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脱贫攻坚 > 成功人士个人经历
 

成功人士个人经历

发布时间:2019-07-23 10:33:39 影响了:

成功人士个人经历_6位成功人士的故事

成功人士的故事陶华碧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 地摊。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 在街边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 麻辣酱,专门用来拌凉粉,结果生意十分兴隆。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 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这件事对陶华 碧的触动很大。她一下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 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还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 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

后来, 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 而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

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关上店门,走了 10多家 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 发现他们的生意都非常好。

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佐料的麻辣酱都是从 她那里买来的。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 经营多年的餐厅,1996年7月,她租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 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在中国,一瓶 280 克的老干妈辣酱,网购价格为人民币 7.9 元;而在美国,亚马逊[微博]卖 3.9 美元(约人民币 24 元)。2012 年年 7 月,美国奢侈品电商 Gilt 把老干妈奉为尊贵调味品, 限时抢购价 11.95 美元两瓶(约人民币 37 元一瓶)。”美国“老干妈”绝对算的上是“来自中 国的进口奢侈品”北美、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超市里 2013 年,老干妈实现年销售收入 37.2 亿元,上缴税收 5.1 亿元。马云: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都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 第三次高考,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马云曾经 还在数学考试中只得到了1分。后来,马云辞职后换了几份工作,包括做过一个新开张的肯德基店的店长助理。1995 年他创办了海博翻译社。

因为帮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国一家公司谈合作, 马云在去美国时第一 次接触到了互联网。1995年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 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并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

那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 不如说是个推销员。

一位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的老乡这 样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 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而他还是一遍遍地“对牛弹琴”。到了 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 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 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

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 最终向对方出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 脚。

1997年, 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 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份贱卖, 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 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

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间埋头 苦干15个月后, 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 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 万元。

然而, 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

他决定再度重新 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起步的阿里巴巴 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诞生了,打造马云:8.9%的股份 王健林 马化腾 126亿美元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 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 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

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 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 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 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 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 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 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 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 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 刚刚开始发展, 在这样的情形下, 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 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 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 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 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 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 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 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 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 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 贸部官方网站、 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 中国招商、 网上广交会、 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随着互联网在中国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许多竞争者,当时最强大的当属本地的杭州电信。实力悬殊的竞争使得马云最终向对方出 让了70%的股份,但双方合作并不愉快——失去决策权的马云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1997年,当时的外经贸部向马云伸出了橄榄枝,他将自己所持的中国黄页剩余股 份贱卖,带着几个创业伙伴远走北京,继续开发网上贸易站点。在租来的不到20平方米 的小房间埋头苦干15个月后, 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 而且 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然而,外经贸部此前对马云团队许诺的股份因种种原因迟迟 没有落实。他决定再度重新创业。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马云家中,以50万元 起步的阿里巴巴诞生了,打造出惊人财富的18人创业团队也合作至今。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

他告诉记者: “在这之前, 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

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 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 域。

早身阻止 偷井盖视频宗庆后:家庭非常贫困,共有兄妹5人,父亲因为解放前在汪伪政权下做过职员,回到杭州后找不到工作,全家只靠在杭州做小学教师的母亲的工资度日。18岁,初中毕业后,为 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农场,茶场。再后来,知青下乡,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 在茶场种茶、割稻、烧窑,宗庆后一待就是足足15年。1978年,随着知青的大批返城,33 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在校办厂做推销员,10年里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依然郁郁不得志。

待到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42岁的沉默的中年男子。对多数人而言,42岁已是到 了被生活磨得心疲力竭、转而把人生愿望寄托到下一代的岁数了。1987年夏天,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 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代销冰 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 厘钱。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风里 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 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 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 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 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 到2.17亿元。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 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

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 公司。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 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 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2014年 宗庆后家族1200亿 人民币 69岁 13年 12年夺得 内地首富牛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全球捐股第一人”,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

