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追问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现象:小学数学教学视频
 

追问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现象:小学数学教学视频

发布时间:2019-06-18 03:55:30 影响了: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将数学用于生活,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又让数学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很多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下面,笔者列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数学生活化常见的一些教学,并结合自己的思考,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数学学习中有没有儿童的真实生活?
  【案例1】下面是一道考查四年级儿童关于多位数读写的问题:
  2000年,绍兴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801000000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7930000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4000000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达三千零九十八元。
  (1)801000000读作:(  )
  (2)2793000000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
  (3)27040000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    )
  (4)三千零九十八写作:( )
  把这样一串数据放在成人面前,笔者相信,对它感兴趣的人也不多,况且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采用这个情境主要是想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家乡的经济发展情况,但用在这里,一是成人化严重,二是数据太大。统计表明,这道题错误率很高,不是学生掌握得不好,而是过于成人化的信息窒息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善于寻找真实的生活素材,能让数学教学贴近儿童生活。综观小学数学的各类知识,我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都能找到其数学原型,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梁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就会感到亲切、生动、有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生活情境的创设有没有适当的剪裁?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小数除法时,投影呈现这样一幅画面:商贩在卖苹果,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
  老板:一块五一斤
  顾客:太贵了,这样吧,5块钱3斤卖不卖?
  老板:不卖!
  师: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生1:(哈哈大笑)3斤只要4.5元。
  师:如果是5元3斤,那么每斤大约多少元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这位教师在生活中剪裁出这样一个可笑的生活片断来导入新课,无疑在课一开始就使得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小数除以整数中去。而有的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却并不注意这一点,结果使一些过于生活化的信息干扰了学生,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无助于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情景中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最后解决问题。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比较零散、肤浅、不严密、不成体系,因此我们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时应进行必要的“剪裁”、适当的提炼,使之恰如其分,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数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巧妙地剪裁出来,使学生在渴望中探求未知,这就需要教师有从生活剪裁出数学,组织数学载体的智慧。
  3.教学矛盾时孩子有没有自己的思考?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除以整数时,练习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超市里有这样一种牙膏2支装的5.3元, 4支装的10.2元,你认为买哪一种比较合算?
  生众答:“要算出每支牙膏多少钱。”
  学生们纷纷算出来,5.3÷2=2.65元,10.2÷4=2.52元。最后学生们都一致同意买4支装的,这样的每支牙膏要便宜一些。
  师: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这时,一个女孩子举手说:我认为买2支装比较好,虽然每支多花了一毛三分钱,但买四支一下子用不了那么多,时间长了,就有可能过期了。
  显然,这个女孩子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从某种程度下说,这个女孩子的说法更切合实际些,这也许就是数学与生活的矛盾地方。教师非常热情地表扬了这个小女孩子,让其他的孩子们发表看法,认为怎么买更好,孩子们从数学与生活实用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思维活跃了,眼界扩大了,避免了知识僵化套用的危险。
  总之,当生活与数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就应把决断的权力先放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定,教师则要智慧地等待和引领。正因为课堂中有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使得学生有了批判的勇气,质疑的意识。
  4.数学学习中有没有该有的“数学味”?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先出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商场有一排灯笼,按照两个黄色的三个红色的这样的规律排列,中间有两个被一辆小汽车挡住了。师指图提问:这辆小汽车后面的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生:老师,只要把这辆小汽车开走不就知道了。
  教师对学生这个突发的奇想一时不知怎么办,就违心在表扬他:“你的想法真奇特,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下,纷纷想出了更加“奇特”方法。“跑到小汽车后面去看、让车后面的人告诉他,看反光镜……”数学味在这里丧失殆尽。
  当学生也出现类似情形,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他这样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我们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判断出这两个灯笼什么颜色呢?”一句话就把学生走出数学的思维拽了回来。
  总之,生活中没有纯粹的数学问题,而数学也不仅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有适合它的生活背景。因此,我们在选取生活背景时要防止题材的低级化和庸俗化,使题材在思想上和教学上都具有真实意义,别让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数学味”。
  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育教学服务而又不为之所困,这是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联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要紧扣教学目标,为学习新知服务,尽量具有童趣,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源头活水,浇思维之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成章小学)
  责编/张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