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脱贫攻坚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讨论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讨论稿

发布时间:2019-07-23 10:31:12 影响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讨论稿_俞可:开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新征程

俞可:开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新征程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3 月 11 日表决 通过宪法修正案,由此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旨在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 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个初心是激励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 月 5 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新一 届中央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主题确定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贯穿其中的鲜明主线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由此破解教育发展面临的三个根本问题:为谁发展教育、何以发展教育 和怎么发展教育。

为谁发展教育 为谁发展教育,这一问题确定的是教育发展成果的分享主体。“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 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教育确立的基本属性。中国教育事业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以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教育发展的旨归。

这个根本宗 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公平 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及其需求,作为奋斗目标。人民,才是教育发展成果的分享主体。发 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基石。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 13 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 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早在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便向全国人民与全世 界许下这份庄严承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做到人民有所呼、发展有所应。李克强总 理指出,人民政府的使命就在于,“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促进社会公 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本篇《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富温情的承诺。以人民群众重大 教育关切为切入点, 以教育制度顽疾和利益藩篱为突破口, 新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着手破解四 大难题:第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切实降低农 村学生辍学率,在教育扶贫上精准施策,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确保留守儿童学 有所教,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所说的“家庭人伦”等“良知人性”永不泯 灭;第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必须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确保进城务工随迁子女 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第三,夯实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尤 其扩充普惠性幼儿园的增量,啃下教育改革攻坚的第一块“硬骨头”,确保幼有所育;第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确保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坐标上发展教育事业,唯有始终不渝地坚持 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视教育为民生之基,把教育发展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多办利民实事、多解 民生难事,才能把教育发展成果普惠于全体人民,兜牢民生底线,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何以发展教育 何以发展教育,这一问题确定的是教育发展成效的评价主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 之所废在逆民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质量是核心。发展要得到人民认可,要经得起 历史检验。教育强国乃人民之所盼。只有建设教育强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 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 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下,动奶酪、闯难关、涉 险滩,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但我国教育发展仍面临一 系列突出矛盾,面临众多艰巨挑战,尤其随着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 烈, 教育需求日趋多元多层多面。

所聚焦的问题由落后的教育发展水平转为不均衡不充分的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不均衡一方面表现在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形成城市强农村弱、东部 强西部弱的局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均衡,形成普教强职教弱、高教强幼教 弱的局面。

教育发展不充分表现在跻身世界前列的教育领域与学科种类仍乏善可陈。

国际学 生评估项目(PISA)把上海学子两度列为榜首,却也发现诸多不足。英国 QS 全球教育集团 2 月 28 日发布的“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2018”显示, 中国大陆共有 5 个学科和 1 个学科群进 入全球前十,而哈佛大学仅一校便独揽 14 个学科全球桂冠。

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 的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意味着,建设教育强国既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亦为中国人民谋 幸福。就此, 《政府工作报告》以三个着力点来撬动教育强国建设:第一,建设制造强国, 就必须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使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平分秋色, 使政府与社会力 量精诚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的高素质技能 型人才;第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培养造 就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一支懂农业、 爱农村、 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 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第三,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优化 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培养百千万“有 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以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要为坐标,通过把教育发展的各项举措放到产教研的融通中、 放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导向性中、 放到国家发展大势以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契合度中去 检验,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设定为衡量发展得失的根 本标准,让神州大地上的每个人因更多更公平分享教育发展成果而“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 生梦想”,持续不断提升教育获得感。

如何发展教育 如何发展教育,这一问题确定的是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主体。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 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必须坚 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今年适逢改革开放 4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多次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行 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改革开放 40 年,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 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办、国办相继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 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直面人民群众的关切, 直指教育发展的瓶颈。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抑或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只要 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 挥群众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突破,就要充分调动全社 会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同学生及家长对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 度尊重其所表达的意愿、所拥有的权利、所积聚的经验、所迸发的智慧,大力引导其把教育 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 月 7 日,在广东代表团参 加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人才、创新这三者的紧迫性与关键性作出精辟论述。发展 的动力在于创新,创新的支撑在于人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 所承担的使命“最庄严、最神圣”,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新一届党中央深改组首次会议便 审议通过《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就是以教师这个“立教之本、兴教之 源”来撬动教育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 展。师者,德之范也。“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以统筹,意在鞭策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以无愧于习 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这一神圣称号。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人民立场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 育事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捍卫我党根本宗旨,一切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根本利益出发,建设教育强国之路才能走得更遥远亦不忘初心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委 托专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讨论稿_以人民为中心破解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难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破解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难题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行动的科学指南。

