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篆刻印象【高石篆刻印象】
 

篆刻印象【高石篆刻印象】

发布时间:2019-06-28 04:03:07 影响了:

  高石,字师之,号胤园、叵斋,1964年生于山东胶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高凤翰学会副会长,凤翰印社常务副社长兼秘书长,《高凤翰全集》副主编。出版有《胶西印缘》、《高石篆刻选》等。
  后人学汉印(尤其是满白一路),很容易流于刻板臃肿,盖因舍本而逐末,貌犹未合,遑论神乎?黄士陵认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作为一种理解,我觉得是很高明的,总觉得黄士陵的仿汉印的作品更得汉印精神。“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启功先生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堪称精论。移之论印,未为不可。对秦汉古印,我以为更应多领会精神,若以人力去追摹那种非刀刻产生的效果,尽管亦可“功侔造化,冥契鬼神”,但也容易让人投机取巧,不在字法、章法、刀法上下功夫,而存侥幸心理。高石学汉印多取平正一路,内容以姓名斋号为多。在高石的印中,我最喜欢的要属那方“宫殿盘郁”,没有在形上亦步亦趋,也不以残破为能事,而神气逼人,不可有二。“望榆山馆”、“中良印信”、“高文印信”、“丛苏园珍藏”诸印疏密自然,各有巧思,也都非常精彩,而“伏波将军”近于急就章味道,稚气可掬,也蛮有趣。
  近十几年来,圆朱文印渐成时尚,不仅在展览上有市场,在市场上也有市场。但平心而论,能让人们记住的作者屈指可数。刻粗放一路或许容易流于粗俗怪诞,但如圆朱文这样精细一路的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各种场合,那种近乎工艺的所谓“篆刻”是随处可见的,近乎自来水管和电子表格。圆朱文能刻得婉转而不流滑,柔中有刚,细而不弱,见刀见笔,似乎是更藏不得拙的。以此看来,韩天衡刻朱文的一刀定乾坤,不假修饰,就很值得玩味了。而程式化的相对成熟,使得圆朱文的字法相对固定,有“一字万同”之痼疾,即使陈巨来、王福厂等大家的一部分作品也未能免俗,此不为贤者讳。高石的圆朱文印,有意无意地避开了圆朱文的流弊,尽管这类作品较少,但单以这些作品论,篆法自然妥帖,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随遇而安,各得其所,所以少了些陈陈相因而显出新意。线条不见披削刻画的痕迹,似冲似切,“天逸阁珍藏印”、“叵斋”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高石的肖形印以佛造像为主,造型洗练、简而有味,极少正襟危坐者,或正或侧、或立或卧,姿态自然而富有变化,从肢体语言约略可以想见诸佛神态,当得起生动二字。也有人物、动物的,如舞蹈、吹箫、临渊羡鱼、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猪、羊、狗等,也都用极其简约的手法塑造形象、营造氛围,可谓少少许胜多多许。刻文字印讲求有刀有石、有笔有墨,肖形印则须亦印亦画,然都应以印为立足点。来楚生肖形印佳作巧夺天工,但也有不少近乎版画的,可以说是对印事本旨的背离,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在绘画、雕塑、民间艺术甚至儿童画等诸多领域都有可以为肖形印所吸收的养料,相对而言,肖形印还有很大探索空间。高石的肖形印尤其是佛像印,已经初步具有自己的面目,但风格似乎还不够强烈,这样固然稳妥,但亦应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识与勇气。
  高石偶涉刻砖,其“虎变”、“道在瓦甓”等作品是比较有味道的。印材体积大了,刻制的感觉必然有所不同。在刻印与刻碑之间,更少不得刻碑的气度。当然高石追求艺术效果的表现,追求自然剥蚀痕迹,字法从容,多自然天成之趣,用刀也能率意,尽管效果苍茫,却不见鼓努为力的刻意,后来为不易。■
  责任编辑:韩少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