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斯坦纳阐释学【阐释学.斯坦纳翻译理论与寒山诗英译】
 

斯坦纳阐释学【阐释学.斯坦纳翻译理论与寒山诗英译】

发布时间:2019-07-25 09:30:13 影响了:

2009年第12期(总第72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

No11212009General1No172

【文化论坛】

阐释学、斯坦纳翻译理论与寒山诗英译

张海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阐释学是一门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先后经历了多个著名的贡献者和自身的逐步发展,而被称为翻译理论里程碑式的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也正是由此获得灵感。寒山诗在国外掀起了阵阵热潮,这是和它的英译本分不开的,所以在原著面前,译者必须在严格遵循翻译四步骤前提下,进行堪与原文相媲美的再创作以获得成功。

关键词:阐释学;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寒山诗;斯奈德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09)1220096202

  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有关翻译的种种问题一直在被众多学者热烈地讨论着。谭载喜先生所著的《西方翻译简史》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方翻译史画卷。叙述,系统的介绍。“论线,”。但不论是文艺学派还是语言学派,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阐释学指导下的翻译理论,被称为阐释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著名国际学者乔治・斯坦纳。翻译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要求综合和统一的新阶段,开始出现了文化转向,美国翻译学教授根兹勒所著的《当代翻译理论》一书即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提出了“消除误解、公正对待一切系统”的翻译研究观。本文拟对阐释学及其指导下的翻译、寒山及其诗作、斯奈德所译的寒山诗等问题进行简要的综述。

  一、阐释学及其指导下的翻译

阐释(Hermeneuein),原是从希腊语的“Her2mes”一词演化而来,指的是信息的传达与解说。“Hermes”是希腊神话中上帝的一位信使的名字,意为“信息之神”。随着阐释学的发展,它逐渐被赋予了说明、翻译、训诂、解释、认知、理解、沟通、对话等多种含义。“而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阐释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古希腊时期主要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宗教典籍的注释。到了中世纪,阐释学成为《圣经》研究的一个分支,通过对宗教典籍的注释和说明向人们澄清上帝的意图。随着时代的发展,阐释学经历了两次重要突破。

第一次来源于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

(F.D.)《圣经》的实践,。对,“视觉屏障”,从而消除”(misunderstanding)。“哪里有误解,哪里就有阐释学”是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经典口号,他认为阐释学就是“避免误解的艺术”。

第二次突破发生在20世纪,两位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和伽达默尔(Hans-GrorgeGadamer)使阐释学实现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他们视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在海德格尔的眼中,“阐释学”不应是对原文解释的技法论,“解释”或“阐释”就是把事先理解的东西进一步展开、分解,变成某种语言表现。任何“解释”都必须以“现在的状况”为基础,从存在的“理解”出发。因此意义和理解都是以人的“此在”为前提,这就是前理解、前结构的功能所在。在老师海德格尔的思想启迪之下,伽达默尔于1960年推出了哲学阐释学巨著《真理与方法》。在书中,他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阐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并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它。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理解的历史性和由此产生的偏见观,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选择甚至定向的功能。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或称作“效果历史”,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其实,从古至今无论阐释学如何演变,它都围绕着语言展开,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即研究语言文本、运用语言理解文本、用另一种语言翻译文本等等。而且,阐释学中的“合法的偏见”、“效果历史”、“视域融合”等精辟论述,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本质,并解释了

收稿日期:2009206209

作者简介:张海峰(1983-),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学研究。

96

BIANJIANGJINGJIYUWENHUA

 张海峰:阐释学、斯坦纳翻译理论与寒山诗英译

重译和误译等许多翻译现象,所以,哲学阐释学和

翻译相互结合是大势所趋。

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是当代著名的学者,精通英、法、德三种语言,对翻译过程有着深入见解的翻译学家。他于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Babel:As2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被视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领域里里程碑式的著作。该书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阐释思想为基础,引人注目地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观点,赋予翻译以更宽泛的含义,将翻译的过程称为“阐释的运作”,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信赖(trust),即译者相信原文言之有物;侵入(aggression),指在理解原文时发生的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吸收(incorpora2tion),是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被移植;补偿(com2pensation),就是对先前打破的平衡进行恢复,才能尽力达到理想的翻译。斯坦纳代表了当代西方语言和翻译理论中独具一格的阐释理论学派,而本论文的主要理论支撑也正是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原则。

  二、寒山、寒山诗及其在国外的影响

一切的呢?

