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为了学生,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了学生,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发布时间:2019-07-21 03:52:41 影响了:

  5?12大地震是一场灾难。每每想到,都心有余悸。这场灾难留给了人们悲痛,也留给了人们巨大的精神财富:那一幕幕舍身救人的感人场面,让人感动,让人奋发,激励着我们的凝聚力,点亮着我们的人性光辉。
  那些付出,那些圣洁,那些感动,那些崇高,我们不能忘却。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年仅26岁的袁文婷,身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她,为营救困在教室中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冲进随时可能垮塌的教学楼,用她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袁文婷舍身救出13名孩子后遇难,年轻、美丽、阳光的她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袁文婷的事迹传开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尤其在教育界产生了共鸣。
  袁文婷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感动着每一个教师。四年后的今天,网上仍在以各种形式进行悼念,有“袁文婷网上追思会”、“袁文婷纪念馆”、“袁文婷贴吧”。网上仍有大量的人在发文、留帖怀念她,有的将她生前的照片制作成视频,有的吟诗歌颂,有的谱写成歌词,有的建立贴吧,有的在寻找她的家人并愿意提供帮助,有的在寻找她的墓地想去鲜花,还有的在寻找她的生前QQ希望留言以寄哀思。她的事迹丰富了教师的师德内涵,为广大教师践行高尚的师德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我们学习袁文婷的事迹,无法抑制悲痛和感动,甚至会流泪和痛哭一场,这既是一种失落,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袁文婷的事迹,激起了我们对教师职业的重新唤醒,对人性的深层反思,对人生意义的深切思索。
  我们到底要向袁文婷学习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和践行的。
  1、向善是一种信念
  人性善恶的争论永无止境,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是一个关乎伦理本体的价值追问。辩证地看,人性既善又恶,善恶共存。为了社会的和谐,人际的融洽,向善是一种需要,也就是一种义务。扬善去恶,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法律和道德得以落实的基础。整个师德体系的核心,也就是体现“向善”二字,只要把向善作为一种信念、一种价值取向,并落实为教育实践,这就坚守了师德。学生在教师向善力量的感召下,就会感受到安全、温暖、希望、正义,从而形成积极的、乐观的、善良的、正义的、能明辨是非的品格。
  我们看管了社会的冷漠、诚信的缺失、世俗的势利,常常会形成一种悲观的定势心理,认为人心也坏,宁可相信人性恶,也不敢轻易相信人性善。但每当大灾大难的到来,人之善性又纷纷的展现出来,牵挂、同情、祈祷、捐款捐物、亲自救援、甚至是舍身救人,这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社会的希望,原来平时的人之善性是被遮蔽了。我有时也觉得社会充满着功利,但大灾大难来时,我也力所能及为地震灾区绵竹市捐书2800册,觉得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去帮助了,真是一种快乐。人性中的善性还需要更多的发扬出来,并践行在日常行为中,而不仅仅表现在大灾大难中。社会多一份友善,也就多一份美好,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力量。
  袁文婷舍身救人的行动,就是来自向善的信念,当向善成为信念,人的善举是无需回报的理由的,基于这样信念,袁文婷从日常行为的善举到危难时刻舍身相救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向善超越了个人利益取舍,袁文婷在救人中,她会有多种选择,为了母亲和丈夫她可以选择不救人,为了自己的生命她可以不救人,也可以救了几个人后再离开,但是她一直坚持到自己生命的终结,因为她觉得这是信念,是使命,是责任,而不是权衡自身利益的轻重。假设袁文婷不选择救人,而是离开了,袁文婷就觉得背离自己的向善信念,这样她就会显得内疚,“苟且偷生”她不会觉得幸福。
  2、视教师职业为天职
  教师有三种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职境界。功利境界的教师,视教师职业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表现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没有付出精神,付出必须有回报,这样的人在教师中还是有一定比例的;道德境界的教师,视教师职业是一种事业,表现为追求道德修养,善于付出,不计个人利益,有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样的人在教师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天职境界的教师,视教师职业是一种天职,认为教育事业就是自己的一切,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完全的利他主义,这样的教师较少。袁文婷就是视教师职业为天职的人,把教育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当教育事业需要她时,她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无怨无悔。
  我们没有袁文婷崇高,但我们要赞美崇高,向往崇高,走近崇高。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舍弃功利境界,提升道德境界,这样才能逐步走近天职境界。
  舍弃功利境界,我们要反思:我们是以公正之心对待学生,还是以好恶之心面对学生?我们是否只重视优生,而忽视后进生?我们是否加重学生的负担,暗示学生参与自己的有偿家教?我们是否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幸福度、人际交往?
  走进天职境界,并不是一定都要去选择牺牲生命,而是一种为教育事业而不求回报,愿意付出一切。牺牲生命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了袁文婷的一种献身精神,如果没有5?12大地震,袁文婷一生把心血都付出在教育事业上,视教育事业为生命、为乐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也是一种天职境界。
  要取得教育成果,获得教育成就,这需要付出努力,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功利境界的教师,一心只为自身利益,付出的努力也就很少,必然无法取得教育成果和教育成就。道德境界和天职境界的人,为教育事业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的付出,反而也就得到了回报,就会取得教育成就,实现人生价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既需要物质利益,还需要社会的认同。人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别人的尊重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看你对社会和别人做了什么,奉献了什么。得到了社会和别人的认可、尊重,实际上就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不无道理的。
  我想,袁文婷是幸福的,因为她觉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她的情感是丰富的,精神是富足的,灵魂是安宁的。在私下,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袁文婷太傻,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这其实涉及到一个生命意义的问题。如果付出自己的生命不值得,一辈子只为自己利益而活着难道就值得吗?生命的长度不代表厚度,活得再长,如果没有明了人生的意义,自私自利的为利益活一辈子,实际也是白活了。袁文婷为了人生的价值,为了教育天职,她超越了生死,丰富了生命的厚度,反而实现了生命的永恒。人固有一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3、师爱是最高的师德
  师德不仅是知,而是行。师德的规范,我们也许烂熟于心,但问题是能否将师德的知识内化为师德的行为。我们要防止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在发表体会和感言时振振有词,在事关个人利益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师德的践行,需要表现于日常行为的一点一滴中: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只要心中装着学生,一切工作都会做好。所以师爱是最高的师德,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枯燥的、功利的。有了师爱,就会碰撞灵感、激发创新、最大调动学生的人性光辉;有了师爱,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主张教育平等,而不是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机械说教;有了师爱,就会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而不仅仅以眼前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有了师爱,就会创造奇迹,是什么动力促使袁文婷舍身救人呢,是师爱,是大爱,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她曾经对她的同学说:“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他们都才六七岁,好像一张白纸,他们的未来都在我的手中,我是他们的启蒙教师,他们的人格在此阶段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我的教育下树立起来。”孩子遇难了,“母亲”会逃离吗?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