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Intel与AmberWave专利诉讼解析]专利诉讼
 

[Intel与AmberWave专利诉讼解析]专利诉讼

发布时间:2019-02-16 04:40:47 影响了: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Intel与AmberWare的市场份额、涉讼专利之专利权转让信息、涉讼专利之专利类型,对Intel与AmberWave的专利诉讼进行详细解析,并得出结论,即,为有效减低专利诉讼所造成的不利影响,IC厂商应积极建立上下游厂商紧密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专利诉讼;专利分析;AmberWave;Intel
  
  Analysis of Patent Litigation involved to AmberWave and Intel
  
  SHAO li1,2,WU Xiao-dao1, XIE Xue-jun1
  (1.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Promotion Center, Beijing 100038, China;
  2. Institute of Software and Microelectronics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2600,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gives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atent involved in the Intel and AmberWare litigation, respectively,analyzing the market share of Intel and AmberWare,the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s and patent type of the litigation patent.Finally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IC manufacturer should establish firm relationships with suppliers and customers in order to lesse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atent litigation.
  Keywords:patent litigation; patent analysis; AmberWave;Intel
  
  1引言
  
  近年来专利权已成为影响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IC设计厂商频频成为被控专利侵权的对象。有鉴于此,本文针对Intel(英特尔公司)与AmberWave系统公司(AmberWave Systems Corporation)关于应变硅专利纠纷案进行详细解析。
  2Intel与Amberwave专利诉讼详解
  
   2.1 案件回顾
  继2003年Intel与威盛长达4年之久的诉讼案全面和解后,正当受欧盟四国反垄断调查之际,Intel又陷入与AmberWave系统公司关于应变硅技术的专利纠纷中。2005年AmberWave向德克萨斯州Marshall市联邦地区法院递交诉状,诉告Intel公司侵犯其两项在美国专利6946371、6881632的专利权,这两项专利均涉及到硅曲张芯片制造技术。之后,它还向特拉华州惠灵顿市联邦地区法院递交反诉状。据悉,AmberWave公司的反诉状是紧跟着Intel公司的5月25日发表免责宣言后递交出去的,Intel发表免责宣言的目的是想证明Intel公司并没有侵犯AmberWave所主张的两项专利权。历时两年,2007年,两家公司就应变硅(strained silicon)专利资产组合的所有未决的专利侵权诉讼达成了和解。
   2.2 涉诉专利分析
  通过搜集Intel公司遭AmberWave主张侵权之专利相关信息,表1列出了两家公司在诉讼过程中所主张专利之专利号及标题,根据下述专利号,本章将针对AmberWave与Intel市场份额、专利转移信息、专利类型进行详细分析。
   图1所示为Intel与AmberWave的市场份额图,纵轴Resources代表的是一个综合指数,包括厂商收入总额、涉及诉讼案件数量以及专利布局区域。Resources的大小可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得到。
  Resources =(Company’s Revenue/Sum of all Companies’ Revenue)/3 + (Company’s Total Litigation Cases/Sum of all Companies’ Cases)/3 + (Company’s Total Invention Locations/Sum of all Companies’ Invention Locations)/3) (1)
  
   该市场份额图横坐标Vision所反映的是关于某技术领域的专利总数、专利所代表的分类号总数以及所引证的专利的总数的综合信息,其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式(2)计算得到。
  Vision =(Company’s Patents/# of total patents in result set)/3 + (% of Company’s Portfolio containing Class Codes/Avg % of all Companies’ Portfolios containing Class Codes)/3 + (Company’s Avg # of Citations per Patent in Result Set/Avg # of all Companies’ Citations per Patent in Result Set)/3。(2)
   图1中的气泡大小比较直观的反应了两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若气泡位于纵坐标越上方,即Resourses值越大,说明企业的综合实力越强;气泡位于横坐标越右方,即Vision值越大,说明企业在某技术领域越具有领先优势。AmberWave在公司收入、申请专利数量、涉讼案件数量都与Intel存在很大差距,但作为Intel的上游厂商,为了维护自己应得的既得利益,AmberWave将诉讼作为与英特尔谈判与交涉的手段,通过诉讼来谋求自己所需要的经济效益。在AmberWave与英特尔诉讼的两年多时间里,双方都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其中AmberWave的损失可能更大,这也是AmberWave最后选择与Intel和解的原因,因为彼此争斗下去,受益的只会是别的应变硅技术供应厂商。
  