“因为吃不起 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母抚养14年。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 工人。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 伊利创始团队成员) ,成为“中国冰淇淋大王”;1999年离开伊利,创立蒙牛,后用短短8 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牛根生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家, 第二阶段是慈善家。

全球最早捐股的有3个人, 2005年是牛根生, 2006年是巴菲特,2008年是比尔·盖茨。世界财富大亨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也已经 坚持多年慈善事业。盖茨承诺把大多数财富用于自己和妻子梅琳达创办的慈善基金会, 巴菲特则承诺捐出99%的个人财富。老牛与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被并称为“全 球四大捐赠巨头” 李书福: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刚刚高中毕业的李书福没有继续求学,19岁就试水商海,1982年,就拿着父亲给的120块钱做起了照相生意, 掘到了第一桶金。

经营着照相馆的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

他把自己分离提 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制造冰箱1984年~1986年,任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生产冰箱蒸发器。一开始,李书 福就是自己一个人生产,然后装包里,骑自行车把零部件送到冰箱厂。后来,他和其他几个 兄弟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他出任厂长。

1986年,他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 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牌电冰箱,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 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北极花”牌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驰名产品。而 26岁的李书福也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了。不过,最后其冰箱厂因没有列入定点 生产企业名单而终结了。

怀揣千万元的李书福在放下冰箱厂后,去了深圳“充电”。不过,在深圳学习期间,因 为装修宿舍,李书福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市场前景不错。随即他就返回台州,又开始重新 创业,生产这种装修材料。

1989年~1991年,任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生产了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并 建立了全国第一张铝塑板的生产厂。

1993年,李书福吸取了“北极花”的教训以数千万元的代价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 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 陵”合作生产“嘉吉”牌摩托车, 不到一年的时间, 他的摩托车销量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 车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汽车制造1994年,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李书福有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造汽车”。刚开始,尽管得 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李书福还是在临海市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了吉利 “豪情汽车工业园区”;1997年,四川一家生产小客车的企业濒临倒闭,精明的李书福看 到了机会,最终吉利投资1400万元,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并拿到了小客车、 面包车的生产权;1998年8月8日,没有准生证的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2001年 12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吉利终于获得了轿车生产资 格。到2001年,吉利拥有了临海(豪情)、宁波(美日)和上海浦东(华普)3个汽车生产基地,完 成了吉利进入汽车工业的基本战略架构。开照相馆“我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李书福说:“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 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他敢闯敢拼,豁得出去。

他最早算得上做生意,应该是1982年的照相生意。李书福19岁,高中毕业。

“当时就是父亲给了120元。”“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 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 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的“野照相”———“来,来,同志过来照张相。”见了逛公 园的拉着照相,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一年以后,李书福迈出办企业的第一步。

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喜欢鼓捣的李书福,在洗相的过程中发现,用 一种药水浸泡, 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

李书福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 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1万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 福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试水冰箱时间到了1984年。

后来,李书福的简历,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年开始写起,此时他的名头是黄岩县石曲冰箱 配件厂厂长。

李书福有一次去一个小鞋厂定做一双皮鞋,发现鞋厂的4个工人都在给冰箱做一种元 件。那时候,冰箱在北方一些城市还绝对是供不应求。李书福回家后也开始生产这种冰箱零 部件。

“当时的效益非常好,一年营业额有四五千元。”这时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更大决定 ———生产电冰箱。在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 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

1986年,李书福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 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电冰箱。

“我们电冰箱非常成功。”北极花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1989年, 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

1989年6月,国家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戴着乡镇企业“红顶”的北极花, 自然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

后来,李书福离开北极花怀揣上千万元来到深圳,身份是学生。这是李书福第一次外出 学习,到目前为止,他分别在深圳、上海、哈尔滨三地的大学进修学习过,他能说一口较流 利的英语。

