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脱贫攻坚 >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5篇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5篇

发布时间:2023-02-11 16:02:21 影响了: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事迹材料是很常见的文本,写事迹材料是一件能够考验我们逻辑思维能力的事情,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5篇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1

_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毛相林等10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毛相林是从重庆巫山走出来的老支书。他带领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民,把一条“天路”,修成了致富路。

没到过下庄的人,很难想象,在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下,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坑”——直到1999年,两名记者发现了下庄村村民修天路的壮举,他们当时的真实情况才得以被记录:从坑沿到坑底,足足有1100多米,108道之字拐。当时有397名村民。过去50年中,有153人从没去过县城,160人从没见过公路,210人从没见过汽车,360多人从没看过电视……曾经大家抬一位村民去医院看病,可是走到乡医院,要四五个小时,抬了一半,人不行了,只能又往回抬……

更为惨烈的数字记录了下庄村人生活的绝望:有60多人从悬崖上摔伤,15人摔残,23人摔死……

“天坑”不仅让人离现代文明生活相去甚远,甚至每年生活所需的70余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村里生产的几十万斤粮食和几百头毛猪,也被卡在了这条山路上,进不去,出不来。原来的羊肠小道,往返一次,要整整4天。

这不仅是一条天路,更是下庄人的生路。

修这条天路,是毛相林接任下庄村村委会主任后的“异想天开”。

在动员大会上他说:“不修路没出路!不修路,还会死更多的人!”

用啥修?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只能靠双手和最简单的工具。全村男女老少加起来397号人,一人回家凑10元;加上从信用社贷款的一万多元,买些最简单的工具,筑路开始了。

这是一场并非决心就能打赢的攻坚战。7年间,有6名村民牺牲在了修路的途中。他们当中,有人滚落下山谷,也有人被滚石砸中,永远留在了大山中。

毛相林和下庄村村民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路通了,而村里一穷二白、没有产业基础的现实,又给通路的豁亮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些村民可以出去打工了,可毛相林算了一笔账:四分之一的人出去打工赚回来的钱,即便能养活这个村子,也绝对没法致富。想致富,得把产业引进来。

自己没有,就先学别人的:从还在任民兵连长时带领村民去原始森林移植漆树苗,到养山羊,再到号召村民种100多亩桑树养蚕,学历不高、初中没有毕业的毛相林评价自己曾经“蛮干,瞎搞”,这几样,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堪称惨败。

但他身上有股劲儿,让村民能再信任他:修路时,他腰上缠住绳子,比村民都先下去探路;村里征地建文化广场、卫生室和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他让儿子让出了三次修建平整的宅基地。

他在村民大会上跟大家检讨:“这几年搞了几个品种都搞砸了,都怪我不讲科学蛮干,让大家失望了,我给大家道个歉。”村民心疼他,也信他。

下庄村地盘小,办厂子立不住,祖祖辈辈都围着土地打转转:玉米、红薯、土豆、小麦……山路通了,毛相林赶紧把柑橘种植引进村里,没想到柑橘长虫,几乎绝收。

又一次失败,下庄村村民甚至怀疑,是不是这就是下庄村人的命运?

但在村民大会上,毛相林又一次获得了村民的支持——当年修路那么苦都过来了,现在算啥?

毛相林从县里请来种植专家,又带村民去巫山县曲尺乡考察柑橘种植。在科学的指导下,柑橘终于在2019年初挂果。柑橘专业合作社以产业收益的80%归农户、15%归村集体、5%归专业合作社的比例运作,预计全村650亩纽荷尔柑橘全部投产后,每年能带来200万元的收入。

除了瓜果,多种经营也是下庄村的新思路。农民种了几十年的小麦等农作物,走绿色食品标准,还有配合贫困户联合开办的农家乐……大家齐心、凝志,从“天路”上,送出了柑橘、生猪和西瓜,走出了大学生,迎来了懂电商和回家乡做教师的年轻人……

曾经,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是全县最穷的村。2015年,下庄却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倍。

在毛相林61岁的这一年,他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几十年过去了,毛相林的头发白了,背弯了,人更瘦了。从“蛮干”到探索出一条适应下庄村脱贫的科学路径,毛相林和大家走过弯路,也走出了天路!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2

“兑现‘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的诺言”

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初,下庄精准识别出19户贫困户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在危房改造中,毛相林提出利用危房改造契机,让村里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吃上“旅游饭”。

贫困户杨元顶倒是有这个意愿,但他并不想改造房屋,因为没钱。而且经营农家乐要人手,杨元顶的妻子长期生病,孩子们都不在下庄,“谁来掌勺?谁来采购?谁来打杂?”

