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让理想更理想,现实更现实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让理想更理想,现实更现实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7-21 03:56:55 影响了:

  17岁那年,从安徽黄山,她第一次感受火车,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好奇地走进一个叫做广院的大学;  21岁那年,从广院,她以全学院连续四年第一的专业成绩,保送北京大学攻读国际传播硕士;
  22岁那年,从北大,她第一次出国,第一站纽约联合国总部,懵懂地开始战略传播司实习工作;
  23岁那年,作为第一个拿到哈佛传媒创新学者奖学金的中国人,她惊喜地从中国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商业和政府政策硕士;
  25岁那年,在投资银行私募投资、世界银行国际公务员和中国传媒之间,她选择了加盟中央电视台,成为第一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驻纽约路透社财经评论员。
  她叫艾诚,一个平凡的小女子,朴素、简单、执著。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2011年6月1日。波士顿。哈佛大学。
  “感谢今日到访的来宾。下面我们有请国家广电总局王丹彦司长为我们作《中国传媒当下问题和挑战》的主题演讲。”
  这是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代表团访问哈佛大学时的一幕。此时,站在哈佛大学讲堂的艾诚,结束了上海世博会主持人的工作,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回到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与其他哈佛大学热衷于从政和经商的孩子不同,她的兴趣始终在中国传媒的实践、政策和法律。当很多绝顶聪明的哈佛人投身华尔街和政府时,艾诚却在哈佛大学悄然创立了一个传媒协会,广泛邀请中国传媒界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前辈,在美国解读中国传媒,传递来自中国的声音。
  艾诚的角色有很多,她喜欢自我挑战。在哈佛,哪里都有她穿着球鞋背着大书包的身影。初到哈佛,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从零开始,扫除文盲”,毕业的时候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比较“健全”的传媒人,这就需要广泛涉猎财经、法律、政治、艺术等各方面知识,从而在看世界的时候能有一种更客观和专业的视角与眼光。哈佛肯尼迪学院《政治谈判和演讲》、哈佛商学院《商业管理》,哈佛法学院《传媒法》,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高级金融》、世界银行华盛顿年会,只要哪里有知识和精神,哪里就有她一颗虔诚学习的心。没有任何经济学背景,仅是凭着热情、兴趣和毅力,这个曾经的文科状元,在无数个挑灯的夜晚后,愣是把号称最难的麻省理工的高级金融课程修完了。
  与此同时,艾诚开始兼职在世界银行国际投资总公司做投资顾问,作为部门里惟一的中国人,她将中国的独特视角带入团队,《中国在肯尼亚的传媒投资》《迪拜媒体经济特区与中国之比较》应运而生。
  然而,她最看重的身份还是传媒人。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艾诚就作为腾讯主持人,用双语在腾讯会客厅采访了上百位政要和商业人土。哈佛无疑给她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和舞台,使得她在传媒和财经领域更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在2011年世界银行年会时,中央电视台“直击世界银行年会”的主持人突然因故没能到,本来只是来参加2011年世界银行年会的艾诚临时被邀请上场。专业的双语访谈、深刻的财经见解、清晰的逻辑思维,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出色完成了对瑞典财政部部长、墨西哥央行行长、法国财政部部长等世界银行年会财经人物的访谈,这也成为她叩响央视大门的契机。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这是哈佛肯尼迪招生指南上的话,也成为艾诚心目中的一种信仰。
  传媒还是公益?