浙江台州,联合兄弟开始重新创业,生产这种材料。装修材料给李书福家族带来了巨大 的成功,截至2009年,这份产业每年还有上亿元的利润。

2010年3月28日, 吉利集团花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周晓光:那一年周晓光16岁,才第一次跟着母亲走出山沟,背着从刚刚萌芽的义乌廿三里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百余斤绣花针和绣花样等货物,开始了长达7年的流动小贩生 涯。16岁开始 大布袋里是一些绣花的花衬子、绣花针和绣花样,也是她“讨生活”的全副 家当——白天,她在一个城市靠摆地摊卖这些东西赚一点钱;晚上,她就搭到另外一个城市 的火车,第二天再做同样的生计。7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依照当时的标准, 已经算是一个小康人家。

事业初成 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跑过三江六码头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婚后的周晓光 结束了7年来那种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第二年,她和丈夫拿出1万5千元积蓄,在义乌第一 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经营饰品——几年前在东北卖绣花样的时候, 他们看到东北 的女子喜欢戴花花绿绿的头饰, 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的爱美天性, 就选定了饰品 作为主要经营的业务——她希望能用这1万5千元赚到5万元后,就回到农村和丈夫过男耕女 织的生活。于是,周晓光和丈夫两人在义乌开起了“夫妻店”——丈夫到广东、上海、北京 等地进来原材料后,她和妹妹们就在晚上加工,然后第二天在义乌摆摊销售。

周晓光那种生意人的潜质渐渐地发挥了出来。1987年,当她赚了十几万元,并在那个 被称为“仿真饰品”或者“流行饰品”的新兴行业里做成全国数一数二的时候,她早就把 “赚5万元就回家”的想法抛诸脑后了——从此,周晓光再也没有“满足”过。

几年下来,周晓光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没 过多久, 朝阳门成为义乌市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这时的周晓光, 几乎实现了她“行商” 时代所有的梦想:丈夫善解人意,稚子活泼可爱,家庭安定和睦??如果仅从“小家庭”的 观念出发,周晓光似乎是该满足该停下来歇歇了。

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叫“事业”的东西开始在她的头脑里生长。

1990年代初期,周晓光在去香港考察的过程中,香港的“店铺式经营”给了她灵感。

她敏锐地感觉到,有了店铺,生意会越做越大,经营的商品也会越来越多。于是回到义乌之 后,周晓光成为了义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开出了义乌第一个饰品店面,并做了许多新产 品的代理商。

1995年的一天,这一年,以周晓光和她的丈夫虞云新的名字各取一字命名的“新光” 饰品有限公司在义乌青口工业园区落户了。” 转型升级 从1995年办厂开始到1998年,几年时间,新光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 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一举成为国内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1998年,当周晓光拿 着自己生产的首饰首次进军香港珠宝展时,无数客商的目光被琳琅满目的新光饰品吸引过 来,随后的订单如雪片般地飞来。然而,就是在这如雪片的订单中,周晓光开始察觉到,自 己的企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非转不可的时刻。

在金融危机中, 周晓光还无私地伸出援手, 帮助宝娜丝集团等八个遭遇资金困境的企业 起死回生、成功解困,得到了上级领导、企业界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省委主要领 导誉为“浙商团队抱团合作、互助自救的典范”。这些年来,新光集团纳税额在义乌市民营 企业中一直名列前茅,自1995年公司创办以来,新光已吸纳安置来自二十三个省市、十四 个民族的就业人数累计达10万余人次,当前公司保持员工人数达6000余人,为构建和谐劳 动关系,解决政府就业压力作出了积极贡献;公司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尊师重教,支持希望 工程,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自1998年以来,累计已向慈善基金捐款、捐资助学及其它社 会公益事业等投入达3000多万元;无私帮扶整个行业共同发展,努力在研发、管理、营销 渠道、市场信息、人才培训等诸多方面,对业内其它企业进行带动、引领、帮扶、共享。经 过十多年的精心培育和扶持,如今流行饰品行业已发展成为义乌市一大支柱产业,涌现了 4000多家饰品生产企业和经营户,年产值达2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解决了 1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6财富传奇编辑[4] 周 晓 光 与 丈 夫 虞 云 新 拥 有 世 界 上 最 大 的 人 造 珠 宝 饰 品 制 造 商 新 光 控 股 集 团 (NeoGlory Holdings Group) 。福布斯依据最新文件估算,这对夫妇的净资产接近13亿美 元,这得益于他们在饰品之外的资产投资上取得了成功。

