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艺术家之间的心灵对话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艺术家之间的心灵对话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1:38 影响了:

  当代中国声乐艺术庞大的从业者(这其中主要包括从事表]和教学的两大类专业人士)、学习者和爱好者队伍相比,关于声乐表]理论评论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造成的时间上的断层,有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观念隔阂,更有这一研究需的极强专业知识支撑而对研究者在学术素养上提出的特殊要求。所以,纵观在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理论研究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如郎毓秀、沈湘、李维勃、石惟正等人,无不是在声乐]唱、教学领域成就斐然、积淀深厚,而后“转型”成为理论家的。当然,他们中间另一位不容忽视的,就是本文所评述的《名家谈艺——田玉斌与名家谈美声歌唱》(以下简称《名家谈艺》)的作者田玉斌先生。
  青年时代的田玉斌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后作为中央乐团优秀的男中音歌唱家活跃于国内外舞台上二十多年,]唱了大量中外声乐作品;80年代开始先后在中央乐团、东方歌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国家级艺术院团担任领导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田玉斌开始了自己声乐理论方面的整理、研究工作,并不断有优秀成果问世,至今从未间断①。作为一位声乐理论家,深厚精湛的专业素养、丰富全面的艺术阅历加上认真执着的学术精神,决定了他的研究具有广博的视野,深入的探讨以及对现实声乐发展深切的人文关怀等特点。他的最新力作《名家谈艺》便集中反映了这些特色。
  《名家谈艺》是田玉斌先生将自己在1994—2008年14年间,对30位当代中国声乐界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教育家的采访录结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受访者中既有他的师长、多年的老友也有许多学生辈的青年歌唱家。由于在业界特殊的声望和地位,作者每次访谈都能够切入核心、直奔主题,被访者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将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多年领悟的艺术心得和盘托出,完成一次次艺术家之间真诚、精彩的心灵对话和思想的碰撞。特别是当我们以一种宏观、整体的视角去审视这部著作时,其中蕴含的独特文化意味也变得鲜明、生动起来。
  为了使《名家谈艺》在内容上具有权威性和学术价值,本书作者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在美声]唱和教学方面的佼佼者“成为其访谈的首先目标,不仅考虑到了各个年龄段和各个声部有代表性的人物,还尽量采访那些学有所成的“海归派”以及现在仍然在国外工作的海外学子。(见本书前言)其中,有上世纪30年代即活跃于歌坛,并有机会走出国门看世界的郎毓秀先生;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公派留苏的郭淑珍教授;有改革开放初期,赴意大利进修的黎信昌、吴琪辉;更有一大批伴随着90年代的“出国潮”远赴欧美求学的中青年歌唱家。这些受访者看似各自独立无甚直接联系,但当我们将其作为一个个文化坐标置于百多年来中国美声艺术发展的历史时空当中,就会发现他们所勾勒出的就是一副充满着艰辛曲折、欢笑收获与困惑反思的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从空间上,中国歌唱家们的足迹踏遍了欧美甚至东洋日本等每一个可以探寻到美声歌唱艺术真谛的国家,随着他们的回归,世界各国在声乐艺术发展上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资讯和宝贵经验也被带了回来。因此,透过一次次深入的访谈,使得我们可以沿着历史发展脉络的逆向追溯,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世界声乐发展的历程和源流。
  正如作者所追求的,本书的最大特色是汇聚了31位声乐专家点的艺术思想结晶而彰显出来的学术价值。“语言”、“呼吸”、“换声”、“打开喉咙”、“用气”、“弱声”等等,几乎涉及到所有美声]唱中运用的技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概念都会由不同的专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述,或殊途同归,或略有差异,或各抒己见,无不是在各自多年艺术实践基础上的心得体会。因此,笔者强烈建议,从事声乐专业的读者一定要以对比的方式来阅读这部分内容,所谓“道理越辩越明”,通过各位专家对不同角度的表述,将使我们对这些概念有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名家谈艺》这种独特的学术价值,得益于作者多年来在声乐研究中的深厚积累和对采访对象在各自艺术成就上的深入把握,他的提问不仅能够把握住访谈的节奏和方向,更能准确地将他们艺术实践中最宝贵的经验挖掘出来呈现给读者。同时将自己在声乐艺术领域多年的总结和思考融入到每一次对话中。因此,本书虽然没有常规的学术著作那般有严谨的结构、规范化的体系,但却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以及很多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经验。这也是本书最好看的地方之一。例如,吴雁泽在经历艺术生涯的“塌中关”②时,采用多元、科学方法加以解决的内容;如吴琪辉在结合意大利传统歌唱与京剧唱法基础上提出的“边缘振动”和“哼哈唱法”的方法,较好解决学生音域、音色问题的经验;再如,郎毓秀先生运用琶音和五度音程的练习方法,解决女声真假声交替难题的“窍门”等等,都是田玉斌在访谈过程中挖掘出的宝贵经验。
  本书的第一篇访谈中,黎信昌先生就提到了“很多技巧都是先于作品出现的”,因此如果我们对于所要]唱作品的语言乃至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音乐风格等内容不了解、不理解,想要把歌曲唱好是不可能的。(第3页)这无疑切中了一直以来中国声乐教学中普遍的“重技巧轻内涵”的时弊。实际上,本书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艺术家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问题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可贵之处在于,很多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悟提出了具体的、可资借鉴的解决之道。
  在本书中,吉诺·贝基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名字,在每次访谈中,田玉斌都会与对方交流关于吉诺·贝基歌唱理论的一些话题。众所周知,这位举世公认的意大利声乐艺术大师于上世纪80年代将意大利正宗、科学的歌唱理念带到了中国,对包括田玉斌个人在内的中国声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中涉及到的吴琪辉、于吉星、汪艳艳、贺磊明等众多歌唱家都曾赴意大利,拜入他的门下学习。作为贝基声乐理论的忠实践行者,田玉斌更是将其作为自己多年艺术实践的理论支撑。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几乎在每次访谈中,他都会就贝基先生关于美声]唱理论的两大核心——“呼吸”和“喉咙位置”的问题与受访者展开讨论。正所谓“艺如其人“,从中我们也能感到田玉斌在艺术理念上的执着严谨又开放博收的治学态度,通过与同行专家就同一问题持续地交流碰撞,来不断验证、修正自己的理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