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诗歌物语值得注意的中国诗歌语言现象:水形物语诗歌
 

诗歌物语值得注意的中国诗歌语言现象:水形物语诗歌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3:15 影响了:

  【摘要】 诗歌物语,是中国诗歌中独有的物象语言,它是诗歌意境形成的核心语言要素,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所在,它能使诗歌表达感情出奇制胜,也是解读诗歌魅力的一把钥匙。揽物抒情,情系心结,意象营造,加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结构的组织,经过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运用和发展,就使诗歌物语成为诗歌艺术的独特语言。
  【关键词】诗歌物语;诗歌魅力;物语解诗
  【中图分类号】 1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015-4
  当中秋明月映照中华大地的时候,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当苏州寒山寺的钟声响起,也会在人们心中荡起张继的千古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什么这样短小的中国古代诗歌会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为什么只有20个字、28个字也能如鸿篇巨制的古典文学名著一样流芳百世?诗歌的解读一直如谜!
  文学被称为语言艺术,它使用独特的创造性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然而,在各种文学艺术样式中,诗歌的语言却受到了超乎寻常的限制——它的字数出奇的少!难道是它的文字中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吗?于是,人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字、词的探究上,就出现了一种事倍功半的情景:尽管不厌其详地在那些古代诗歌的字、词上下功夫,但却远离了诗歌应有的魅力。比如,对张继《枫桥夜泊》的解读,人们不遗余力地去咬文嚼字,掀起文字大战,但离这首名诗的情结所系却越来越远,乃至在央视电视主持人大赛上,大学毕业的年轻主持人都不能把握这首诗的旨趣。因为,这种“说文解字”的方法,使我们的诗歌解读误人了歧途——用文字的一般功能取代了诗歌语言艺术的特殊性。
  那么,诗歌艺术的特殊性在哪里呢?或者说,诗歌艺术在语言上出奇制胜的奥秘在哪里呢?综观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渊源和那些脍炙人口的好诗所体现的特征,我们可以发现:诗歌物语是营造诗歌魅力的法宝,当然也是解读诗歌魅力的一把钥匙。
  一、物象语言的运用使诗歌出奇制胜
  诗歌物语,是中国诗歌中独有的物象语言,它是诗歌意境形成的核心语言要素。如果说意境是诗歌的王冠,那么诗歌物语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它能使诗歌出奇制胜营造意境表达感情。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营造了月下思乡的动人意境。里面的明月,就是核心语言要素,离开了那轮明月,一切皆无。有了那轮明月,无限相思尽在其中。可以说,这轮明月人诗,就使20个字胜过了两万、以至更多字的表现力。浓缩的是精华,用在这里一点不夸张!它把人类永恒的思乡情结附着在明月上,诗中的明月,不再是一个物质实体,它成为《静夜思》意境中特定的物象语言。
  中国诗论告诉我们,诗用“赋、比、兴”,而这三种方法都以物象语言的运用为主。在运用“赋”法的诗歌中,咏物诗必须以物象为主,这是自不待言的。而那些不直接咏物,但也是用赋的方法写诗,同样必须以物象语言人诗。在这方面,《静夜思》是杰出的代表作,这里就不重复举例。
  诗歌在采用“比”和“兴”的方法中,创造性地使用物象语言的就更多、更常见。“比”法类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用“比”法歌颂春天的美好:“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树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名是咏柳,从字面看,很容易把它表面化地说成是写柳树的。如果从诗歌物语人手,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妙在借咏柳歌颂春天。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将春风吹拂下长成的绿柳比成婷婷玉立的少女(小家碧玉),谁把碧玉妆成这么美丽的呢?是春天。一是直接把春风拟人化为能工巧匠(剪刀是能工巧匠的指代),这使春风成为象征美好春天的物象语言,广为人们在赞美春天的诗歌中运用!又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喻游子心、三春晖喻慈母恩,成为动人的物象语言。
  “兴”法类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写离别情,从寒雨、孤山这两个物象起兴,先声夺人地反托出对朋友的不舍情!又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两个大气磅礴的物象人诗起兴,正面托出登高望远、进取向上的情怀!
  以上说明,物象语言是诗歌语言出奇制胜的所在,同时,也告诉我们,诗歌物象语言的运用,因为与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息息相通而异彩纷呈。
  二、物语解诗:《枫桥夜泊》是千古知音美绝唱
  唐代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千古流传,但对它的鉴赏,人们一般是这样品味的:“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难道是《枫桥夜泊》的审美要义吗?回答是否定的。
  下面我们就试用诗歌物语这把钥匙,来读解张继《枫桥夜泊》的魅力之谜。
  这首诗的起、承句,也就是前两句,密集地运用了六个物象:落下去的月亮、啼叫的乌鸦、布满霜寒的天空、江枫、渔火、愁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开头,就是月亮落下去了。这是惊人之笔!我们知道,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大诗人们,都是在月亮升起来时作诗的,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月好吟诗!在他们的作品中,月亮已成为重要的诗歌物语,它是中国古代漂泊羁旅的知识分子的知音,是思情的寄托和象征。而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旅羁在寒山寺枫桥畔夜晚的感受,他与李白、杜甫们都不同,是在月亮落下去的时候作诗。既然没有月亮了,应该是夜幕笼罩的深夜。完全可以写成“夜深乌啼霜满天”。但是,这里明知没有月亮还是要从月亮开始写!为什么?天上的月亮虽然没有了,但作者心中有月亮。显然,它就是在诗歌中作为物象语言流传的象征知音的月亮。我们知道,李白、杜甫漂泊在外、十分孤独的时候,还可以有月亮作伴,这个知音可以让他们寄托心绪、排遣思念。可是,此刻,在张继这个孤独的夜晚,连月亮都没有了一连最可以排遣心中羁愁的知音都没有了!好一个“月落”,他以“知音失落”为《枫桥夜泊》定下了“知音绝唱”的基调。下面,就顺着这个调子唱下去。于是,出现了“乌啼霜满天”。乌啼,也就是乌鸦叫起来。在唐诗中,是常常作为不顺心的物象出现的。不顺心到了极点,那就是整个时空都寒气肃杀。如:唐代诗人崔峒有“月满关山道,乌啼霜树枝”、李端有“鹤舞月将下,乌啼霜正繁”。张继在这里,让它们为月落——知音离我而去做浓墨重彩的渲染、烘托,就把无限的孤寂无助之感以诗歌物语表达得令人揪心、令人震撼!这三个物语的组合运用,已深深地扣动了人们的知音情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