周晓光年仅16岁时就走上了创业生涯,沿街叫卖刺绣花圈、绣针以及刺绣图案,[5]作 为家里的长女,她肩负起照顾1个弟弟及5个妹妹的繁重任务。肩上的这份责任让她上大学 的梦想化为乌有。在随后6年多的时间内,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将她的产品最远卖到了黑 龙江省的哈尔滨与伊春。

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来自浙江的刺绣制品小商人虞云新。他们在浙江省义乌共 同创办了新光饰品公司,并将其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首饰和时尚饰品制造商。今天,义 务云集了接近4,000家珠宝制造商。从业人员超过了10万人,创造了超过30亿美元的年均 销售额。在这些公司中,超过600家的创始人曾在周晓光的公司打过工。

周晓光拥有新光控股集团51%的股份,价值约合6.5亿美元;她丈夫拥有剩余的49%, 价值约合6.24亿美元。2008年,她首次进入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净资产为1.8亿美元。

2012年,周晓光夫妇以6.6亿美元净资产再次上榜。

新光控股集团成立于1995年,当初只是一家廉价戒指、手镯与项链的低成本制造商, 总部位于浙江省义乌市。现在,该集团在中国各地拥有近千家门店,招聘了300位设计师, 他们每天能够拿出上百件设计。该集团与奥地利奢侈品牌施华洛世奇(Swarovski)结盟, 使用后者生产的水晶。该集团还与乐坛“天后”席琳·迪翁(Celine Dion)合作,全新推 出高端珠宝产品线。

根据最近公布的财报,2011年,新光控股集团(除了珠宝首饰外,资产还分布于服装 佩饰、房地产及金融等多个行业)的珠宝首饰销售收入达到1.21亿美元(7.55亿人民币) , 而集团总营收达到5.48亿美元(34.16亿人民币) 。与上年相比,该公司珠宝销售额增长了 77%, 但总营收下降了41%。

总营收下滑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调控国内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 产价格下跌。但是,受益于其对一系列房地产开发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其 中 包 括 江 苏 新 光 一 德 建 设 发 展 有 限 公 司 ( Jiangsu Xinguang Yid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 、中百集团以及永旺人寿保险(Aeon Life Insurance)等,使得公司总 资产及股东权益均有所增长。根据最近公布的财务报告,截至 2011年底,该集团的股东权 益为12.7亿美元(79.4亿元人民币) ,远远高于2009年的可比数据:7.32亿美元(45.6亿人 民币) 。[6]

成功人士个人经历_成功人士的故事

成功人士的故事 篇一:成功人士的故事 李嘉诚的故事 ` 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 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 寡母生活艰难。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 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 16 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 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午夜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 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 次偶发事件,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 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但 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 再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开除他。

“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 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 生信条。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职业,性 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一切 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后,李嘉诚辞掉跑堂的工作,从塑胶厂推销员开始,一直干到 了业务经理。三年后,20 岁的他做好了准备,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 的他,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 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随后,经过反复考察, 他认为塑胶花市场需求很大, 于是大量生产, 这为他带来了可观收入。

30 岁的李嘉诚,已成了千万富翁。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时,李嘉诚却 敏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拥入这个行业,“好日子很快会过去”,如果 再不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溅湿衣裤”了。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 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随后他找到的是房地产。60 年中期,内地的局势令香港社会人心 惶惶,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 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当时的地产价格来算,他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 了。但他沉着应变,仔细分析局势。认为内地肯定会恢复安定,香港 将进一步繁荣发展。

