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柳州的勇气和底气_低头要有勇气 抬头要有底气
 

柳州的勇气和底气_低头要有勇气 抬头要有底气

发布时间:2019-03-18 04:25:15 影响了:

     记者的整个广西之行中,柳州可以说是采访的单位最多收获也最大的城市。在总计一天半的时间里,我先后采访了柳州市信息产业局(与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合署办公)、科技局、五菱汽车、科尔数字化制造、欧维姆机械和两面针集团,日程虽然紧张,但我的心情却很畅快。
  说到这里,不妨顺便谈谈我对广西几个城市的一些看法,其中也包括对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几点不成熟意见。
  首先从历史与文化的根基来说,广西北部(桂林、柳州两市,合称“桂柳”)的年代要比其他城市悠久的多。即使不用刻意的研究和探寻,我们就可以把柳州的历史简单地上溯到唐代中期。当时,一代文豪柳宗元被贬黜到柳州任刺史多年,留下了许多的传世佳作,至今犹为世人所传诵。而桂林成名的时间更早,诗圣杜甫曾经写下“五岭皆炎热,怡人独桂林”的诗句,说明当时的桂林已经很有些名气了。从明、清、民国直到解放初期,桂林在如此长的时期内一直都是广西府治所在地,是整个广西以至周边广大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基于这些原因,桂柳在很多方面与广西其他城市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比如语言,南宁及其以南地区多讲“白话”(即粤语)和客家话,桂柳人所说的却是“桂柳话”。据当地人讲,两种方言的差别很大,基本上不能直接交流。语言差异如此,文化上的差别似乎更大,桂柳集中了广西最主要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而南宁虽然作为首府,文化根基却相对较为浅薄。
  历史、文化上的种种差异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两个区域人们在生活、行事上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桂柳人大多显得文雅而含蓄,桂南地区的民风则多多少少仍有一些粗蛮之气,在记者到过的南宁和北海,常常见到商家以粗暴的语气呵斥顾客,而那里的迷信活动也颇为兴盛。
  目前整个广西的经济状况差别不大,但就一些机关、部门的工作作风而言,桂柳工作人员的素质显然高出许多。初到南宁,记者首先是被自治区信息产业局的一位处长委婉地挡了驾,将一场事先已商定的采访变成了无谓的闲扯;接着在南宁高新区管委会,记者楼上楼下转着圈的找不着能接受采访的负责人,几个“仅存”的工作人员带搭不理的把我支来支去,却就是不肯告知领导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事后得知,原来这里正在调整中层班子,人心浮动而恍不自安;更耐人寻味的事情是在北海港务局,在那里我见识了一位神气如同监狱看守长的门卫,态度之恶劣使人大开眼界。(需要解释清楚的是,该单位接受采访的领导热情而真诚,最终使我的采访获得成功。)
  类似这样的情形,我在桂林、柳州一次也没有遇到。
  或许扯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谈谈柳州的情况吧。坦白地讲,柳州目前的城市面貌不是很好,基础设施较差,甚至显得有些破烂。然而柳州人告诉我,10年前的柳州是全广西基础设施最好的城市,只是后来由于经济滑坡,城市发展停滞,才造成了目前这种状况。近年来,新的领导班子上台后,下大力气推动柳州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普遍呈现良好的状态,由此也带动了城市建设重新起步。
  柳州是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甚至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柳州经济就总量来说居广西第一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柳州工业的根基很深,拥有柳钢、柳工、五菱、建工(欧维姆)、金嗓子、两面针等一批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上规模企业。而作为广西第二大工业重镇的南宁,产业布局有意与柳州形成差异性互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为柳州保持其工业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
  如今,柳州市一批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而这些企业大致都在多年以前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其中,柳工、五菱的信息化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柳钢、建工、柳江造纸等几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在广西也小有名气。
  与整个广西一样,柳州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搞的,其建设重点首先是企业,并由重点大型企业逐步向中小企业延伸,比如作为柳州新兴支柱产业的汽车业,产业龙头是五菱和东风柳汽,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则达上百家,这些企业大多经济实力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企业没有网络、没有CAD,更没有管理系统。为此,柳州市信息办、信息产业局、科技局、经贸委等部门积极为这些落后企业想办法,从基础建设、技术应用到资金支持等多个层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如科技局每年将相当大一部分的科研经费用于扶持企业信息化,经贸委则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搞建设。
  企业如此,柳州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柳州是广西除南宁以外唯一开通了城域间内部办公网的城市,并已建成土地规划、交通管理、医疗保险等几个应用系统。
  总的来说,柳州电子政务的建设水平与国内现今城市相比的差距依然很大。从一个立足于发展工业的城市考虑――市政府提出的口号是“5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也就是要将现有数百亿的工业产值翻一番――今后的建设任务可以说非常重。
  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为依托,柳州的信息化建设就具备了深层次的推动力,城市发展也就有了较足的底气。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柳州的城市性质与桂林、北海有较大差别,对于这样的工业化城市,似乎怎么开发建设都不为过,建得越现代化越好,当然这只是记者个人的看法。
  
