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大爱无声|大爱无声作文
 

大爱无声|大爱无声作文

发布时间:2019-06-21 03:59:12 影响了:

  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一师)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潘天寿等一大批艺术教育家,其中尤与刘质平最为亲近,彼此交谊甚深,从在俗时的浙一师,到出家后直至圆寂的近30年间,李叔同始终与刘质平保持着信函往来。2000年,刘质平之子刘雪阳先生将其父所藏李叔同信札等文物159件无偿捐赠给李叔同的祖籍平湖,现由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收藏。
  从馆藏李叔同手札内容来看,其信息涵盖了器识、艺术、学习、生活、人生等诸多方面,看似信手写来,实则情深意切,是发自于心灵深处的一种真善美的声音,凸现出李叔同先生的人格魅力,是研究李叔同先生绚彩一生之生命流变、思想脉络和演进轨迹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
  李叔同留日归国后,应浙一师校长经亨颐之邀,于1912年出任浙一师图画和音乐课老师。同年,刘质平考入该校,成了李叔同的学生。1915年,刘质平因病休学,回家乡浙江海宁养病,离开了学校、同学和老师,病中的刘质平情绪低落,忧心忡忡。当时的李叔同正同时担任浙一师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图画和音乐老师,两地奔波授课非常辛苦,但他始终惦记着病中的学生,屡屡写信安慰刘质平:“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勉于苦中寻乐。”(图1)并开导他“卧病多暇,可取古人修养格言(如《论语》之类)读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勉励下,刘质平终于战胜了病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浙一师的学业。
  李叔同非常欣赏刘质平在音乐上的悟性,为使学生在艺术上能更上一层楼,他鼓励刘质平出国深造。在老师的帮助下,1916年,刘质平踏上了赴日留学之路,并考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期间,李叔同又多次写信,从身体、社交、品性、言语等方面谆谆教导,可谓关怀备至:一、宜重卫生,避免中途辍学。习音乐者,非身体健壮之人不易进步。专运动五指及脑,他处不运动,则易致疾。故每日宜为适当之休息,及应有之娱乐、适度之运动。又宜早眠早起,食后宜休息一小时,不可即弹琴。二、宜慎出场演奏,免受人之忌妒,能不演奏最妥。抱璞而藏,君子之行也。三、宜慎交游,免生无谓之是非。留学界品类尤杂,最宜谨慎。四、勿躐(liè,超越)等急进。吾人求学须从常轨,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矣。五、勿心浮气躁。学稍有得,即深自矜夸,或学而不进,即生厌烦心,或抱悲观,皆不可。必须心气平定,不急进,不间断,日久自有适当之成绩。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乐(图2、3)。
  李叔同还针对刘质平的个性,随信撰书格言一纸,予以勉励(图4)。
  当刘质平学业日进时,收到家里的来信,被告知因家境困难,无力继续支付其留学开支。学业将面临半途而废的刘质平情绪低落,甚至想到了自杀,李叔同得悉消息后,马上给刘质平写信,决意从自己并不宽裕的教课薪水中每月节省20元,捐助其完成学业。1918年春,出家心切的李叔同已然放下家庭、妻儿,但却无法放下他的学生,还在考虑自己出家后如何解决刘质平在日本的学费问题,为筹措学生的学资而奔波。为了让刘质平在日本能安心学习,不因学费之事而分心,李叔同去信写道:“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置君事于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君以后可以安心求学,勿再过虑。”(图5)爱徒如此,无怪乎刘质平会发出“我和李先生,不是父子,却情胜父子”的感慨之言。对于李叔同身上放射出来的爱的光芒,丰子恺的评价是:“我敢说,自有学校以来,自有教师以来,未有盛于李先生者也。”
  责编 李挺
  链/接
  李叔同(1880~1942年),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他学贯中西,艺专多科。1905年留学日本。1911年归国,先后执教于杭州、南京等地,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福建泉州。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