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个性拓展练_拓展阅读空间,培养个性阅读
 

个性拓展练_拓展阅读空间,培养个性阅读

发布时间:2019-06-18 04:01:10 影响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道路千条万条。根据本人的长期教学感受,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注意拓展阅读空间。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学生个体在主观上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愿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始终封闭在几十篇选文中打转转,每一册的语文书,几乎成了学生一学期全部的语文学习内容,那些死扣课本的教辅练习就成了学生的“课外书”,而真正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却往往被贴上“闲书”的封签后束之高阁。如此一来,既封闭了学生的语言接触面,又限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于是学生厌弃读书,看到阅读题就犯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为文,提笔无话可写;说话,开口无词可言;或者有的写了、说了,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丰富的素材,二是没有足够多的语言表达积累。张志公先生曾提出:“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要根据这一致命伤,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开放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语文课本,引导学生由精读到博览,由课内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拓展阅读面。为此,我大力倡导学生课外阅读。每周,我会利用一节课作为专门的阅读课。学生手头资料有限,我会找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籍,给学生读文章,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美,领略作者的情感。我常选择《格言》文摘上的美文。在听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作者情感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有哪些?”老师动情的声音,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此外,我还按小组为单位,举行组内阅读活动和小组间的阅读比赛。说说你所喜欢的书籍或文章,亮亮你的读书笔记,谈谈你最喜欢的作者或作品人物等。读多了,自然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品味。读书是阅读,读生活,也是阅读。我还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看哪些地方有标语,收集起来,再分析那些标语所强调的是什么问题。再看哪些标语有语病,哪些标语有错别字。在生活中阅读,学生兴趣倍增。这样的课外阅读为学生开辟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了语文信息量。
  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感受体验,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学生心理引起共鸣。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要能理解文章的地真谛,就要综观全局,抓住中心,切实把握作者的思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语段,只要进入一篇文章中,就会马上与周围的词、句、段以致篇章发生具体联系并受其制约。同样,一个人、一件事在一篇文章中也是会受到其他人、事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老师就要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在读一篇文章时,不能只停留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件事上,应该把文章读完,如果是节选的文章,则应尽量了解全文的整体思想内容,从总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作品的主题,联系前因后果去理解人物性格和事件性质,真正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换句话说就是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是个人行为,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对课文作出个性化反应。我们不能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中见到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人的看法,让他们的各抒己见,老师针对性的肯定或指正。然后告诉他们,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能读懂书中的人,也就能读懂生活了。同样,每一篇文章都反应着作者对时代、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我们能读懂那个时代,那个生活,当然也就能读懂那文章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或人物形象时,不能简单划一,要鼓励学生寻找和说出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要让他们能够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所有阅读教学都应该这样一一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上《愚公移山》时,分析愚公形象。教参和资料中都有对愚公的详细分析。当我按照此教授后,便有学生提问了,“老师,您说愚公是大智若愚的聪明人,而他移山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为什么除了那个小孩子就再没有人帮他了呢?”对于学生的这个问题我顿感诧异,别的同学也都望着我,期待我的答案。稍做停顿,我便把这个问题丢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商量说说为什么。果然,面对这个新问题,学生们有兴趣多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开了。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在学生们支招的同时,我想好了:“连当时的智叟都认为愚公的行为不可取,常人当然也会不能理解了,故而不帮他也理所当然了。”不管这说法正确与否,至少学生们领略到了讨论和发表意见的乐趣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活动的过程是文章意义的不断创造的过程,正是在这一生生不息的阅读创造过程中,不同的读者总是以自己富于个性的、时代性的创造性理解,赋予文章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章的意义得到不断地开拓和建构,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我们相信,学生的阅读空间打开,学生的阅读具有了个性,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走出了一片广阔天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