所花费的预审时间、评审时间、修改缺陷时间以及验证时间。同样需要将绝对的时间值与工作产品规模进行比较转换为评审速率才能进行比较。这样我们获得了关键的指标缺陷密度和评审速率。
  由于开发的产品不同,开发人员能力不同,不同的企业应收集自身的经验数据。通过几次同行评审的数据,对这些数据取平均值,并计算方差,得到缺陷密度和评审速率的范围区间。当然这个数据应针对不同的工作产品分别收集,例如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文档、代码等的评审数据都应该区分开。同时,这个范围区别应随着经验数据不断的增加而不断地修正。
  其次是使用和分析数据。对于预审这个过程,由于预审的不充分会导致评审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可设置预审缺陷密度的最低值作为召开正式评审的条件,假设没有达到所要求的最低缺陷密度则不能召开评审会议。
  3 评审过程
  对于同行评审的关键步骤——评审过程,则使用缺陷密度和评审速率来评价。以需求文档的同行评审为例,假设通过历史数据获得的缺陷密度控制区间是【0.5,2.0】个/页,评审速率的控制区间是【5,18】页/小时,如果某个需求文档的评审其缺陷密度和评审速率均落在相应的控制区间内,我们可以认为评审过程是符合要求的。对于缺陷密度和评审速率不在控制区间,则应该具体分析原因。
  (1)缺陷密度和评审速率都大于上限值
  原因可能是评审者比较有经验,短时间发现大量缺陷。也可能是工作产品质量差,这时需要修订后重新评审,甚至上游的工作产品也需要重新评审。
  (2)评审速率在控制区间,缺陷密度大于上限值
  评审者较有经验,正常的评审投入下发现大量缺陷。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工作产品质量差,需要修订后重新评审,也可能是发现的次要缺陷过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