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_历史必修2知识点(答案)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归纳_历史必修2知识点(答案)

发布时间:2019-07-31 09:38:38 影响了:

必修二 考点基础知识填空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考点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社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农业起源可追溯到 距今一万年左右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主要是 刀耕火种 。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出现 青铜 工具,但很少使用。农用工具主要是 木制的耒耜 、 石锄 和 石犁 。农作物主要有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人们生活由 频繁迁徙 变为 定居 。

【考点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 铁农具和牛耕 ,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 变革。

西汉时期,出现了 耦犁 ,即二牛三人。汉代以后, 铁犁牛耕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出现了 曲辕犁 ,并安装了 犁评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二、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出现 垄作法 。西汉时,推行 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形成 耕耙耱技术 。 三、耕作制度

两汉时,是 一年一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 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 ,形成 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 ,甚至 一年三熟制 。 四、农业灌溉

1.工程:战国 都江堰 ,汉朝 漕渠、白渠、龙首渠 。

2.工具: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注意图片)

【考点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形成:随着春秋战国_铁农具__出现和_牛耕_推广,小农经济确立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_集体劳作_到_个体农耕_的变化。

2.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①__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__ ②_男耕女织_(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_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_

3.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_小农经济__。 4.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_土地_、_农具_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重要贡献。

局限性:经营规模小,赋役沉重,十分脆弱。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考点4】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一、概况:中国古代手工业类型有三:官营、 民营 和 家庭手工业 。官营发达的原因主要是 官府垄断 ,产品主要供 官府和贵族 消费。三者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家庭手工业 ,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 官营手工业 ,明朝中叶后, 民营手工业 超过 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二、古代冶炼业

1. 原始社会晚期 时期,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 时期,青铜制造进入 繁荣 时期。(青铜文明)代表有 司母戊鼎 和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礼器 等。

2.西周晚期,已有 铁器 。炼铁技术,在两汉有 高炉炼铁 和 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 风力鼓风冶铁(水排)。南北朝的 灌钢法 。 16世纪 前,冶铁技术领先世界。

三、中国古代的瓷器制造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1.在 商朝 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出成熟的 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 白瓷 。 3.至 唐朝 已形成 南青北白 的制瓷系统。

4.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 五大名窑 。

5.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 和 珐琅彩 争奇斗艳。 四、古代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 最早 养蚕缫丝的国家。 1. 距今四五千年,(新石器时代)已有丝织品。 2. 商朝时有 织机

3. 西周时期,可以织出 斜纹提花织物 4. 汉代设立专门机构 东西织室 5. 唐朝吸收 波斯 风格

6. 宋朝吸收 花鸟画中的写实 风格 7. 明清时期,设立 织造局 。

【考点5】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元朝时, 黄道婆 推广棉纺织技术,改变中国人穿衣比例, 棉布 成为主体。明朝中叶以后, 民营手工业 超官营,占主导地位,出现 花楼机 ,专织精细织品。

2. 明朝 中后期,江南 一些手工业部门 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即“ 机户出资 , 机工出力 ”, 也就是 雇佣 关系,标志 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清代继续 发展 ,是_社会生产力_和_商品经济_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发展缓慢原因:

政治:封建 重农抑商 政策

经济: 小农经济 占主导, 赋税 沉重

思想: 安土重迁 思想严重,限制扩大再生产

4.鸦片战争爆发后,外来资本入侵,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6】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时,中国获得 丝国 的誉称,运送丝绸的道路称为 丝绸之路 。

2.从 唐朝 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为了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 明代 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 西餐用具和鱼缸 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7】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 商朝人 善于经商,后人将从事商业的人成为 商人 。春秋时,商业繁荣,商人地位 提高 。秦汉以来,实行 重农抑商 政策,发展艰难。隋唐时期,出现 柜坊 和 飞钱 。(注意它们的作用) 2.宋元商业繁荣的表现 (1)两宋: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交子_”, __商税收入_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出现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_汉口_、_佛山_、_景德_、__朱仙_ ③_南宋_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④ 国内 贸易、 海外 贸易和 边境 贸易全面繁荣。_海外贸易税收_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2)元:

①_交通发达_利于商业的繁荣(市舶司)。_大都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②_泉州_被誉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

