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2005年股市股改【深化股改才是稳定股市核心要义】
 

2005年股市股改【深化股改才是稳定股市核心要义】

发布时间:2019-04-01 04:11:49 影响了:

  自8月下旬以来,我国A股市场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般的轮回,先是连续的下跌,然后又是急速的拉升—上证指数从8月21日的2118.27点(收盘价)跌至9月5日的2029.05点(最低价),12个交易日跌幅高达4.2%,但在随后的2个交易日内,A股市场却实现了近年来极其罕见的反弹,9月7日上证指数更是拉高至2145.00点的高位,反弹幅度高达5.6%。
  A股市场此番异于常态的表现,显然与证监会近期的竭力维持股市稳定密切相关:9月4日,证监会网站披露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维稳工作视频会议已经召开,同日,证监会通过媒体发话“严查造谣做空获利利为,并通报4起内幕交易案件”;9月5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牵头召开与四大国有银行、中信集团、私募基金、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人的座谈会;9月6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视察河南省证监局时,强调“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同日,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证监会正配合财政部、国税总局等部门,对红利税实行差异化税率进行研究;9月7日,郭树清主席再次与鼎晖股权、弘毅投资、红杉资本等私募界大佬进行座谈……
  必须相对肯定,在A股市场持续震荡下行投资者人心惶惶之下,证监会及时启动维稳举措,具有阶段性的积极意义。如此,既可稳定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情绪,又可为新一轮股改提供必要的缓冲期,更可为行将举行的“十八大”创造资本市场相对稳定的局面。
  但是,在相对肯定证监会此番维稳作用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侧重于行政干预的股市维稳,其不但仅能收短期之效,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市场信号的失灵。
  事实上,无论是结合A股市场最近2个交易日的表现、还是回顾此前A股市场的历史,我们均会发现,缺乏制度保障、以及企业赢利水平支撑的维稳,其结果极可能事与愿违。以A股市场最近2个交易日的表现而论,在9月7日上证指数冲高到2145.00点之后,随后回调至9月11日的2120.55点(收盘价),回调幅度近1.2%,此番股市维稳的效应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以此前A股市场的历史而论,2008年7月底奥运前夕,其时虽然近几个交易日尚能波澜不惊,但是在随后一个月内A股市场却下跌了近16%,而2009年9月1日国庆60周年前夕,A股市场亦是在极短期的稳定之后,在随后的一个月内上证指数持续震荡下跌逾6%。
  由此可见,过于侧重行政干预,明显缺乏推动股市利好的长久“耐力”。而欲真正扭曲A股市场“熊途漫漫”的窘境,则不仅需要更加彻底的市场化改革,还需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不可否认,自去年底以来,监管层已经陆续推出包括新股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以及鼓励分红等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但是,在理解新一轮股改成效尚需时间彰显之余,我们亦有必要指出,上述改革仍有进一步深化和落实的必要。比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门槛,以此抑制大规模的IPO扩容;再如,退市制度改革,我们有必要明确在过渡期结束之后,坚决取消针对借壳重组的优惠政策;还如,针对上市公司分红,我们不仅需要形式上的鼓励,而且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强制”,从而通过系统的分红制度,解决A股市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过于被动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当前宏观经济持续不景气、企业赢利能力明显弱化之下,我们还需谨防过度维稳对A股市场形成的价值扭曲。这是因为,缺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支撑,任何形式的股市维稳措施,都有可能形成变相的“拔苗助长”,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大幅好转,不仅与监管层的监管倒逼、以及上市公司自身的内部治理有关,更与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以及我国具体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资源分配均衡、以及行政职能转变等密切相关。
  基于此,面对A股市场今年以来持续震荡下行的窘境,我们希望监管层不过于沉迷于股市维稳的短期功效,而应用更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催生出A股市场的长治久安。与此同时,我们还希望决策层能够启动包括税收减负、政策资源分配均衡、以及行政策职能转变等一系列全局性的经济改革,从而有效抑制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以及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趋势,以此为A股市场真正走出“漫漫熊途”提供业绩支撑。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林伍:信贷资产证券化勿成银行“换手”游戏
  林伍
  2012年9月7日,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发布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公告和发行利率确定公告,标志着本次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工作已全面启动且进展顺利。本次发行以国开行为发起机构和委托人、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为发行人和受托人,以簿记建档、集中配售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发行,规模为101.6644亿元。根据相关报道,本次发行也是继2012年8月资产支持票据问世后,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闸门的再度开启。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从2005年到2008年间,国开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行等曾先后涉足其中,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其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中止,直至2012年5月中旬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重新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
  对于本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重启工作,监管层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并从基础资产、机构准入、风险自留、信用评级、资本计提、会计处理、信息披露、投资者要求、中介服务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原则要求。毫无疑问,本次发行也体现了对于《通知》精神的严格贯彻。例如,在基础资产方面,《通知》要求证券化入池资产的选择要兼顾收益性和导向性,既要有稳定可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又要注重加强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
  本次发行的入池贷款主要集中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铁路运输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其他金融等少数行业,其入池金额占比分别为29.98%、20.15%、15.50%和9.84%;入池贷款均为正常类贷款,资产池加权平均信用等级为AA1,资产历史信用表现良好。从机构准入来看,作为本次发行的发起机构和委托人,国开行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具备AAA/A-1的最高信用等级,且已经成功发行三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并担任贷款服务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介服务方面,以国开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为主承销商,由52家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组成的承销团足以为产品销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