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19-06-15 03:59:07 影响了:

  摘要: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勇敢地问,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大胆猜想,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动手能力;大胆猜想;实践经验;创造机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96-01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创新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自主学习的氛围
  要让创新走进课堂,首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们身心愉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学生对你有了感情,就更乐意接受你所教的内容。再次教师要树立学生的立体观,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和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位学生,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等;或“不要紧张,慢慢讲”,这些期盼性的语言,不仅使学生情感得到了激发,而且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的源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对问题喜欢问“为什么”。作为老师就应利用这个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求和发现前所不知的知识,养成善于追根寻源的习惯。形成学生对新知探求沿着好奇→好问→好想→发现这一流程思维,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完善。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先让学生取出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的各个组成部分,再由学生来介绍量角器的构造及功能,使学生自然而然获得量角的方法。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就问学生想不想尝试量角的度数,这时学生产生了强烈好奇心,他们探求其中奥秘的欲望由然而生。并在学生练习中加上及时的辅导,学生就不难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
  三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手是大脑的老师”,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把脑部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找出正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了边的特点;还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够规范,或表达不够正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一特点,得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学会了创新。
  再比如说我在教学“平行和相交”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会画平行线。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没有把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脑通过自主交流和动手实践找出画平行线的正确方法。虽然这样可能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却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他的价值远远要比老师直接把方法教给他们大的多。
  2.培养思维直觉性的能力
  《数学的发现》一书中说过:“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测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所以,猜想是创造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设计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在两步应用题教学之后,设计一道开放题:“同学们做黄花20朵,紫花18朵,做了多少朵红花?”学生试做时,发现条件不充分,于是从自己已有的认识角度出发大胆的猜想,每人至少补充一个条件,然后再进行试解。经过整理归类,学生们共想出了二十几种类型之多,远远超出了预先的估计。由此可见,设计条件多余或不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通过解答开放题,锻炼了创新思维的流畅性、直觉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提高数学实践经验的能力
  以上的所述两点,都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创新思维。但是,一个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多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交换学习心德和体会,不断提高他们实践的经验。例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我就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见到的物体中哪些面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辨别一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使学生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安排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用不同长度的木条制作,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小组的讨论得出了很多新知。如通过亲手做一做、量一量、说一说的实践认识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通过给一组三角形起名以及一个三角形中可以有几个直角、几个钝角、几个锐角的讨论,解决三角形的按角分类等。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活动实践过程中使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经验。
  四 创设成功机会、运用成功效应,让学生不断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使各层次的学生心理都得到了满足,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开阔他们的思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学习,这样有利于不断的促进学生人人创新、不断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神秘。叶圣陶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勇敢地问,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造性素质,大胆猜想,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