3.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商帮 ,著名的有 晋商 和 徽商 。

【考点8】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变迁

以 宋代 为界,之前,坊市 分开 ,市场的 地点 和 时间 固定,政府设 市令 或 市长 ,管理严格。 之后,坊市 界限打破 ,城郊出现 草市 ,时间地点 限制也被打破 ,出现 夜市 。 二、城市的发展

1.原因: 丝绸之路 的开通, 大运河 的开凿, 经济重心 南移。 2.特点:由 政治中心 、 军事重镇 向经济功能方向发展。 3.代表城市:扬一 益二 。

【考点9】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特点 P15

一、发展

西汉时开通 陆地 和 海上 丝绸之路。唐朝时, 广州 成为重要港口,政府设 市舶使 ,专门管理 对外贸易 。南宋时,中国同十几个国家贸易, 海外贸易税收 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 泉州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二、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特点:

不以营利(经济)为主要目的,而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政治)——_朝贡_贸易: 1.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_朝贡_贸易,即通过_朝贡_与_赏赐_完成交易。

2. 其_政治_目的(宣扬_国威_、加强_与海外各国的联系_,满足_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_的需求)大于

__经济_目的。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10】土地制度的演变 P16-17

一、原始社会:土地归 氏族公社 所有。

二、奴隶社会: 土地国有 制,以国王为代表的国家所有,被称为“ 井田制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和政治上的 分封 制相呼应。

三、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 (1)背景:_井田_制遭到破坏

①__生产力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开垦为_私田_。

②周室衰微,_兼并战争_频繁,__土地转让_关系进—步发展。 ③_诸侯_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_私产_。 ④井田上耕作的_劳动力_减少。 (2)确立:

① 公元前594年,_鲁_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_按亩收税_,实际上承认了_土地私有_的合法性。 ② 战国时期:_秦_国的_商鞅_变法,废除_井田制_,以法律形式确立了__封建土地私有制_。 (3)弊端:土地_兼并_

①原因:地主依靠_政治经济特权_,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危害:造成社会_两极分化_,社会动荡不安。 (4)历届政府采取的措施:

抑制_土地兼并_,维护_小农经济_,巩固_统治_。

A.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均田制 ,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__最高限额_,限制_土地买卖_。 B.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_人丁__和_田亩_多寡收取赋税。

【考点11】重农抑商政策P17-18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_劳动力_、影响__农业生产_甚至危及__封建政权统治_等问题。 2.目的:

(1)直接目的:保护_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_、确保_赋役_的征派和_地租_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_封建统治_。

3.产生:_战国商鞅变法_时首倡“重农抑商”,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4.发展:

(1)西汉:①措施:汉武帝推行_货币官铸_、_盐铁酒专卖_、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__加征重税_等。

②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_富商大贾_的势力。

(2)明清: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_专卖制度_,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②影响:阻碍_资本主义萌芽_的发展。 5.评价:

(1)在封建社会初期,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 社会稳定 ,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2)到 明清 时期,严重阻碍 工商业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考点12】“海禁”与“闭关锁国”P18

1.明朝“海禁”

(1) 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_倭寇_,危及统治。 2.清代“闭关锁国”

(1)直接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_抗清斗争_。根本原因:为_维护统治_。

(2)表现:政府厉行_海禁_、迁界,禁止_官民私自出海_,实行“_闭关锁国_”政策。乾隆开_广州_通商,特许“_十三行_”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危害:

①妨碍_海外市场_的开拓,抑制资本的_原始积累_,阻碍了_资本主义萌芽_的滋长。 ②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_世界潮流_。 (注: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其实质是 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 )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考点13】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根本原因:西欧 商品经济 发展,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 , 黄金、白银 需求增加。 2.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 控制东西商路。 3.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行记 》的盛行。

4.封建国家支持:代表为 葡萄牙 和 西班牙 。 5.宗教因素:传播 天主教

6.技术条件: 造船 和 航海技术 的发展,以及 地圆 学说。

【考点14】新航路的开辟 P23-24

1.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_迪亚士_,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开辟了沿_非洲西海岸向南_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为以后开辟到达亚洲的航路奠定了基础。后来葡萄牙国王把非洲最南端 “风暴角”改称为“_好望角_”。