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时, 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 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说:“我 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 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他 从中获得了双倍的利润。到 1976 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 5 个多 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此后,李嘉诚节节高升,成为 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 会各界的邀请, 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 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 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 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 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 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 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 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老人这 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 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 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 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 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 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 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 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 观众好象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 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 然后认真地, 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

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 然后停顿一 下,再一次用小锤 “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 “咚” 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 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 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象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 忿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象也喊累 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 叫一声:“球动了!”刹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 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 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象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 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 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 哐“作 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 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 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 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 15 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 亲借来的 200 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 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 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 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 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 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 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 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就这样, 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 业界的“龙头老大”。

后来, 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 不无感慨地说: “虽 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 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 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甚至是感动。同样是卖米,为什么王 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呢?关键在于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顾客, 研究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不 单纯卖给顾客简单的产品,而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自己的服务项目, 与产品一同给予顾客。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服务的价值。顾客从其他米店也可以买到米, 但从王永庆的米店里买米,会感觉自己的所得是超于产品价值的,这 超出的价值便是服务。令人感动的服务决不仅仅是微笑能涵盖的,它 融合在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里。如果去衡量的话,衡量的标准便是:你 是否在与顾客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细心地为顾客的方便与顾客的利 益着想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如今技术高度发展、产品趋同的形 势中,一个企业如果想存活并发展,就一定要有超越产品的让顾客愿 意为之捧场的理由。只有乐于把方便给予他人,把利益给予他人,把 温暖给予他人,把服务给予他人,才能塑造出企业独特的魅力,赢得 顾客心。

篇二:十位名人的职业生涯故事 十位名人的职业规划故事 一、施瓦辛格的职业规划 四十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穷小子,身体非常瘦弱,却在日记里 立志长大后做美国总统。如何能实现这样宏伟的抱负呢?经过思索, 他拟定了一系列目标。

做美国总统首先要做美国州长--要竞选州长必须得到雄厚的 财力后盾的支持--要获得财团的支持就一定得融入财团--要融入 财团最好娶一位豪门千金--要娶一位豪门千金必须成为名人--成 为名人的快速方法就是做电影明星--做电影明星前得练好身体,练 出阳刚之气。

按照这样的思路,他开始行动。某日,当他看到着名的体操运动 主席库尔后,他相信练健美是强身健体的好点子。他开始刻苦而持之 以恒地练习健美,他渴望成为世界上最结实的壮汉。三年后,借着发 达的肌肉,一身似雕塑的体魄,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囊括了各种世界 级的"健美先生"称号。

22 岁时,他踏入了美国好莱坞。在好莱坞,他花费了十年时间, 利用自身优势,刻意打造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终于,他 在演艺界声名鹊起。当他的电影事业如日中天时,女友的家庭在他们 相恋九年后,也终于接纳了这位"黑脸庄稼人"。他的女友就是赫赫 有名的肯尼迪总统的侄女。

2003 年,年逾五十七岁的他,告老退出影坛,转而从政,成功竞 选为美国加州州长。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美国总统。

他就是阿诺德· 施瓦辛格。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科学规划,行动有 力,就能成功。

从这个职业规划案例可以看出:职业规划制定的越早、步骤越详 细,越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管这个目标多么艰难、自己的现实 和理想之间相差多远,只要自己有恒心、有切实可行细致的计划,并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完成,就一定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二、方文山的职业规划 方文山?周杰伦的最佳拍档!周杰伦说,"没有方文山,我的歌 不会这么成功"。方文山的歌词充满画面感,文字剪接宛如电影场景 般跳跃,在传统歌词创作的领域中独树一帜。

方文山如今已经俨然是继林夕之后华语乐坛最优秀的词作人,但 从媒体上看,如果不说话,你会把他当做送外卖的,实际上他曾经就 是个送外卖的。 方文山是电子专业毕业,为了圆梦而在台北苦苦打拼。他做过防 盗器材的推销员,还曾帮别人送过外卖,送过报纸,做过中介、安装 管线工。