  五菱与科尔
  
  “五菱汽车”既是广西最重要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是当地最具知名度的汽车品牌,而“科尔数字化制造”这个名字即使在柳州也是知之者甚少。这点并不奇怪,因为科尔只是一个十几个人的小企业,而且刚成立了一年半。
  为什么要将这样两家不成“比例”的企业放在一起来讲?这里先不做解释,我们先说五菱。
  柳州五菱始建于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算得是国内第一波汽车工业发展的先驱。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有关资料,当时全国除西藏、宁夏两个自治区外,各地都有生产汽车的企业,总数达上百家,但除长春一汽的产能过万辆外,其他厂家合在一起也只生产了1100多辆汽车,平均每家只有10辆左右。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柳州五菱会是怎样的一种规模。
  小是小了点,但从此开创了柳州生产汽车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柳州五菱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其微型车产品在全国各地广受欢迎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榜首,产量一度占到了国内总产量的25%。1998年,五菱微型车年产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1999年8月,五菱微型车已累计生产50万辆,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突破50万辆大关的企业。
  2001年7月,已经在两年前上市的柳州五菱汽车股份出让75.9%的股权,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以“中中外”方式合作,共同组建了“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实际是原柳州五菱的整车装配部分,余下的零配件部分则重组为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五菱公司”),而我采访的就是后者。
  五菱公司技术中心计算机室的高光辉副主任已经在原来的柳州五菱工作了许多年,对两家公司的根底知道得颇为清楚。他告诉我,柳州五菱应用计算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当时是在企管处下设了一个计算中心,初步建立起一套生产管理系统。大致也是从那时开始,柳州五菱开始应用CAD,90年代更进一步,与美国的EDS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汽车C3P(CAD/CAE/CAM/PDM)开发系统”,该项目被列为国家863计划,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于2001年通过鉴定。
  同年,两家公司分开(指上汽通用五菱成立之后分出了五菱公司),企业原有的计算机系统通通留给了合资公司,五菱公司则参照原来的模式重新建立起一套系统。
  
  前面已经谈到,五菱公司的性质是原企业将部分资源优化用于合资,而将优化下来的部分进行重组建立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生产能力的降低。目前五菱公司主要业务是为上汽通用五菱生产零配件,同时自己也能生产整车。2003年,五菱公司推出了一款旅游景点观光专用车,由于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设计时间仅为半年。
  高光辉介绍说,从柳州五菱到上汽通用五菱再到五菱公司,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一直抱有很高的热情。以五菱公司为例,成立至今每年保持500~800万元的投资,目前各种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虽已基本完备,但公司还要继续做一些大项目,这里就说到了科尔。
  科尔的企业名称里虽然没有五菱的字样,其实却是五菱公司控股的企业,除柳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外,其他几个股东也都是五菱公司的相关企业。
  由此不难看出,科尔的业务必定与柳州的汽车行业尤其是五菱公司关系密切。事实是,科尔不仅是由五菱公司投资控股,其人员也几乎完全来自五菱的技术中心和模具中心,而其业务就是为五菱公司及下属企业的零部件生产服务。
  具体说来,科尔的核心业务是用数字化设备将汽车部件通过逆向设计生成模具,供给生产企业进行批量加工,用专业的话来说是“逆向工程”。
  逆向模具生产在广东的东莞和深圳等地并不鲜见,主要用于仿造国外玩具。这似乎是一种“偷”的技术,但实际上在全球汽车业中已被广泛采用,区别“偷”还是“没偷”的前提,是有否得到原设计厂商的授权。科尔当然是得到了这种授权的。
  组建科尔共耗资1800万,几乎完全是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投入。五菱公司所以要花费这么大一笔钱,为的就是能够迅速达到整车厂商上汽通用五菱的产品设计要求和生产要求。因为在通用公司进来之后,必然要带过来一些新的车型,五菱公司则要为之做大量的零部件配套生产。按照过去的设计方式,将一个部件翻制出模具往往需要几十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而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则不会超过几天。
  在科尔公司的一个工作间里,我看到一台车床一般大小的三维扫描仪,技术人员将一个部件放上去之后,旁边的计算机显示屏上很快就出现了精细的三维数字图像。
  令人惊喜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科尔的组建方式和运作模式,即由最大的买主投资控股,企业面向社会独立运作,以先进的技术带动上游中小企业提高生产能力。
  据悉,五菱公司有意在短期内迅速壮大科尔的实力,将其模具中心整个并入科尔,而模具中心仅设备资产就高达上亿元。
  陪同我前往采访的柳州市信息产业局何日兆科长告诉我,市里对科尔的这种技术及其运作模式极为赞赏,正计划组建另一家与之相类似的企业,但具体做什么他却不肯透露。
  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有感触,什么才是不充门面、不做假相的信息化?什么才是既实用又先进的信息化?什么才是能够带领企业腾飞的信息化?就在眼前――科尔。
  