2.意大利航海家_哥伦布_希望另辟一条前往亚洲的航路,他坚信_地圆_学说,1492年,在_西班牙_王室的支持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陆地,他称当地人为“__印第安人 ”,由此开辟了从欧洲前往_美洲_的航路。

3.1497年, 葡萄牙 支持的 达伽玛 ,沿迪亚士开辟的道路,终于到达 印度 。 4. 1519 年至 1522 年, 西班牙 支持的 麦哲伦 ,完成环球航行。 注:注意24页地图和每个航海家所经过的大洋。

【考点15】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P25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随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许多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__地理大发现___”。

①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相互孤立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个__一个整体____。 ② 欧洲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的,以__欧洲____为中心的_世界市场___雏形开始出现。 ③ “__商业__革命”。促使欧洲商业发生重大变化, 贸易范围 扩大, 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 增多,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 变化,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___地中海___地区转移到____大西洋_______沿岸。

④ 加速了西欧__西欧封建制度_的解体,促进了__资本主义__的发展。

⑤ 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始抢占_殖民地__,殖民据点遍布世界各地。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点16】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

是 17 世纪的殖民霸主,因其所有船只超过欧洲他国总和,被称为 “ 海上马车夫” 。 英国

16世纪,打败 西班牙 。17世纪中,颁布 《航海条例》 ,引发两国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 纽约 。 1756—1763年七年战争 ,英国打败法国,建立“ 日不落 ”帝国。

【考点17】世界市场的拓展 P28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市场的拓展 1.世界市场拓展的表现:

① 西欧国家(_西班牙__、_葡萄牙__、__英国___、___法国_、___荷兰_)通过建立殖民地与世界各地建立了直接的_贸易联系_____。

② 西欧殖民者仅靠正常的殖民贸易难以满足贪欲,__抢掠______、_欺诈_____是常用的卑劣手段。 印第安人 大量被屠杀,为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出现_黑奴贸易_______。 2.世界市场拓展的影响:

① 殖民扩张和掠夺来的大量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__资本的原始积累____。 ② 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__痛苦__和__深重灾难___。 ③ __世界市场___得到进一步拓展。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考点18】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影响 P30-31

1.工业革命的前提:___资本主义制度________在英国的确立。 2.工业革命的条件:

① 雄厚的__资金____。 ② 充足的__劳动力_________。(通过__圈地运动__获得) ③ ___生产技术________的进步。 ④___海外市场________的扩大。(直接原因) 3.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 ① 18世纪60年代,__哈格里夫斯____发明__珍妮纺纱机____,它的出现引发了纺织业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后来,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__机器生产___开始取代手工劳动。 ② 1785年,瓦特研制成__蒸汽机_____,产生巨大动力,不受__自然条件____限制,大大推动了__机器_____的发明和使用。人类社会进入到 蒸汽时代 。

③ 利用蒸汽机来推动 交通运输 工具引起革命:_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____和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4.工业革命的扩展:

工业革命首先从_英国_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1840年前后,英国的__机器生产_____基本上取代 手工劳动 ,率先完成 工业革命 ,成为世界上第_一_个工业国家。不久,__法国______和___美国______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考点19】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P32-33

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_欧美__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_基本___形成。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2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P34-35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① 欧美科学家孜孜不倦地科学探索,并把__科学技术_________应用于工业生产,各种 新发明 、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②_美国___和__德国__在此次工业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①__电____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

1866年,德意志人___西门子________研制成功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 发电机 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人类由此进人了_电气时代__________。

②__内燃机_________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__煤气_____和__汽油_____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__柴油_____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推动 交通工具 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___汽车_____和___飞机______。 ③ ___化工技术_________的发展,也引人瞩目。

④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_钢铁________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_钢材_______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考点21】垄断组织的出现和世界市场的发展 P36

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 的出现 世界市场 的发展 ① 生产领域:

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进入“__电气时代________”。

新兴工业(__电力工业______、__石油工业_____、__汽车工业____工业)产生,传统工业(__纺织_____、__钢铁______、造船工业)发展。 ③ 社会关系:_垄断组织__________出现

(1)原因:___第二次工业革命______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方式: 兼并或联合 。部门:最先出现在 新兴工业 部门和 钢铁 工业。 (3)实质:垄断是__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____。 (4)评价:

A.积极—— 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垄断的出现适应了 资本主义大生产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于 扩大生产规模 、 改善经营管理水平 、 提高劳动生产率 ,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消极—— 垄断资本家开始 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 ,加紧对外_扩张___,掀起___瓜分世界____的狂潮。

④ 世界形势: 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最终确立。 (1)原因:

A._第二次工业革命___推动 生产力巨大增长 、几乎所有工业领域 同时展开 ,世界各地 联系 更加密切。

B.新型_交通工具___________和_通信手段____,大大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C.随着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__国际分工___日益明显。

D.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__殖民地___ _和___势力范围___,掀起 瓜分世界 的狂潮。

(2)结果:

以__欧美资本主义列强__为主导的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起来。 注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注2: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__新航路___开辟: 世界市场的__雏形__开始出现; 2.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__进一步扩大___ 3.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_基本__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___最终__形成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22】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P40

1.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_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_。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_城乡商品经济_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_自然经济_。

【考点23】洋务运动 P40-41

1.洋务运动出现的背景:_第二次鸦片战争_后,清政府面临_内忧外患_的窘境。 2.洋务派的主张:

在_不改变封建制度_前提下,利用_西方先进科技_维护_清朝统治_。 3.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中央:_奕訢_;地方:_曾国藩_、_李鸿章_、__左宗棠_ 、_张之洞_ 4.洋务运动的内容:

⑴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_自强 ”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_曾国藩_创办_安庆内军械所_;_李鸿章_创办_江南制造总局_;__左宗棠_创办_福州船政局_;_崇厚_创办_天津机器制造局_。

⑵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打出“_求富_”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_李鸿章_创办_上海轮船招商局_和_开平煤矿_;_张之洞_创办_汉阳铁厂_和__湖北织布局_。 ⑶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筹划海防。 初步建成_北洋_、_南洋_、_福建_三支海军。 ⑷兴办近代教育。

为适应洋务运动需要,创办了一批_新式学堂_,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_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_,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_甲午战争的惨败_。

6.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_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_。 7.洋务运动的影响:① 引进了_西方近代科学技术_。 ② 培养了_一批科技人才_。

③ 客观上刺激了_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_。 ④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_西方经济侵略_ ⑤ 推动了_封建经济的瓦解_ ⑥ 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⑦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其中最具进步意义的是:第_3_点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25】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P50-51

⑴第一个五年计划(_1953___年—_1957_年) ①方针:优先发展__重工业_______。 ②成就:鞍山__钢铁____公司、长春__第一汽车____制造厂、沈阳__机床______厂和__飞机______制造厂。 ③意义: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__社会主义工业化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⑵三大改造

①内容:国家对_农业___、_手工业__(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参加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走_集体化__道路)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_(实行赎买,掀起全行业__公私合营__高潮)进行改造。

②意义:到__1956_____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__私有__制变为社会主义__公有___制,标志着社会主义___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26】中共八大 P51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功之处——中共八大 时间:_1956__年,召开中共_八大___大。 内容:① 正确分析了国内__主要矛盾__。

A.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_工业国__;___经济文化__迅速发展。 B. 国家现实:落后的__农业国_____;经济文化落后。

② 制定了__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____: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___农业国___变为先进的_工业国____。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成功__探索,但路线并未坚持下来。

【考点2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P51-5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

⑴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__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_____”的总路线。 ⑵ 会后,全国掀起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_大跃进__” 的高潮,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_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____。

⑶ 与此同时,中央政治局又发起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和规模的____人民公社化__运动,超越了___历史发展阶段__,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⑷ 造成__1959___年—__1961___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考点28】伟大的历史转折 P54

1.背景:

⑴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⑵“左”的错误继续存在,通过开展__真理标准问题__的讨论,实现了 思想解放 。 2. 转折:__1978__年12月,中共_十一届三中_全会在北京召开。 3. 内容:

⑴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__解放思想___、__实事求是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⑵ 政治路线:抛弃“_以阶级斗争为纲的____”的“__左_”倾错误方针,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_上来。

⑶ 经济路线:作出实行_改革开放_的伟大决策。

⑷ 组织路线:形成以_邓小平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 意义:成为实行___改革开放_____和开辟__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__的起点。

【考点2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P5

1. 经济体制改革概述:

⑴前提:坚持___社会主义制度____

⑵内容:改革_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________ ⑶目的:__解放和发展生产力______

(4)实质:_____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_______ 2.___农村__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开始)

⑴步骤:① ___1978__年,在__安徽__、___四川___试点,②中央肯定后,全国推广。 ⑵内容:①经营体制的调整:实行_家庭承包___责任制

⑶意义:极大调动了 农民 的积极性,促进 农村 经济发展.