毛相林仔细研究35户贫困户的情况,发现像杨元顶这样有意愿办农家乐但又条件不足的,还有好几户。比如杨亨双会开车,可以做采购;袁堂清的妻子厨艺好可以烧饭菜;杨元顶懂财务能记账。

“3家人把房屋建在一起,合心、合力、合资办农家乐。”在毛相林的撮合下,2019年,三户贫困户联合开办的农家乐正式营业,毛相林为其取名“三合院”,当年就创收6万元。“大家分工协作,既省了钱,又解决了人手问题。”

引导贫困户开农家乐,还只是巩固稳定脱贫。毛相林说,下庄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还要走好产业路、探索旅游路、开创小康路。

“下庄,前有峡谷、后有群山,谷的尽头就是小三峡,山的那一边是当阳大峡谷。”这些年,毛相林外出学习、参观不少。他围绕“下庄有啥?下庄人能干啥?”等问题,爬高山、探河谷,对下庄的旅游资源了如指掌,“大体量的峡谷、沟壑群、台地、山脉以及森林景观和村落田园梯田群交织一体,山水相连、人文交融,构织起一派恬静、悠然的世外桃源景象。”

2018年,当阳大峡谷连接沪渝高速的旅游环线开工建设,并经过下庄前方的后溪河峡谷,只要下庄对接上旅游环线,就可以冲出峡谷,迎接游客进庄了。

“三步走,把旅游做起来。”毛相林介绍,第一步把村容村貌做靓,对危房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民宿,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星级农家乐,发展壮大民宿旅游;第二步把下庄精神唱响,借助下庄精神文化陈列馆,讲好修路故事、传承好下庄精神,把下庄打造成弘扬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培训基地;第三步对接旅游环线,巩固发展柑橘产业、西瓜产业及桃园观光,吸引游客到下庄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他表示:“我还要为下庄干几年,兑现‘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的诺言。”

山高耸,那是下庄人挺起的不屈脊梁;路蜿蜒,那是下庄人留下的奋斗轨迹。战天斗地修筑出山路、众志成城走出脱贫路。毛相林说,下庄的乡村振兴路,还得靠一代一代的下庄人发扬下庄精神,接力干下去。

“人一辈子哪有挣得完的钱啊。”去年疫情期间,毛相林趁回家过年的村民暂时不能外出的机会,召集村民开了3次乡村振兴会议。他语重心长地开导年轻人,“下庄乡村振兴,年轻人主力军。”

在下庄,有这样一张老照片,村小教室的黑板上书写着“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明天”18个大字。

“当时,我就坐在教室里。”29岁的毛连长记忆犹新。那天,老师张泽燕讲的就是山上大人们修路的故事,鼓励他和同学们长大了要为下庄美好的明天出力。“当时朦朦胧胧的,也不清楚明天是个啥。”

后来,毛连长参军,入党,退役后一直在外打拼。听着毛相林的话,看着他满头的白发,毛连长开始意识到那句话的含义。他说,作为党员,就像毛相林当年带头修路一样,要不忘初心冲锋在前。

20年来,下庄的年轻人踏着父辈开凿的天路走出下庄的不少。考出去的大学生已有20来个,在外创业当老板的有10余位。如今,在毛相林的动员下,100多村民又陆续回到了下庄。

现在,毛连长决定改建民宿,让_搞网络直播带货,销售下庄的柑橘、西瓜、面条,把游客吸引到下庄来。大学毕业的彭淦也回到了村里服务;毛相林把儿子毛连军留在了下庄,参与旅游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加油干!”毛相林说,他要带领年轻一代下庄人,继续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为下庄闯出一条幸福的小康路。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3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4

毛相林,男,60岁,汉族,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下庄村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改任撤并后的新村主任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当好村民修路的领头人,苦熬6年始终保持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老下庄村的真实写照。下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几乎与世隔绝。全村4个社,96户、近400人住在“井”底。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海拔仅200余米,与外界联系,只有3条小路。其中一条“大路”有3个大台阶,108道“之字拐”。由于条件所限,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下庄人过着苦种薄收的日常生计。

1997年7月,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毛相林,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班回来,坐在老下庄的“井口”之上,鸟瞰海拔1100多米的那个酷似天坑的古老村子,心底倒海翻江: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如果再过些年下庄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有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

那时,毛相林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下庄村的落后面貌。要改变,唯一的“突破口”就是修路。修通从“井底”到“井口”的乡村公路。

回家后的毛相林当晚便召开群众会,掷地有声地提议修公路。有人议论,有人摇头,有人怀疑一无资金二无机械,要硬生生在悬崖上抠一条路,当时的村民没这个底气和勇气。毛相林并没有泄气,他扳起指头给村民们算起了细账,告诉村民:“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通过反反复复的打嘴仗算细账,村民总算达成共识,同意修路。