  欧维姆的故事
  
  要讲欧维姆(全称“柳州欧维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预应力以及预应力构件。说实话,我至今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准确意思,但大概其知道,这是一种基于力学原理的工程配件,上世纪80年代末始进入我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水坝和高速公路建设中。
  欧维姆就是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商,这点我在走进欧维姆厂区的时候还不知道。更不知道的一点是,柳州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基地,市场排名前三位的三家厂商都在这里,其中的两个已经合并了,因此准确的说应该是两家。
  合并的企业就包括欧维姆,合并的对方名叫海维姆,而两家合并后叫什么名字现在还没定,也许还是什么“维姆”。
  欧维姆、海维姆都是英文缩写的汉化――OVM和HVM,因此欧维姆的真实名称应该是“东风胜利机械厂(Orient Victory Mechanic)”。其实欧维姆和海维姆原先本是一家企业,即柳州建筑机械厂(简称“柳州建机”),后来因为与英国合资,独立出去的合资企业需要另命名,因此才出现了一个海维姆。
  2003年底,欧维姆和海维姆同被深圳华强所收购,由于两个企业的产品基本相同,没有必要继续“分而治之”,重组的结果是前者主管销售、后者从事生产,但名称目前尚未统一。
  欧维姆前身的柳州建机是60年代成立的一家企业,规模很小,原来是柳州工程机械厂的配套厂。直至80年代末,柳州建机的年产值仍只有三四百万元。
  企业发展的转机出现在90年代初,当时上海正计划修建两座国内最早的斜拉钢索桥――杨浦大桥和黄浦大桥,建桥所需的预应力构件实际当时国内尚无厂商生产,而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这个上亿元的大订单最终给了柳州建机。百万级的企业面对着亿万元的订单,柳州建机惊喜之余首先要做的就是赶紧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由此,柳州建机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速成长为大型企业,柳州也因此成为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基地。
  企业扩大、产能提高、管理日趋复杂化,这一切都要求企业必须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于是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信息化。1994年,柳州建机与北京的利玛公司签约,开始建设一个制造业管理系统。
  现任欧维姆信息中心主任陈森介绍说,这个系统分三期搞了三年,至1997全部建成,一期上进销存,二期上财务,三期上的是MRPⅡ。当时的利玛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制造业管理系统开发商,而欧维姆则是其最早的十几家客户之一。
  陈森说,利玛的系统做得很好,但到2000年的时候就感到不够用了。7年时间,一些技术已经明显落伍,因此从2001年开始,欧维姆用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2002年与北京的另一家软件开发商达成协议,引进其具有自主产权的ERP系统。
  按照陈森为ERP实施拟定的计划,2003年末应该做到一期上线,但不巧的是遇上了非典,因此工期大概要调整至今年的6月;二期上线的日程原定在今年年末,陈森不想再往后拖,要求供应商一定要按期完成。
  陈森说,整个ERP工程完工后,欧维姆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层面就可以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电子商务。
  初次见识到一个在较小、较偏门的领域里的龙头企业,我发现它搞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其实是找不到参照和学习的样板,而外界对其行业的特性也知之甚少,这是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