  生命之线正因有了无数的弯曲与折回才更美。离开北大的第一步,艾诚并没有选择传媒,而是毅然投身国际公益事务,“成为联合国总部的一名国际公务员”是她毕业后第一份理想。理由很简单,要成为一名“妙手著文章”的传媒人,国际视野和工作锻炼才可以真正实现“铁肩担道义”。
  2009年1月11日。纽约。联合国总部。
  此刻的她,是联合国总部战略传播司的实习传播专员,工作内容包括协助联合国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与世界百家媒体进行专业沟通等。“一个中国人在美国,与其说融入主流,不如成为让别人尊重的中国人。但是尊重要花很多时间,而真正的尊重是基于你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贡献。”
  从懵懂的孩子到成熟坚定的求学求职,一路上有人劝她退出,也有人为她加油,点点滴滴受到的积极影响让艾诚意识到“公益”在给最无助的人希望,那是和传媒一样伟大的事情。
  于是乎,传媒还是公益,不仅成为艾诚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两部分,“做传媒还是做国际公务员”也成为她关于未来一个巨大的问号。
  “做公益,大家都爱问目的性。我做这些之前从来没想过要拿什么奖项,得什么荣誉,完全是跟从内心的想法。正如我到联合国工作的动机也非常的单纯,真的希望可以在人道主义的救助事业中添一砖加一瓦。英文中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doing well by doing good.’也就是我们做好一件事情的秘诀就是伴着善心和责任。”
  曾经有一个家庭遭遇变故的女孩,看到艾诚的事迹后找到她。艾诚尽己所能,给这个曾经像她一样自卑和迷茫的女孩信心和方向,指导她求职求学。时隔两年多,当艾诚从美国回中国探亲,打开手机的第一秒就收到这个女孩的电话,“姐姐,这个电话我打了一年多,终于第一次接通了。我想见你,我想谢谢你,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被康奈尔大学录取了,以你为榜样我也学习公共政策。”
  让理想更理想,让现实更现实
  2012年2月19日。来自日内瓦的一封邮件:恭喜获得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提名。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艾诚已经提前离开哈佛,在纽约为路透社财经评论节目做准备了。从黄山到北京,从北大到联合国,从哈佛再到中央电视台驻路透社财经女主播的华丽转身,年仅25岁的艾诚一路走得顺利而精彩,以至于有人感叹,有人羡慕,有人好奇。
  从17岁那年上大学的第一天开始,我才明白原来山里的姑娘也可以享受理想,拥抱现实。我总是很天真地相信自己的未来不是梦,就算我受了冷漠也不放弃对自己的承诺。只要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摘自艾诚日记)
  17岁的艾诚第一次乘坐火车,第一次来首都北京,也是第一次看到大学的模样。对于第一次来到城市的艾诚来说,充满了未知、紧张和压力,她甚至没有办法修正乡音说好普通话,也没有自信和资本去体会真正的城市生活。倔强的艾诚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三个月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希望做一个游戏,那就是尝试不要再给自己打一分钱生活费,她想尝试一下是否可以在偌大的北京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更重要的是如果她选择做传媒,就需要去理解和体验人生的各种艰辛和快乐。
  于是,17岁的艾诚开始了职场之旅。从送报纸的女工到高考家教再到旗袍礼仪再到民工子弟小学的教师……即使如此努力的工作,她的大学生活还是捉襟见肘,水果摊收摊时剩下廉价的香蕉苹果,面包房里做蛋糕的边角料,还有毕业师兄师姐甩卖衣服的摊子前都曾有小艾最忙碌的购物身影。
  当被问及生活是否公平,艾诚说她愿意去相信生活的美好和公平。“虽然生活也给我开了很多玩笑,比如高考估分失误60分,结果与自己最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然而,命运终究是公平的,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瞬间可能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至少让我心底的梦想没有完全破灭——有梦想就应该执著。”
  当被问道为何做中国传媒时,艾诚却很平淡:“没什么特别,做一个好的中国传媒人不仅是机会,更是责任。为什么不让理想更理想,让现实更现实?”
  为了这个新闻理想,艾诚一直在作准备。艾诚说,她自己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不懂什么是现实,我不知道现实是什么。”后来她发现,理想永存心底,知道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而与现实的较量是分分秒秒。
  有人说“只有偏执狂才可以成功”。这种偏执,不是执迷不悟,而是对心里最初梦想的坚持和坚定。“没什么特别的,带着一颗善心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做。”阳光下,艾诚笑得真实、美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