【考点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P56-57

1. 进程:

⑴ 目标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__南方谈话______”提出要搞好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_。

⑵ 目标确定:__1992____年10月,中共___十四__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__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_____。

⑶ 理论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__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

的决定_》,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___基本框架__。

1997年,中共__十五__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⑷ 实践建立: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__商品市场体系___基本建立。

2. 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__快__的国家,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史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高

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朝着全面建设___小康社会__的新目标迈进。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31】经济特区的创办 P58-59

经济特区

1.设立:

⑴1980年,我国把__深圳__、_珠海___、__汕头__、__厦门__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⑵1988年,又设立__海南__经济特区。

2. 特点:

⑴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 经济管理 权限。

⑵ 特区建设以___吸收和利用外资___为主。

⑶ 实行以社会主义_公有制___为主导的__多元化经济所有制___形式。

⑷ 经济活动以__市场调节_为主。

⑸ 发展___外向型___经济,成为全国排头兵。

3. 意义:⑴ 对沿海地区实行 外向型经济战略 ,具有__探索__和___示范__作用。

⑵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考点3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P59-60

沿海经济开放区

1.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__天津___、烟台、青岛、连云

港、南通、_上海___、宁波、温州、___福州___、__广州__、湛江、北海共__14___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⑴ 建立:1985年,国家将__长江__三角洲、___珠江___三角洲、___闽东南____地区和__环渤海_____地

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⑵ 扩展: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__沿海经济开放地带___。

【考点3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 P61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标志:已形成___经济特区___、___沿海开放城市___、沿海开放区、__沿江__开放__港口城市、___沿

边开放城镇__、内地___省会开放城市__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__方位__、多___层次__、宽___领域___。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点34】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P65-66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 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

①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

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五花八门。

(2)食: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3)住:西方建筑式样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

①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 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的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考点35】新中国社会生活风尚

1.初期:原因:人民当家作主;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是中国风尚的主流。当时,由于计划经济,物资匮乏,购物需凭票购买。(注意66页各类票图)

2.改革开放后:原因:党和国家把实现小康作为奋斗目标。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1987年,中国解决温

饱问题,原因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为解决居住问题,

国家在1995年,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解决中低等收入职工的居住问题。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点36】铁路与公路

一、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在中国私自修建淞沪铁路。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唐胥铁路 (第一条),近

代中国铁路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南、西北与内地间无铁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与西南、西北联系,修建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003年,在上海修建世界第一

条磁悬浮列车。

二.公路

1.汽车在20世纪初 出现在中国上海等大城市,近代发展较慢。新中国成立后,建成汽车制造厂(一五计划中的长春一汽)。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政府应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公路,并发展地铁、轻轨(70

页小字)

【考点37】水运与航空

一、水运

1.近代中国水运为列强控制,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 民用 工业),打破列强垄断的局面,推动中国水运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铁路、公路、民航事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

二、航空

1.1909年,华侨冯如 制成中国 第一架飞机 ,标志航空事业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民航航线北京至天津开通,标志民航的开始。

2.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考点38】 通讯工具的变迁 P70-71

1.建国前

⑴ 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_无线电报局_。 ④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_,无线电报则供官商。

⑵ 电话

①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_。

②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③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新中国成立后

⑴ 逐渐形成全国的电讯网络。

⑵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_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

影响:使_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_和生活方式。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点39】报刊业走向繁荣

1.近代外国人首先在中国办报,第一份中文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1872年创于上海的《申报》。戊戌变法时,维新派在报纸上宣传维新思想。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创办《民报》(同盟

会机关刊物)。新文化运动时期,利用报纸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共产党》、

《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为革命胜利发挥作用。

2.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性报刊有《人民日报》《红旗》,文化方面则有《光明日报》《文汇报》。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呈现欣欣向荣景象,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

【考点40】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功能:①迅速传播信息 ②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③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费用低廉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41】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及影响 P81-82