   2.4专利权转移信息分析
  通过查询AmberWave系统公司控告英特尔侵权专利的法律状态,得到表2所示的涉讼专利专利权转让信息表。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一件专利5158907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Bell Laboratories)研发并在2002年9月转让给Agere公司外,其余均为Amberwave自行研发申请而取得的专利。这些专利均在2009年11月又转让给中国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AmberWave与Intel进行诉讼的时间为2005~2007年,这两年时间AmberWave主张Intel侵权的专利的专利权属于其本身。双方在全面和解后,Intel获得了AmberWave所有专利,以及现有的或在该协定10年有效期内提交的专利申请的授权,并将在协定有效期内向AmberWave支付权利金。两年后,即2009年,AmberWave又将这些专利权转让给中国台湾半导体制造公司,也将获得一定的转让费,进而研发其他应变硅技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5专利类型分析
  就AmberWave曾在对Intel的诉讼中主张被侵权的专利,其所属之专利分类表如表3所示。由表中可看出,此5件专利所属的国际专利分类的一致性较美国专利分类高,因而仅就涉讼专利所属之国际专利分类之阶层内容描述整理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AmberWave主张英特尔侵权的专利集中在国际专利分类号H01L 21、H01L 27、H01L 29,均与半导体器件制造的方法或设备相关。作为应变硅领域的专家,AmberWave系统公司曾获得Agere Systems公司在应变硅领域9项相关专利的授权许可,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应变硅晶圆制造领域的优势。
  
  3英特尔公司的专利布局分析
  
  在微处理器中国专利数据中,采集英特尔公司有关微处理器专利方面的数据,采集时间为1985年到2009年底,该公司有关微处理器方面的专利共558件(包括与模拟设备股份有限公司AMD联合申请的32件),涉及92个IPC分类小组。经过统计排序分析,82个国际专利分类号(IPC)都为G06F小类,仅有9个为H部下小类。其中表4为取前20位IPC分类小组的专利申请量,表5列出了英特尔公司IPC分类号为H部下小类的专利申请情况。图2为取前20位IPC分类小组下绘制的英特尔公司的重点技术分布图。数据表明,英特尔公司的专利技术很全面,其技术重点是“并行执行指令(G06F12/08)”、“在分级结构的存储系统中的寻址、地址分配、或地址的重新分配(G06F9/38)”和“执行机器指令的装置(G06F9/30)”等关键技术,而在半导体器件领域(国际专利分类号为H01L)并没有投入资金、人力进行研发并申请专利。
   从图3中可以看出, Intel微处理器技术重点变化路线是由G06F7/00、G06F12/00、G06F15/80等方向转向G06F12/02、G06F9/45、G06F7/00、G06F9/445等方向,再转向G06F12/10、G06F1/32、G06F9/46等。G06F9/38、G06F12/08、G06F9/30、G06F9/46、G06F13/ 16和G06F12/00等技术领域的技术,大多是1998年以后开始申请,并且在2005年达到顶峰,之后处于下降趋势,反映出微处理器技术已相对成熟。而在H01L(半导体器件相关)技术领域Intel并没有进行相关的研发工作,而只能作为应变硅技术供应商AmberWave的下游厂商,但是通过这场诉讼,Intel却达到与上游厂商建立紧密关系的目的。可见诉讼已不再是简单的对簿公堂、法律裁决,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谈判与交涉手段。
  
  4小结
  
   本文通过对AmberWave与Intel公司的市场份额解析、涉诉专利的专利权转让分析、涉诉专利的专利类型分析以及对Intel的专利布局分析来详细解析应变硅技术专利纠纷案,得出结论如下:
   (1)建立下游客户及上游供应商的紧密的合作关系将有效减低专利诉讼对IC设计厂商竞争优势的不利影响。
   (2)被控专利侵权的厂商应积极应诉,力求和解或赔偿和解,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3)IC设计厂商应致力于将研发成果化为最终产品市场地的专利。
   (4)在专利申请上,应积极申请重要专利的互补专利,或者采用标准制定组织所决定的开放性架构标准,藉以避免自身的技术完全屈居对手的掌控之下。
  
  参考文献
  [1] 毛金生,冯小兵,陈燕,专利分析和预警操作实务[M].2009.省略法律专业数据库,《INTELCORPORATION,Plaintiff,v.AMBERWAVES- YSTEMS CORPORATION,Defendant.》,https://www.省略/ap/auth/,
  2005-12-29
  [3]鲁美贝,专利诉讼对于企业竞争优势之影响分析―以IC设计厂商为例[D].2005.5
  [4] Fitzgerald; Eugene A. Method for mak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low dislocation defects. US.5158907[P].1992.10.27.
  [5] Yamakoshi; Takamichi. Phase synchronizing apparatus, phase synchronizing method and disc drive. US.6831292[P].2002.04.30.
  [6] Fitzgerald; Eugene A; Gerrish; Nicole. Method of fabricating CMOS inverter and integrated circuits utilizing strained surface channel MOSFETS. US.6881632[P].2005.04.19.
  [7] Langdo; Thomas A; Lochtefeld; Anthony J. Methods of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having epitaxially grown source and drain elements . US.6946371[P].2005.09.20.
  [8] Lochtefeld; Anthony J; Antoniadis; Dimitri. Gate material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fabrication . US.7074655[P].2006.07.11.
  
  作者简介
  邵莉,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专利分析师,集成电路设计硕士,研究方向为视频图像处理与微处理器设计,主要从事处理器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
  武晓岛,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项目经理、专利分析师,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主要从事高端通用芯片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
  谢学军,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主任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负责建立国家IP核库,IP核评测与验证系统,承担科技部863项目“IP评测及规范化技术研究”,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中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撰写,参与2006、2007、2008年电子发展基金项目“集成电路知识产权分析”,承接“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中集成电路子平台建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