他原来的理想是做一位优秀的电影编剧,进而成为合格的电影导 演,但当时台湾地区电影的整体滑坡让他望而却步,只好退而求其次 地拼命创作歌词。

方文山当时最喜欢的是电影,只是觉得可以通过写歌词这个渠道, 可能能帮助他迂回进入电影圈。方文山在做一名还算称职的管线工之 余,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创作歌词上,直到可以选出 100 多首,集成词 册。这时候,方文山开始了他的求职之路。他翻了半年内所有的CD 内页,找最红的歌手和制作人,把集成册子的歌词邮寄给他们,一次 寄 100 份。为什么要寄这么多份?方文山是做了计算的,他估计经过 前台小姐、 企宣、 制作人层层碾转, 大概只有五六份被目标人物收到。

实际上他估算的太乐观了,这样持续的求 职行为持续了一年多,结果都是石沉大海,直到有一天接到吴宗 宪的电话,同时吴宗宪还签下了一位会弹钢琴的小伙子,他就是周杰 伦。

被吴宗宪发掘并赏识,方文山进入华语流行音乐界,和周杰伦结 成黄金搭档,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真正的成为了"华语乐坛回避不掉 的人物"。

看到以上方文山的成功之路,每个有梦想的人可能都会兴奋不已, 好似都找到了可以成功的捷径。实际上成功之路远没有那么简单,也 不是所有的途径可以被复制的。别人能用这条路走通,你则未必。方 文山的求职之路有否可以借鉴的地方呢?那当然是有的。

(一)路径无法复制,但可以复制精神 你如果能像方文山一样,在卑微乏味的工作中,喜欢自己,不放 弃自己的梦想,在一年多无果的情况下仍然有拥抱梦想的力量,你即 使成不了方文山,也能成方文海。

(二)求职是需要结果的 如果方文山寄出去的不是 100 多首的歌词集子而是一份求职简历, 简历上面仅仅是自我评价,如"将音乐视作生命、团结同事、刻苦耐 劳",你觉得他会有机会吗?仅仅有梦想是永远不够的,关键你为梦 想做了什么,坚持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结果? (三)结果是要交换的 方文山那本歌词集的第一页是这样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这是我 去芜存菁后的作品……已经预埋了音乐韵脚,而且充分考虑了流行音乐 承转的节奏要求……"求职信是给人看的,不是自我梦呓和陶醉,要充 分考虑对方的需求,提供他人认可的价值。

(四)有些途径可以更好 方文山说,进入圈子以后我才知道这个寄歌词的渠道有问题,实 际上这个圈子基本上是通过圈内的编曲老师推荐,艺人的同学朋友推 荐。而我比较走运,刚好赶上吴宗宪想组建音乐工作室。 方文山被吴宗宪相中有它的偶然性。但如果方文山在作出求职行 为之前更好的了解音乐圈的规则、采用词曲的渠道,而不是自我想象 的话,一定可以加速求职成功的路径。求职之前要先尽量接触圈子, 尽量的获取信息,尽量的认识人脉。

三、郭晶晶:做己所爱,爱己所做 2008 年8月 17 日,2008 北京奥运会女子3米跳板跳水决赛在国 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进行。"跳水皇后"郭晶晶以总分 415.35 分的 高分成功卫冕。

作为国内现役运动员的代表,郭晶晶是跳水"梦之队"的领军人 物,曾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然而,辉煌的背后是她一步步走过的荆棘 之路。5岁练跳水,15 岁首次参加奥运会一无所获,1998 年参加世锦 赛,仅获女子3米跳板亚军,在之后的几年赛事中,她始终与奥运会 冠军宝座失之交臂,其中包括悉尼奥运会3米跳板单人、双人亚军。