十九大 报告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在教育领域,“不平 衡不充分”的问题早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比较早 地在教育上体现了出来,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判断仍然 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基本事实。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表现为教育自身发展与社会其他方 面的发展存在既不平衡又不充分的关系,与“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 价值链中高端”这一要求不相适应。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 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人才、思辨型人才, 当下标准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的教育尚不能及时、 有效地适应产业升 级和社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另外,教育发展不均更集中表现为教育 系统内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之间的不均衡,其中城乡之 间的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

一、教育不均衡的矛盾依然突出 十余年来,各级政府在推进教育均衡上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 了明显的成绩。截至 2016 年底,全国共有 1824 个县(市、区)通 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国家认定,上海、北京、天津、江 苏、浙江、广东、福建 7 省(市)所有县级单位全部通过认定。十九 大报告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表述这一 事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到 2020 年 95%的县(市、区)实现基本均衡,目前尚有近 1600 个县 (市、区)没有通过评估。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民对教育不均 衡的切身感受依然较强, 即便在被验收认定为实现了教育均衡的地区 也是如此;多数地方通过规范入学秩序、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发 展等措施,择校的压力高峰期已过,但择校的潜在压力仍然存在,在 一些地区还有可能出现反复。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 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 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 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 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就业和教育被 列入“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之首。

二、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定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 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两段表述出 现在报告的不同部分,需要完整理解才能更好落实。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充分当然与历史、自然、经济和文化等多 种因素有关,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也直接相关,全国不同地区不在 同一起跑线上, 同一地区学校间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内部因 素有关。然而,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办学的主 体是政府,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必须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标准查找 问题和差距。

首先,基础教育学校的布局是教育不均衡、大规模择校和城区大 班额的成因。一些地方的新布局是:城区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 ——村小、 教学点。

新的小学学制是 2-4/3-4 分段: 前 2 年在教学点, 后 3 年到乡镇中心学校。由此出现低龄寄宿比例偏高, 部分中西部地 区三年级之前开始寄宿的小学生累计比例高达 55.4%。

寄宿生身高体 重明显低于非寄宿制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明显低于非寄宿制学生, 尤其在小学阶段;校园欺凌检出率高于非寄宿学校,学生抑郁水平 64.5%, 远高于非寄宿学校; 寄宿也明显加大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

因此有必要依据《义务教育法》中“就近入学”的原则,为所有居民提 供就近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

其次,在解决不均衡的问题上,不少地方依然存在较强的“就事论 事”的事务意识。其中包括过于强调解决县域教育,而未顾及到因外 出务工、交通便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生源跨县域流动情 况。不少地方总想在当地办一所比较好的学校,而这样的学校仅能解 决当地小部分孩子的上学问题, 却忽视当地所有居民子女的受教育需 求,忽视当地居民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因此在不少地方“超级中学” 呈现垄断化趋势,特征是位于省会或大城市、学校规模大、垄断当地 一流生源和教师、毕业生垄断一流大学在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 取指标。在一些地方,超级中学甚至面临着失控的危险,使“就近入 学”的基本原则被颠覆、基本学制被改变、基本学校类型被改变。

再者,教育不均衡、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方式不够专业 导致补习问题久治难愈,学生的学业负担偏重,难以有效实施以人为 本的教育教学,教育公平的价值未能有效贯彻,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受 到阻碍。怎样实现学生在自己居住地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愿望,怎样 维护整体教育均衡和良性教育生态, 是在教育上落实以人为本和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急需实现的目标。

解决上述问题已不是简单采取技术层面的措施就能实现目标,也 不能仅仅沿用过去已经采取的措施, 而需要从认识社会发展的主要矛 盾出发,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质,需要深入贯彻“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 充分保障”的高度,维护人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采取更为有效的措 施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 教育的综合改革是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 年)》确立的主要任务,这方面的改革受多重因素影 响进展缓慢,成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教育上“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的工作思路出发, 就需要在新的时期加快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的 教育综合改革,才能加速实现“幼有所育、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讨论稿_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重要论述摘录

党的十九大中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重要论述摘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 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 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 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 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 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 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 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 造历史伟业。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 的。

必须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 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 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 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 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 安居乐业。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 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不断迈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既 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 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 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 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 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我们要坚 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 起, 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 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 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 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 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 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 继续整 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重点强化政治 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 律严起来。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 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 台 。

加 快 推 进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