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2.爆发标志:1929年市崩溃,这天也称黑色星期四。

3.经济危机的表现: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_股市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企

业破产,_人数激增。一

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_”时期来临了。

4.特点

(1)时间长(1929年至1933年)

(2)范围广 (从 金融业开始,涉及工业 、 农业 ;从 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 影响深远

5.影响:加深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加剧 世界紧张局势

【考点42】“自由放任”政策

1.义 时期,与之相配的是自由放任政策(自由贸易、自由 经营、自由竞争 ),它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政府充当守夜人 角色,不可干预经济,“只有管的少才能管得好”

2.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垄断自由放任政策已不适应时代需求,大危机的爆发,美国胡佛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政策对危机的失败,更说明它已不适应新发展。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考点4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作用和意义P87

1.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维护_资本主义制度。

2.内容——四项措施:

⑴ 首先整顿财政金融 (原因危机首先爆发在金融

业):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_,实行_美元贬值_,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利;管制证券业。

⑵ 《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_》,调节劳资关系。(蓝鹰标志)

⑶ 调整农业政策:成立农业调查署_,用行政手段格,调整农产品结构以防止农产品过剩。

⑷ 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_”,兴办公共工程_,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3(注: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未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的本质,不能从 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

① 虽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最终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经济的恢复。 ② 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社会危机。

③ 遏制了法西斯势力_,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④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新政通过法律形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⑤ 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_”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_时期。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4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P88-90

1.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四点表现: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_ ②福利国家的建立_ ③_第三产业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_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二战后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_”

原因:①经济危机教训,需要实行国家干预; ②罗斯福新政_的成功实践;

③凯恩斯主义_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命需要国家投巨资进行有效管理。 ⑤各国战后重建任务需要。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滞胀”(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局面,经济缓慢复苏

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出

(3)政府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_与私有制并存

3.建立“福利国家”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_社会保障__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

发展:①二战后开始建立;② 20世纪60、70年代,日渐完备;③ 20世纪80年代,缩小规模(原因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4.第三产业(服务业)兴起

原因:_科学技术_的进步,_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_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多样化_。 影响: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以

新技术改造一、二产业;拓展市场、改善资源,缓和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发生质变。

5.“新经济”的出现

20世纪 定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_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点4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1918年—— 1921 年)

1.背景: 国内战争 时期

2.内容:农业上实行 余粮收集制 ( 损害了 农民利益);工业上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 国有化 ;取消 自由贸易 ,实行 普遍义务劳动制 。

3.意义:取得 国内战争的胜利 。

【考点46】新经济政策 P95

1.背景:“__战时共产主义__”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_1921_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

⑴农业方面,以_ 粮食税_ _代替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方面,重要企业仍归__国家所有___,一些__国有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__,允许 私人 和 外国资本家 经营。

⑶商业方面,允许 自由贸易 ,恢复_ 货币流通___和__商品交换___;

⑷分配方面,废除__实物分配制___制,实行 按劳分配 制。

4.特点:

一是利用 商品货币关系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 经济命脉 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商品经济 ,以最终建立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

6.作用:提高了 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 迅速恢复 ,稳定了 政治形势 。

7.结果:由于苏联领导人的认识问题,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1928年被终止。

【考点47】斯大林模式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表现

(1)、工业:优先发展 重工业 , 农业 和 轻工业 为其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单一 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独立于 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之外。

(3)、农业:农业 集体化 。

2、评价:

(1)成就:(优势:国家可以 按照统一计划 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 快速发展 。)迅速实现 工业化 。1937年,工业产量欧洲 第一 ,世界 第二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的 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A片面发展 重工业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 落后 状态,人民生活提高 缓慢 。

B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 劳动积极性 不高。

C长期执行 计划 指令,压制了 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 持续发展 。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日益僵化 ,成为 苏联解体 的重要原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点48】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和平建设 年代, 斯大林模式 弊端显现。

2.改革内容:重点是 农业 ,取消 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实行 收购制 ,鼓励发展 家庭副业 ,扩大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的自主权,大规模 开垦荒地 ,提倡 种植玉米 。

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权力 下放给加盟共和国和企业 ,一定程度上承认 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3.评价:一定程度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对弊端缺乏 科学认识 ,无法 根本突破 。