巨大的压力,残酷和现实,并没有让她意志消沉、打退堂鼓。相反, 基于对跳水运动的喜爱,她以坚韧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心,加之更为 艰苦的训练坚持着。2004 年,她终于从雅典奥运会拿回2枚金牌。如 今,早可以光荣引退的她,仍在向 2008 奥运冠军冲刺,本届奥运会上 她获得了2 枚沉甸甸的金牌,演绎了一出完美的落幕。

作为一名老运动员,郭晶晶承受着长年伤痛的困扰,在一次次大 型比赛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骄人战绩,是什么让她征战赛场多年却依 然保持着良好的业绩?她成功的背后又有什么经历和特质?是什么动 力在一路支撑着自己? 郭晶晶说:"因为喜欢,才会投入,才会愿意付出。" 成功的背后是一路走过的荆棘之路,我们寻找她动力的源泉,可 以看到,对跳水的热爱是支持着她战胜种种艰辛、勇往直前的中流砥 柱。

郭晶晶在跳板上的成功,是职业与兴趣结合的最佳体现。她喜欢 跳水这项运动,为了实现那完美一跳而不停的去修正肢体、动作,不 断地在重复练习中改进不足, 缔造完美。

用她的话说, "正因为喜欢, 才会投入、才会愿意付出。" 由此可见,兴趣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是职业 是否能走向真正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对职业的兴趣能让自己全身心 的投入工作中,不计较得失,更能忍受成功前的寂寞,加快职业生涯 发展的步伐。

四、张艺谋的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奥运开闭幕式的洗礼,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张艺谋导演拍摄的电影不仅好看,他的职业发展历程也值得同学们借 鉴。

解剖:张艺谋的发展历程 "前半生"--从农民到摄影师和演员 1968 年初中毕业后, 张艺谋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 后在陕西 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1978 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2 年毕 业后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师。1984 年作为摄影师拍摄了影片《黄土 地》 ,崭露头角。1987 年主演影片《老井》 ,颇受好评。

"后半生"--从《红高粱》到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1987 年,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红高粱》 ,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 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 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广获赞誉。正是这部电影, 让张艺谋成功地实现了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并以一个成功导演的角 色进入公众视野,奠定了张艺谋成功导演的地位。

从此,张导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经过一段艺术片的成功后,他又 转向了商业大片, 《英雄》 、 《十面埋伏》 、 《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部部 商业大片的红火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并最终带他走到了中国电影 旗帜的位置。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张艺谋又以其独特的大手笔, 面向全世界展 示了一部绝对中国的完美"大片",也使得张艺谋站上了生涯的巅峰。

揭秘:张艺谋导演成功轨迹 插队劳动的农民-工人-学生-摄影师-演员-导演,一次次巨 大的职业跳跃和转型才最终造就了一个 成功的导演。让我们共同来探析张艺谋导演的职业规划过程。

o职业准备期 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年轻时的张艺谋未能上高中就插队当了农 民和当工人,很多人像他一样没有选择,但能像他一样坚持自己梦想 的却不多。终于,在 1978 年。张艺谋以 27 岁的高龄去学习自己钟爱 的摄影,为自己未来的转型进行积累。

o职业转型期 重新进入课堂学习后,张艺谋老老实实的做起了摄影,虽然他的 志向是导演,但他显然十分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这个时候的他仍在学 习,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实践中学习。

o职业冲刺期 在《黄土地》获奖后,张艺谋有两个选择:继续作为一个已经很 成功的摄影师或者转型开始做导演。然而,意料之外,他却做了另外 的选择--做一名演员!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不过也可以说, 这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要做导演,特别是要想成为较有建树的导演 的话,当然最好能亲身体验过做演员的感受,才能在拍片的时候和演 员们够契合。

o职业发展期 《红高粱》成功以后,张艺谋拍了一段时间的文艺片,在全国大 众都熟悉了他的名字后,张艺谋敏锐地捕捉到了商业片的市场价值, 并与中国电影市场的需求相契合,他开始转向了商业大片,开始了自 己的大片之旅,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尤其是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 会开幕式的无形宣传,使得张艺谋导演蜚声海内外,风头无人能及。

