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转变观念,创新课堂教学] 转变观念,数学课堂教学改进与转型
 

[转变观念,创新课堂教学] 转变观念,数学课堂教学改进与转型

发布时间:2019-06-19 04:54:07 影响了: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情感目标,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下面我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理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首先,教师要改变物理学科的教育观。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的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的时候,可以问: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在快速开动的车子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人站在车上不动就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质疑,就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加强教学理论的研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订阅与教学有关的报刊杂志,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二、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能用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敢放”、“能收”,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学习,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的反思才具有真正的功效。
  总之,我们作为学生的引路者,有意识地降低初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