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视角下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途径
 

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视角下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途径

发布时间:2019-07-07 03:53:22 影响了:

  摘要: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体性受到弱化,而主要忙于事务性工作。由于社会、学生及高校管理层对“以学生为本”的片面理解,使得辅导员的职责出现错位、越位,扮演着学生的“保姆”和“勤杂工”的角色。辅导员对岗位和自身价值认同感差,工作效率较低,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和活力缺乏。重视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出发,建立健全和完善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潜能,打造一支稳定而高效的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有效途径。
  关键词:以人为本 民办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及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鼓励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出台, 各地民办高校蓬勃兴起,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但必须看到,民办高校由于社会、学生及高校管理层对“以学生为本”和“以服务为本”理念的片面理解,使得辅导员的职责出现错位、越位,扮演着学生的“保姆”和“勤杂工”的角色。从而导致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同感差,工作效率较低,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和活力缺乏。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岗位职责模糊,分工不明确
  民办高校十分重视学生工作,尽可能按照教育部要求的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有些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配备甚至达到了1:150。为了争夺生源,学校对学生工作方面的要求是“只要不出事就行”的“保姆式”或“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讲,民办高校在专职辅导员的投入方面优于公立院校。然而,民办院校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方面却包揽了太多的工作范畴,往往是“融党、政于一体,集教育、管理于一身”,从奖、勤、助、贷到思想教育,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就业,心理辅导、排查及危机干预,党员发展,从第二课堂活动到选课、学业规划等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事务繁杂,造成学生工作本末倒置,学工人员往往疲惫于应付指令性工作而疏于思政教育,疏于对学生遵章守纪、日常言行、寝室内务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等。
  2、学生工作管理岗位人力资源的不足
  民办高校在学生工作管理架构在校级层次上一般都参照公立高校进行设置,机构十分完善,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学校的学生工作一般都是由一名党委副书记或主管副校长主管。校级学生管理机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处或学工部,下设宿舍管理科、学生事务管理科、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生资助管理科、心理健康中心等。二是高校共青团组织,负责学校共青团的工作,同时兼学生社团与学生会的管理工作。管理机构设置虽然十分完善的,但是往往受人力资源成本的限制在各个岗位的人员配置方面却十分精炼,一些领导往往身兼数职,或采用合署办公的形式,两套班子一套人马。而一线教学系部一般都没有再设置二级学生工作管理科室,通常直接由系部负责党务工作的书记全面负责,直管系部的辅导员队伍。校级的学生工作管理机构对应的各个模块方面的管理工作一般都是由一线专职辅导员分担。在这种机构和人员设置模式下,很多工作本来可以在学校的一些职能部门或科室可以解决处理的,但是却全部要由辅导员去落实处理,从而导致了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压力很大。
  3、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和高校信息化建设滞后的影响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异常繁忙,经常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来形容。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很多因素,其中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和滞后的信息化建设是导致这种低效率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学生的管理,一些民办高校为了争夺生源,他们对学生工作方面的要求是“只要不出事就行”的“保姆式”或“家长式”的学生管理模式。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学生工作简单要求为:学生和家长没有投诉、学生没有打架,没有任何意外死亡等,一旦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则认为学生工作领导或辅导员工作做的不到位。所以给辅导员的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工作方式主要是传统的人文关怀的管理,而没有从制度层面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教育引导。
  民办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进程较慢,对于校园网络建设和专门的信息管理软件引进力度不大。很多事务性的工作信息化程度低,还是通过一些传统的模式进行处理。一些高校虽然引进了一些专业的高校管理软件,但是没有继续投入资金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导致一些软件系统形同虚设,或即使投入使用却是问题多多,给实际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而最后这些问题的处理解决还是落到辅导员的头上。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内涵
  1、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中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是春秋战国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他在《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西方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理念也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西方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是从对人的动机因素出发进行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德佛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ERG理论)、麦可科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最为典型。其中,马斯洛的五级“需求层次理论”最为流行,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而这五个需要层次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如果第一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就会像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所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经典诠释。当代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都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诠释和延伸发展。
  2、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当前已深入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虽然在不同的行业或领域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体现的意义不一样,但是其核心都是从尊重人、尊重人的发展、尊重人的各种需求为出发点的。
  高校的管理对象包括学生、教师、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因此在高校中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该是覆盖了以上所有对象。对学生而言,以人为本主要是要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做到 “知识育人 、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开展工作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对高校的员工而言,要求学校从马斯洛的五级需求层次为出发点,对员工的一切管理与员工的幸福联系起来,与员工的需求联系起来,与员工的自尊理想起来。高校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远甚于物质方面的追求。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和规定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对员工的尊重,为员工实现更高的人身自我价值提供载体和创造有效的途径。教师的行为品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如果学校对员工的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那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的教育管理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