思考:如何进行自我职业规划? 张艺谋导演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清晰的职业规划是成功的保障。

同学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也有更好的成才条件,应该抓住机遇,合 理规划职业发展,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五、比尔· 拉福的故事 背景:一个美国小伙子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商人。

中学毕业后考入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 工科中最普通最基础的专业---机械专业。

大学毕业后,这位小伙子没有马上投入商海,而是考入芝加哥大 学,攻读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出人意料的是,获得硕士学位 后,他还是没有从事商业活动,而是考了公务员。

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五年后,他辞职下海经商。又过了两年,他开 办了自己的商贸公司。

20 年后, 他的公司资产从最初的 20 万美元发展 到2亿美元。

这位小伙子就是美国知名企业家比尔· 拉福。

1994 年 10 月,比尔· 拉福率团来中国进行商业考察,在北京长城 饭店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谈到他的成功应感激他 的父亲的指导,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规划。最终这个生涯 设计方案使他功成名就。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成功的简图: 工科学习→工学学士→经济学学习→经济学硕士→政府部门工作 →锻炼处世能力,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大公司 工作→熟悉商务环境→开公司→事业成功 第一阶段:工科学习 选择:中学时代,比尔· 拉福就立志经商。他的父亲是洛克菲勒集 团的一名高级职员,他发现儿子有商业天赋,机敏果断,敢于创新, 但经历的磨难太少,没有经验,更缺乏必要的知识。于是,父子俩进 行了一次长谈,并描绘出职业生涯的蓝图。因此升学时他没有像其他 人一样直接去读贸易专业,而是选择了工科中最基础最普通的机械制 造专业。

评析:做商贸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商品贸易中,工业品 占绝对多数,不了解产品的性能、生产制造情况,就很难保证在贸易 中得到收益。工科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能帮助建立一套 严谨求实的思维体系。清楚的推理分析能力,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正是经商所需要的。

收获:比尔· 拉福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四年,除了本专业,还广泛接 触了其他课程,如化工、建筑、电子等,这些知识在他后来的商业活 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阶段:经济学学习 选择:大学毕业后,比尔· 拉福没有立即进入商海而是考进芝加哥 大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经济学硕士课程。

评析:在市场经济下,一切经济活动都通过商业活动来实现的, 不了解经济规律,不学习经济学知识,就很难在商场立足。 收获:比尔· 拉福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搞清了影响商业活动 的众多因素,还认真学习了有关法律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管理知识。几 年下来,他对会计、财务管理也较为精通,在知识上已完全具备了经 商的素质。

第三阶段:政府部门工作 选择:比尔· 拉福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考取了公务员,在政府部 门工作了五年。

评析: 经商必须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要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必须深知处世规则,善于与人交往,建立诚信合作关系。这种开拓人 际关系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工作中才能得到提高。

收获:在环境的压迫下比尔· 拉福养成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由 稚嫩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名老成、处世不惊的公务员,并结识了各界 人士,建立起一套关系网络,为后来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便利条 件。

第四阶段:通用公司锻炼 选择:五年的政府工作结束之后,比尔· 拉福完全具备了成功商人 所需的各种素质,于是辞职下海,去了通用公司。

评价:通过各种学习获得足够的知识,但知识要通过实践的锻炼 才能转化为技能。

收获:在国际着名的通用公司进行锻炼,比尔· 拉福不仅为实践所 学的理论找到了一个强大平台,而且 篇三: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邓亚萍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 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 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 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 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 18 枚世界冠军奖牌。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 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牛顿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 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 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 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 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 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 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司马光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 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 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 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 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 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卓别林 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 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 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 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 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 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 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成功人士励志故事之约翰逊 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 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 部份书籍, 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 要他去, 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 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 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 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 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