1997年11月12日,下庄人终于在寒风刺骨的一个大雪天,在“鱼儿溪”畔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

没有炮眼,放红绳凿;没有挖机,用双手刨……在峭壁悬崖上,不能爬行也不能站立。就腰系长绳,放到山间悬空钻炮眼,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就这样,村民们在空中荡,壁上爬。分好几个施工班,多处开炮,在半山腰炸开一处处缺口,形成一个个石礅,然后“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修路难,在悬崖绝壁上凿路难上加难。男男女女带着工具和干粮来到工地,以洞穴、岩壁作为安身落脚之处。为防止晚上睡觉翻身掉下悬崖,他们便在腰间拴根“保险绳”,绳子的一头拴在岩缝的老树根上。为鼓舞群众士气,毛相林与村组干部一起向群众发誓:不贪占便宜,誓死修通公路!公路在村民整齐的号子声中一尺一寸地向前艰难延伸。毛相林的担子更重,白天要翻山越岭到各个工地巡查安全,晚上还要在工地上总结安排工作。

为了修路,毛相林“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和妹妹寄存的3000元家具款,还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县城打工的村民也自发回村加入筑路队伍,甚至有老人主动请缨到工地做饭。

尽管毛相林每天都把安全施工传导到每个工地,但在挑战悬崖绝壁时,先后有6位村民献出了宝贵生命。从不轻易掉眼泪的毛相林哭过,但他从未绝望过。他常说,我个人解决不了的还有组织在,下级解决不了的还有上级在。1999年,巫山县委县政府将下庄路纳入全县重点工程建设,给予物资支持。

最终,历经七年鏖战,2004年初,悬岸绝壁间一条长达8公里的“抗争之路”通车了,几辈人渴盼的出山公路梦想成真。

2005年1月,两合村合并到下庄村,村民委员会换届时,毛相林被村民高票当选为村主任。从村支书到村主任,毛相林的工作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他不辜负组织和群众信任的初心始终未变。下庄的有形的、出行的路抠通了。但人民群众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下庄还要再修通一条致富路。

毛相林积极动员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外出打工。十年来,先后有百余村民外出打工,全村每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毛相林又动员村民种植纽荷尔,为把关技术,他挨家挨户地检查验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窝种树。几年来,全村种下650亩纽荷尔,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500多亩已试花挂果,预计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毛相林还鼓励村民种植了几百亩的西瓜和南瓜。仅西瓜一项,村民年均收入3000多元。

细数村民的增收门路,毛相林将其概括为“三色”经济: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正是在“三色”经济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2016年通过贫困村脱贫攻坚验收。

下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写在村民脸上,甜在村民心里,也映照着毛相林花白的头发,更激发着他更深的思考。他以20年的执着坚守求证出自己的人生最大值——“成为一名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5

一个绝壁中的“天坑村”,一条悬崖上的“天路”。

20多年来,全国各大媒体对下庄人战天斗地、绝壁开路的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下庄精神”曾鼓舞了不少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

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巫山县委县政府利用帮扶资金对这条绝壁天路进行了硬化,并将路面宽度拓宽至4.5米。随着交通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里游客将私家车开到了下庄村,慕名前来寻访下庄“天路”,感受“下庄精神”。

虽然已卸任村支书,但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这一次,他又萌发了打造民宿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念头。

“下庄村地靠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若能将村民家的农房改造成乡间民宿,将游客留下来,就能实现农旅融合的效益叠加。”毛相林盘算着。

可是,农房改造需要资金,村民们没看到效益,都担心这是“赔本生意”。

于是,毛相林带头将自家房屋简单改造,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民宿。“你看,以前白色的外墙被我涂黄后,更有乡村风味,室内用木条吊顶,凸显原生态气息……”毛相林领着记者在改造后的民宿中穿来穿去,兴奋地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

去年红叶节期间,毛相林的农家民宿平均每天能接待上百名客人,短短一个月,就为他带来上万元收入。

有了老支书带头示范,村民们积极性高涨。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县里也决定投入资金,帮助下庄村民实施民宿改造计划。目前,下庄村已改造19栋34户民宿,二期72栋88户民宿改造也已纳入规划,很快将启动建设。

“下一步,我们还将引入旅游公司,打造‘下庄古道’‘鸡冠岭’等旅游景点,并与巫山县博物馆合作,在村委会广场打造一个‘下庄精神陈列馆’,将‘下庄精神’融入到旅游开发中,让乡村旅游更有内涵……”如今,毛相林已很少吟唱那首古老的歌谣。站在“天路”的尽头,他心里还有着一箩筐打算。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