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前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 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要解体苏联
 

【前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 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要解体苏联

发布时间:2019-02-26 04:25:41 影响了:

  摘要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所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三代领导人执政时期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严重失误,使得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联四代领导人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找出苏联社会矛盾逐步激化的主要原因,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
  关键词前戈尔巴乔夫时期 民主政治发展 “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 “老人政治”
  中图分类号:D512.9文献标识码:A
  
  1 列宁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设想
  
  1.1 建立较为民主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由全体党员决定。党的重大决策要使尽可能多的党员积极参与,党中央应该认真听取普通党员的意见,使党员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力量。早在1906年,列宁就曾经指出:“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政治活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根据列宁的建议,苏共(布)十大决定实行工人民主制,以“保证全体党员甚至最落后的党员都积极地参加党的生活,参加讨论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
  (2)大力推行自由讨论,保障普通党员的权利。在党和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这些分歧。列宁一向支持在党内开展自由讨论,苏联建立后,列宁更加强调自由和民主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根据列宁的意见,苏共十大强调要“对一切最重要的问题,在全党必须遵守的党的决议未经通过以前展开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充分自由地进行党内批评。”根据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分歧,列宁提出要充分重视党内的不同意见。
  1.2 以民主的方式领导国家权力机关
  (1)苏维埃政权领导国家发展。工人阶级执政党领导国家发展,是列宁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就指出苏维埃政权高于一切政党的原则。列宁的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主权高于一切的原则,苏维埃国家权力机关不是个别人的舞台,而是保证全体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组织,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列宁主张工人阶级执政党通过苏维埃政权来管理国家发展,充分体现了民主执政的理念。
  (2)明确党政职能。苏共是执政党,是国家发展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是通过国家政权来实现的。但执政党单独执政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列宁清醒地认识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苏共八大明确指出:“党组织的职能与苏维埃国家机关的职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混同起来。这种混同将造成毁灭性的结果。”列宁认为,党的领导不是代替政府行使国家权力,而是在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领导。
  
  2 斯大林时期苏联民主政治发展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个人崇拜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开始于1929年他50寿辰,报纸连篇刊登文章,对斯大林大加吹捧,说他是列宁唯一的助手,是列宁事业的唯一继承者,是活着的列宁。此后,公开歌颂斯大林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在党政干部的重要讲话中都要出现一段歌颂斯大林的话语。1936年11月,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各大媒体报刊都进行吹捧,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全都来自于斯大林同志的英明领导。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几乎到达了顶峰。在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提高领袖的权威有积极的一面,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不否认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斯大林的个人魅力对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分夸大和宣传一个人的作用,形成个人崇拜,那就会降低党的权威,阻碍普通党员的积极性,削弱党的战斗力和在群众中的威信,久而久之就会危害到党的执政根基。
  2.2 “大清洗”运动
  1934年12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被暗杀,正式拉开了“大清洗”运动的序幕。1935年,苏联内务部接连宣布破获了“克林姆林宫恐怖主义阴谋集团”、“托洛茨基反革命恐怖集团”、“前白卫分子反革命恐怖集团”,全国各地都被恐怖气氛所笼罩。“大清洗”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季诺唯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1936年8月19日-24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对他们进行了公开审判,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判处季诺唯也夫和加米涅夫等16人死刑。此后,“大清洗”的浪潮波及到了军队,斯大林在1937年6月召开的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说,国内掌握了一个由“德国法西斯支持和资助的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军事政治阴谋”,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八名国内战争以来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被全部处决。1938年3月2-13日,对所谓的“布哈林右派和托派联盟阴谋集团”的公开审判把“大清洗”运动推向高潮。布哈林和李可夫等18人被判处死刑。苏联全国人心惶惶,整个社会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这一局势直到1938年7月叶若夫被撤职,“大清洗”运动才逐渐结束。而“大清洗”运动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的连续惨败。
  2.3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列宁时期,虽然实行的是集权制领导,但那个时代民主政治发展得比较好,在最高权力集团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在列宁逝世的最初几年,斯大林也多次强调党中央集体领导的重要性,但随着党内斗争的发展,民主制受到削弱和破坏,集体领导体制演变为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制。1934年12月,在基洛夫被害之后,斯大林未经政治局集体讨论就发出了在全国清洗“人民的敌人”如此重要的文件。1939年初,斯大林甚至以个人的名义发出召开十八大的通知。斯大林的个人集权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造成了某些问题决策上的失误,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的进步;教条主义的盛行,妨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最终给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
  