  三、斯奈德与他翻译的寒山诗

在中诗英译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其

中一个就当数加里・斯奈德(GarySnyder)。比较文学大师钟玲女士在《史奈德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对斯奈德在中国的经验、他与中国传统思想结下的缘分、还有他所翻译的一些中国古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斯奈德对中国的古代文明非常推崇,称之为“伟大的文明”(greatcivilization),尤其对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观念很是痴迷。而且,事实上美国诗人吸纳中国文化传统的众大家之中,斯奈德还拥有其独特性。没有一个人像他这般全面地去了解儒、释、道、佛多家思想,也没有一个像他这般跟着大汉学家深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还采用中国诗歌的格律入进英诗,也没有一个人像他这般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以其为自己创作的主要题材。如果更进一步讲,的生态哲学观。,自然的价值在于为、但斯奈德却将自然拟,,佛教蕴含着丰富,,如整体论、无情。斯奈德自己佛教认为宇宙间万物处于一种内在的智、爱与同情之中,相互自然呼应、彼此相依”。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斯奈德选择了佛教诗人寒山,却没有翻译一首寒山的佛理诗,而是选译了反映寒山自然观的二十四首诗。

斯奈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数目不算多,包括上面提到的寒山诗二十四首发表于《常青藤》(Evergreen)上及《唐诗三百首》中选择的十七首诗。但他译的寒山诗却在美国成为文学经典。他译文中的语言魅力十足,时而是简练而引人入胜的口语,时而是用词精确,意象鲜明,时而是象征意象的表达,甚至时而是不符合英语语法和韵律的陈述。但就是这样的译本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引起了寒山热。而这种崛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参与逆向文化运动青年们的信念和探索、佛教禅宗的流行、美国学术圈和大众对亚洲文化的浓厚兴趣等等。

除斯奈德以外,还有一些中外译者翻译了部分寒山诗,如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翻译了最著名的一首寒山诗《杳杳寒山道》,美国人华逊翻译了一百首寒山诗并出版。寒山诗是众多璀璨的中国古典文学瑰宝中一块埋藏在泥土中的金子,正等待着更多的文学及翻译研究者来发现它的美妙,挖掘它的内涵。斯坦纳的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英译寒山诗的结合必将擦出点点火花,成为映照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研究之路的一盏烛光。

寒山出生在中国的一个官宦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受过良好的、系统的儒家教育,他日后的仕途做了准备。不过,途无缘,虽然“书判全非若,后因家庭贫困,寒石山,,狂之士”,“,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履”,了。后接触佛经,徜徉青山白云之间,挥毫笔墨兴起之时,直到逝世。

寒山诗的特点有三。首先它的书写完全是发自寒山的内心需要,真切地表达自身的情感,所以一旦心生感想,就会随即写到树上、岩石上,或者是墙壁上。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诗的散失。还有,他的诗歌注重的是情感的直抒胸臆,而弱化了形式,所以韵律稍差,但中国传统诗歌对于形式和韵律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导致了寒山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能被当时的正统所接受。最后就是他的诗都没有题目,后人进行编纂的时候,通常把第一句取出当作题目。那么这样被看做异类的寒山诗在国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他的诗因其自身文化因素以及包含甚多的禅意首先对邻国日本产生了影响。寒山诗在近代传入美国乃至整个欧洲就是以日本语作为传播媒介。寒山诗在美国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甚至出现上文提到的一个时代的潮流,主要归功于加里・斯奈德(GarySnyder)。那么斯奈德又是怎么能够办到这参考文献:

[1] GENTZLERE.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RevisedSecondEdi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2

ucationPress,2004.[2] STEINERG.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2001.[3]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 钟 玲.史奈德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于茂昌〕

BIANJIANGJINGJIYUWENHUA

9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