【考点49】 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0世纪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 社会动荡 、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

2.内容:首先在 经济 方面进行改革,重点是用 经济管理方法 取代 原来的行政命令 ,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调整 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多种所有制并存。但由于缺乏 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并且没有放弃 苏联的传统做法 ,经济改革最终 失败 。这使得戈尔巴乔夫将改革扩展到 政治 方面。最终导致 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

3.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本: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直接: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客观: 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50】布雷顿森林会议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背景:二战后, 西欧国家 普遍衰落, 美国 经济实力大增;以 英镑 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企图建立 以自己为 主导的货币体系。

2.成立: 1944 年,在美国 布雷顿森林 举行会议,通过《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 》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 布雷顿森林协定 》。

3.机构: 1945 年,成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主要任务是 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为成员国提供 短期 贷款。

(2)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又称世界银行,初期宗旨是 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后来转向 全

球性的发展援助 ,为成员国提供 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

4.体系特点:以 美元 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这就是 布雷顿森林 体系。美元与 黄金 直接挂钩,各国货币与 美元 挂钩。实质是 美国 掌握世界经济命脉。

5.意义:提供 世界货币关系的统一标准和基础 ,有利于 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为世界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也加强了 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考点51】欧洲联盟 P107

(一)原因

1.历史原因(可能性):_文化传统__相似,__战争__灾难教训

2.现实原因(必要性):西欧 国家普遍衰落 ,__两极对峙__威胁

3.促成条件: 法德 和解,奠定基础

(二)过程: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1)_1951__年,法、意、荷、比、卢和西德六国在巴黎签约成立__欧洲煤钢共同体____。

(2)_1957__年,六国在罗马签定《__罗马条约__》,建立_欧洲经济共同体___和__欧洲原子能共同体__。

(3)_1967__年,六国签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结构合并,统称_欧共体__。

2.欧盟的建立与扩展

(1)欧洲联盟的成立:

①__1992__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_欧洲联盟条约_》,目标是建立__欧洲经济货币__联盟和__欧洲政治__联盟。

②1993年,__欧盟__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__经济实体__向__经济政治实体___过渡。

(2)欧洲联盟的进展: __1999_年,欧盟单一货币__欧元___正式问世。

3.意义:

(1)对欧洲:促进经济、政治发展,提升 国际地位 。

(2)对世界:增强 经济多极化 趋势,促进 政治多极化 的形成。

【考点5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P109

(一)背景:

1.地区经济增长,联系加强。2.经济___区域集团化___趋势的推动。

(二)成立: __1989__年,澳大利亚_堪培拉__,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三)宗旨: __1991__年,《__汉城宣言___》确定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__多边贸易体制___和减少区域内__贸易壁垒___。

(四)中国加入: __1991_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__地区经济体___名义加入。

(五)特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_亚洲__、__大洋洲___、__北美洲___和__南美___洲。

(六)意义:促进 区域共同发展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__贸易和投资自由化__、___贸易和投资便利化__,以及__经济技术合作___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5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利弊 P111

(一)经济全球化原因:

1.___科学技术___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 根本原因 ;

2.__交通运输技术___和__信息技术___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__市场经济体制___的广泛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4.__跨国公司__和_各种国际组织_的强有力推动;

5.__两极格局___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 国际环境 。

(二)本质:

_发达_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 资本 在 全球 范围内的 新一轮扩张 。

(三)影响:对全球经济是一把__双刃剑__。

1.利:_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____。

2. 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_利益失衡_。

(1)__发达___国家:最大受益者。

(2)__对于广大发展中___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① 机遇—有利于吸引 外资 和先进的 技术 ,开拓 国际市场 。

② 挑战—发展中国家 经济主权 和 经济安全 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③ 对策—_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__。

【考点54】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P112

(一)由来:是由__关贸总协定___发展而来的,__1995__年正式运作。

(二)目的(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三)意义:标志着_规范化___和__法制化___的__世界贸易__体系建立起来。

【考点5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P112-113

(一)过程: 1. __1986__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 __2001 _年__12_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影响:

1.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

2.对中国:__机遇___与__挑战___并存,利大于弊

(1)机遇: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完善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

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建立完整的__世界贸易体系____。

(2)挑战:我国弱势产业面临更强的__竞争__,带来__冲击__和挑战。

2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