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大豆灰斑病与疫病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与疫病的发生及防治】 大豆灰斑病

发布时间:2019-06-22 04:14:33 影响了: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而大豆疫病是由疫霉引起的大豆根腐和茎腐病。  一、大豆灰斑病  1、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 d后侵染力下降26%,6 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大发生。
  2、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导致局部温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未感染田块生产的大豆种子。采用无病种子。播种前挑选并进行种子消毒或药剂拌种。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有条件可以进行2年以上轮作。减少灰斑病危害,如轮作有困难,应在秋后翻耕豆田,减少越冬菌量。田间发病时及时清除病苗,铲除再侵染源。可有效地控制后期发病程度。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
  (2)化学防治:一般在大流行年,可在叶部发病初期喷药1次,花荚期再喷1次,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多菌灵胶悬剂5 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田间第1次施药的关键时期是始荚期至盛荚期。
  二、大豆疫病
  1、发病规律
  大豆疫病为毁灭性病害,一般发病田块减产30%~50%,高感品种损失达50%~70%。严重地块绝产。大豆疫霉可侵染任何生育阶段的大豆寄主,包括幼苗出土前的烂种,烂苗和出土后的幼苗,造成猝死、缺苗、断垄,在成熟前的侵染,造成植株矮化,甚至枯萎死亡。大豆种子萌发产生根及下胚轴时即可被大豆疫霉侵染,受侵染的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出土后至二叶期,主根受侵染时也呈棕褐色。三叶期到成熟前,在感病品种上,光是下部叶片黄化并向上部叶片扩展,茎基有棕褐色条纹状病斑,然后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内部病状为木质部和锥管束变色,在耐病和抗病品种上,病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有时茎部有狭长的棕色、凹陷条斑,植株不死亡,仅矮化和轻度失绿,但仍可造成产量损失,有时可达40%。当春季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卵孢子即打破休眠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在田间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随流水在田间作较远距离的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源。游动孢子受寄主根系分泌物的吸引,朝根系游动并在根组织上休止、萌发,产生压力胞穿透寄主表皮,在寄主细胞间通过吸器作寄生生长,同时在受侵染根系的表面形成大量孢囊,并将游动孢子释放到土壤中,随流水传播,成为二次浸染源。其实,由于土壤中始终存在卵孢子,只要条件合适,卵孢子即可萌发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造成侵染发生,所以田间发病时,并无明显的初次浸染发病和二次侵染发病的界限。
  2、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用瑞多霉作种子处理时可有效抑制苗期猝倒。瑞多霉是内吸性杀真菌剂,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保护根系的能力较弱。此外,瑞多霉还可用做土壤处理,尤其是和耐病品种结合应用时效果较好。
  (2)应用抗病和耐病品种:由于大豆疫霉和大豆品种间存在专化性或基因对基因的关系,因此培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一种直接的、经济的防治措施和策略,但长期应用抗病基因易导致新的生理小种的建立和积累,最终克服该抗病基因,这个过程约需8~10年。耐病品种的遗传方式比较稳定,但耐病基理尚不清楚。在中等发病年份,耐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一样,没有任何产量损失;但在适宜大豆疫病发生年份,耐病品种的产量损失仍有24%。
  (3)综合防治:如耐病品种和化学防治相结合、耐病品种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生物防治和抗病、耐病品种相结合等。
  (作者单位:154004黑龙江省佳木斯郊区四丰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