  3 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
  
  3.1 全盘否定斯大林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实质上是全面攻击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要问题,在国际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政党范围内,多数人的意见是相同的,即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全面、准确、科学分析斯大林的功绩和错误。斯大林领导苏联期间,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斯大林的功劳不可磨灭。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判,共产党人应该从斯大林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得更好。然而,赫鲁晓夫却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秘密报告中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他抹杀了斯大林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抹杀了领导苏联人民保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并取得卫国战争最终胜利的历史功绩,抹杀了斯大林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功劳,造成了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被动。
  3.2 将人道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提出“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是党的纲领性目标,而这恰恰构成了“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打出人道主义旗帜来否定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观点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作为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但反对作为社会历史观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取决于抽象的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自身的规律性,是否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不是看它是否符合人性。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赫鲁晓夫不仅没有对人道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揭露其资产阶级实质,相反,却用历史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后,人道主义价值观念统治了舆论阵地,党内普遍认为,人道主义就是一切,因而阶级斗争没有了,无产阶级专政没有必要了,这必然把苏联共产党引向了邪路。
  3.3 否定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要不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共产党人逐步走上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专政取代了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由被压迫的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劳动人民拥有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拥有的广泛民主。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保证了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然而赫鲁晓夫却不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宣布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没有敌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了,结果对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失去了警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放松了对敌对势力的斗争,在客观上帮助了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斗争,也为几十年后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奠定了基础。
  
  4 勃列日涅夫时期阻碍苏联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因素
  
  4.1 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盛行
  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较为谨慎,重视集体领导,在“三驾马车”的领导下,苏联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飞速发展,使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勃列日涅夫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独揽大权,大肆提拔与自己亲近的人,逐渐构筑起了忠实于自己的领导圈子。尤其是曾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一起学习和工作过的老同学、老同事,这些人被称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比如后来的政府总理吉洪诺夫、副总理诺维科夫,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帕夫洛夫、内务部长谢洛科夫等人均毕业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冶金学院,就连勃列日涅夫的私人飞机驾驶员布加耶夫也被提升为民航部长,后来又成为苏共中央委员和苏联空军元帅。勃列日涅夫依靠着这种帮派政治维护着自己的权威,他自己从不插手政府事务,而是将自己的亲信派往各个要害部门出任重要职务,从而使自己的意愿在政府部门畅通无阻,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的势力遍及党政军各个部门,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
  4.2 特权阶层出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党政干部队伍内部掌权者人数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所谓的“特权阶层”。确定苏联特权阶层的人数是非常困难的,苏联官方从未承认特权阶层的存在。如果按照西方学者的估算,苏联特权阶层的人数大约有100万。特权阶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各级党政干部,按照能够享受到的程度,又可以将特权阶层划分为权贵阶层和一般特权阶层。权贵阶层的主要成员有:高级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知识分子、军队、警察及外事部门的上层人物,在70年代大约有22.7万人左右,约占劳动力总数的0.2%。一般的特权阶层主要是指那些担任中层职务的公职人员,他们是特权阶层的大多数,大约有80万人左右。不管特权阶层的人数到底有多少,这一阶层的出现都是对苏联民主政治的极大破坏,他们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却控制着绝大多数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在轻工业相对落后的那的时代,苏联百姓的生活确实非常艰苦,这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造成了苏联民众对国家领导人的厌恶、对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最终给西方势力的演变创造了空间。
  4.3 “老人政治”和“病夫治国”
  勃列日涅夫的性格就是保守,因此在上台伊始,他就破除了赫鲁晓夫关于干部交流、轮换的硬性规定,对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过分的保守和追求稳定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干部队伍的老化和干部终身制。1982年苏共二十六大选出的14名政治局委员中,70岁以上的8人,60~70岁的4人,60岁以下的只有两人,平均年龄70.2岁。1981年的部长会议主席团成员平均年龄为68.1岁。中央委员的连任率在苏共十七大时只有22.5%,十八大时46.5%,十九大时64%,赫鲁晓夫时期的二十大为62.4%,二十二大下降到49.6%,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二十三大猛增至79.4%,二十四大为76.5%,二十五大为83.4%,1981年的二十六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89%;根据1980年的统计,政治局的四位核心成员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基里连科和苏斯洛夫的平均年龄达到75岁,就连各部部长的年龄都达到了65岁。1980年吉洪诺夫接替柯西金出任苏联总理时已经70多岁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库纳耶夫在任竟然超过了20年。这样的干部制度必然造成了利益集团的出现和思想上的顽固不化,使得真正的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才失去了舞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苏联社会的全面停滞。
  
  参考文献
  [1] 谭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政治研究国际基金会.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20年后的评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 [俄]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 [俄]雷日科夫.大国悲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