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黄土为胎 烈火为魂|魂归黄土
 

黄土为胎 烈火为魂|魂归黄土

发布时间:2018-12-27 04:47:26 影响了:

  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划时代的发明,这是人类第一次通过化学和物理变化来改变物质性能的创造性活动。   最早的过着定居生活的农人,用水拌和酥松的泥土,塑筑成特定造型的土器,又经火的沥炼,改变了泥土柔软的性能,升华为坚硬的陶器。后来还在陶上绘制和烧结出彩色的装饰纹样,产生了彩绘纹样和立体造型相结合的彩陶。
  古代的文明大多由大河的滋养而繁衍。古代东方,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是彩陶的故乡。处于黄河上游的甘肃大地,是远古时期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之一,并因为土质纯净细腻,从而为制陶业提供了质地优良的陶土,是古代中国最早产生彩陶的主要地区之一。甘肃彩陶类型丰富而花纹精美,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中的彩陶,不仅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彩陶,而且也与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位于两河流域北部的哈苏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所以也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之一。
  大地湾文化的彩陶花纹样式较为简单原始,常见的样式是在圜底钵或三足钵的口沿外绘一圈淡红色宽带纹。此外,在底部还出现一些彩绘符号,为研究中国古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继大地湾文化之后,甘肃东部的半坡类型彩陶为我们展现出了鱼类变幻多姿的形象。这一时期的彩陶闪着橙红色的润丽光泽,它的图案从写实到抽象再到演绎重组成纯粹的几何纹样,产生了许多变体纹样,使彩陶图案更显神秘莫测。
  距今5700年左右,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扩展、影响到甘肃中部,彩陶图案风格随之发生变化,灵动活泼的鸟纹代替了严整的鱼纹,以弧线为主组成多姿的图案纹样。大地湾出土的一件庙底沟类型早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穿着花衣的美丽少女。从其发式来看,是羌族先民的形象。
  继庙底沟类型而起的石岭下类型中的彩陶艺术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彩陶的器型仍以日常饮食用品为主,但开始在器内底部绘制花纹,原先流行的鱼纹被两栖类的动物纹代替,最常见的是鲵纹及其变体纹,其余大多为抽象的几何纹。
  石岭下类型彩陶的表现手法,基本上脱离了对自然物的写实临摹,丰富的图案结构变化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家窑文化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得以充分吸纳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之精华,其彩陶艺术展现出新的辉煌。几何纹中的旋纹,宛如浩荡的黄河水,汹涌澎湃;动物纹和神人纹,翩翩起舞,灵动飞升,神秘莫测。陶器的形制也变得丰富起来,由一器多用转变为一器专用。这一切都昭示着甘肃古代彩陶艺术高峰的到来,但是随着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方式的推进,在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马厂类型中,彩陶变得越来越简陋粗糙,甘肃彩陶由此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衰退期。
  齐家文化陶器中彩陶不占主要地位,红彩或褐彩的三角形网纹和线纹是其特有的花纹图案,风格清秀。其他分布在河西地区的,如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等彩陶艺术,均是在畜牧业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彩陶器型一般较小,且大多有便于穿绳携带的系耳,表面雕塑或绘制着草原上常见的生物,如鹰、羊、鹿、犬、牛等。
  沙井文化是已发现的甘肃大地上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它的年代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大致是甘肃彩陶结束的年限。沙井文化有一种代表性的器型为单耳桶状罐,可能是用于贮盛液体的器具。这样,原来供定居农人贮藏粮食的彩陶,被牧人驮上了马背,用来盛水和乳液。甘肃彩陶随着悠扬的牧歌,渐渐消逝于茫茫的草原深处。
  三足圜底钵(大地湾文化)
  “十”字符号宽带纹彩陶瓶(半坡类型)
  长三角纹圜底罐(沙井文化)
  点纹鹰形陶壶(四坝文化)
  变体鸟纹彩陶壶(马家窑类型)
  内彩变体动物纹彩陶鬲(马家窑类型)
  对三角纹横耳陶罐(齐家文化)
  条纹带盖罐(马家窑类型)
  
  鲵鱼纹彩陶瓶(庙底沟类型)
  猪面纹细颈壶(半坡类型)
  红陶人头像(庙底沟类型)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庙底沟类型)
  旋纹尖底彩陶瓶(马家窑类型)
  变体鲵鱼纹彩陶瓶(石岭下类型)
  变体神仲纹罐形口壶(马厂类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